蒋德顺
【摘 要】虽然地理属于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門基础性学科,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其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理论知识,还需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问题式教学法来优化课堂。笔者主要对借助问题式教学优化初中地理课堂的策略进行研究,并罗列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6-0097-02
Optimizing Geography Classroom with the Help of Problem Teaching
(Putian Overseas Chinese High School, Fujian Province,China) JIANG Deshun
【Abstract】 Although geography is a basic subjec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t puts forward higher and stricter requirement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geography also needs to cultivat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use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s to optimize the classroom. The author mainly researches on the strategy of optimizing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with the help of problem-based teaching, and lists some effective methods.
【Keywords】Problem based teaching; Geography classroom
问题式教学就是一种提倡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小组交流合作一起分析、实际问题的方式。问题式教学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需充分了解问题式教学的优势,优化课堂形式与知识讲授流程,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力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究。
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巧妙引出趣味性问题
地理属于六大自然学科之一,初中地理主要讲述基本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要素,涉及的知识内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理现象接触得较少,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初中地理教师可借助实验、模型或者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再从情境中巧妙提出趣味性问题,一方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为地理课堂注入更多趣味元素,吸引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思考状态,使其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以“中国的气候”教学为例,教师展示我国气候差异的图片,如:冬季东北地区千里冰封,海南则暖日高照。据此创设情境,引出趣味性问题:为什么我国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景色差异这么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我国的气候。接着,让学生观察“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找出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及相应的山脉与河流,以及此时我国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的地区;引导学生计算两地的温差,并观察图中等温线的分布,指出有何特点;引导学生据此描述我国冬天气温在空间分布方面的特征,发现冬季气温分布规律。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大家知道原因是什么吗?引领学生结合海陆位置、维度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展开探讨,指导他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二、坚持由易到难原则,问题充分突出层次感
地理是初中教育阶段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知识基础及方法积累,以至于他们在初中阶段感到困难重重,缺乏学习动力。在以往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联系性与逻辑性,难以真正发挥出问题的导向作用,反而引发学生的思维混乱,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学习。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借助问题式教学时需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带来引人入胜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探索热情。
例如,在教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教师可先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指导学生根据图表指出地球上赤道与南北两极在气温与降水方面的差异,询问:“影响世界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顺利切入新课。接着教师可以提升问题层次:“一天之内早晨、中午和晚上气温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午热、早晚冷?早晨影子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有什么不同?”引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早晨影子较长,气温较低;中午影子较短,气温较高。随后,教师可进行操作实验:把电灯打开,让光线照射在黑板上,比较斜射和直射时明亮程度与辐射面积,进一步提升问题层次:“如果地球不是一个球体而是平面,当太阳照射时,全球各地光照面积与角度有什么区别?气温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
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呈现生活化问题
初中地理教材中选编的内容相对浅显,大部分都通俗易懂,为此,教师可设置一些生活化问题开展教学,这也是借助问题式教学优化地理课堂的一个切入点,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与亲近感,促使他们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呈现生活化问题,把握好所授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吸引他们用心研究。
例如,在“中国的水资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谈话导入:“从广义上来看,水资源包括地球上的所有水体,从狭义角度来看,水资源主要为陆地上的淡水,如冰川、河川径流、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那么人类最常利用的是哪几种?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进行交流,找寻问题答案。接着,教师出示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5位的图片,询问:“我国缺水吗?”使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总量多、人均少,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不均。随后,教师可指引学生阅读“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并搭配问题:“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状?”引领他们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原因。
四、注重紧扣时代脉搏,促使问题变得新颖
由于地理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推进,人类面临着很多时代性问题,虽然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不过还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要想借助问题式教学优化地理课堂,教师需时刻关注地球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入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学资源,突破固有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注重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一些社会热点设计问题,促使问题变得新颖,使学生积极探索地理现象,发散他们的地理思维。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学实践中,教师向学生提问:“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与地区?人口是多少?”引导学生结合知识回答,并在课件中出示一组贫富差异图片,提问:“世界各国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指引他们阅读“美国、中国、尼泊尔三个国家差异对比表”,让他们发现各国在政治体制、人口数量和领土面积均有所区别。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世界政区图”,使其找出一些世界之最,如:人口最多与最少,面积最大与最小的国家,提出问题:“各国之间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吗?”引导他们结合教材内容研究各国经济水平的高低。随后,教师可向学生引导:“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什么类型的国家?”当学生回答出“发展中国家”的答案时,教师可继续追问:“世界上还有哪些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由此紧扣時代脉搏,引领学生探讨两类国家的差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借助问题式教学优化课堂,不仅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灵活设计有趣味性、层次感、生活化与新颖性的问题,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向斌.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