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宇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称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心病患者失代偿期会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及心力衰竭的表现,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降低心功能,使患者日常生活受累[1]。临床治疗中选择伊伐布雷定药物,此药物是一种新型的减慢心率药物[2]。本次研究慢阻肺合并心血管疾病使用伊伐布雷定后患者的心肺功能的效果,具体如下。
抽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85例进行分析研究,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是45和40例,年龄55~85岁,平均(65.6±4.2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50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资料信息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抗心衰的标准化治疗,主要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类药物、利尿药物、地高辛类药物等,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伊伐布雷定治疗,首次剂量给予每次2.5 mg口服,2次/d,观察患者72 h内的心率变化,若患者心率下降<20%,但是未出现心动过缓和血压降低现象,可以将伊伐布雷定剂量改为每次5 mg口服,2次/d,观察14 d后,测量心率>70次/min,若血压正常,可以将伊伐布雷定剂量改为每次7.5 mg,2次/d,持续治疗共16周,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如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症状时需要停药。当患者心率<60次/min,应及时调整药量或者停药。
1.3.1 肺功能检测的方法
使用肺功能测试系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呼气峰流速(PEF)数值、测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所占百分比数值(FEVl%pred)、测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比肺总量数值(FEVl/FVC%)[3]。
1.3.2 心功能系统的检测
6 min步行实验,用药后对患者进行监测,6 min内平地上快速行走的距离。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4]。
1.3.3 临床治疗效果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内发生心绞痛的次数,计算使用硝酸甘油的总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良好,运动耐力恢复正常,呼吸困难、咳嗽、水肿情况明显消失,患者思维的记忆力减退情况明显好转,则为显效;经过治疗,患者呼吸困难、咳嗽、乏力、肌力减退等症状明显好转,经过检查,患者水肿情况有所减轻,患者状态良好,则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乏力、心累、咳嗽等症状无变化或者有加重情况,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3.4 生活质量
采用专门针对于治疗后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评估量表,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改善情况越好。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检测情况,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功能情况,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优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佳,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系统评价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系统评价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比较(n, %)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比较( ±s)
?
近些年,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常使用ACEI或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心功能恶化,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伊伐布雷定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药物[6]。慢阻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率明显增快,伊伐布雷定药物主要作用于窦房结,能够降低房室传导,而对心肌收缩力无明显的影响。因此减慢患者心率,纠正由于心率过快导致心室充盈不足现象,增加动脉的顺应能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提高心功能预后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经过伊伐布雷定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心功能恢复的各项指标同样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于慢阻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中使用伊伐布雷定药物,心肺功能明显提高,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