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美国加州靠捕鱼吃饭的渔民们,找到了当地的海洋研究所,带来了一个难题——他们的“金钱”正在悄然地流失。
在同一海域,渔民们发现,自己捕捉的对象都变得“狡猾”了许多,它们的速度更快,在水中更灵活,常常能在起网的刹那逃遁成功。
海洋研究所的教授们,对渔民带来的这个难题相当感兴趣。于是亲临实地,进行了考察。他们选择了这片海域最多的15种海鱼,带回实验室做了跟踪观察和数据测量。
事实上,跟他们在几年前做海洋生物生存状况调查的时候相比,这些鱼的速度,感官灵敏程度,以及平衡性,都有了大概5%左右的提高。
最终,研究学者决定对这些鱼类进行细致的学术性解剖,一点点地分析它们的肌肉密度、内脏情况,甚至每个细胞的体积。结果,研究学者发现,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变化——耳朵变大了。
鱼的耳朵藏在身体内部,它的作用主要是控制身体平衡和感官。平素我们大多认为鱼没有耳朵这个器官,實质上,它隐藏在鱼的体内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鱼的耳朵,比几年前的同类鱼的耳朵变大了3%左右。当鱼的耳朵变大,它自身的感官灵敏度和速度,自然会增强,而且平衡性让它们在水里更加灵活。
造成渔业减产的原因找到了。可是,对研究者来说,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让鱼的耳朵发生了变化,谁才是罪魁祸首呢
海洋研究所的学者,从其他海域找来鱼与首批本海域的鱼的耳朵变化大小加以比对,对这些鱼类所在的海域的综合环境进行研究和探索。
最终,在各方面的差别都不大的情况下,他们发现,鱼的耳朵发生变化越大的海域,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这给他们的继续研究指出了方向。
回到实验室后,研究者进行了实验——在水中加入普通含量6倍的二氧化碳之后,鱼的耳朵在7天之内会变大15%。
如果按照这个数据对照到现实当中的话,根据现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100年,海洋中鱼类的耳朵会比现在增大7%~9%。
看来,如果人们还想捕捉到美味的鱼类,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该紧迫地重视起来,否则,鱼也会越来越难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