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巳茵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脑梗死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指的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使得机体局部组织区域的血液供应受到阻碍,从而导致机体脑组织出现缺氧性病变坏死,患者呈现出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1-2]。而颈内动脉狭窄也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之一,现阶段对于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式以脑梗死介入治疗为主,其具有操作较为安全有效且术后恢复相对快的特点[3]。本文针对为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实施脑梗死介入联合丁苯酞序贯进行治疗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中选择22例患者展开分析和观察,随机划分为观察组(脑梗死介入联合丁苯酞序贯)和对照组(脑梗死介入),各11例。对照组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6~79岁,平均(65.41±9.14)岁;观察组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54~80岁,平均(65.74±8.79)岁。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对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脑梗死介入进行治疗,为患者实施局部麻醉操作,术中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合改良血管穿刺技术对患者右股动脉实施穿刺操作,造影确认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实际情况,确定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将8F动脉鞘缓慢置入直至机体颈总动脉临近分叉的位置,完成后采用脑保护装置,将其准确放置于病变部位远端,通过路图的引导将球囊顺延脑保护装置放置于机体颈内动脉狭窄部位,使得球囊完全覆盖其上进而实施扩张操作,扩张结束后将球囊取出,放置自膨式支架在正确位置,完成后经造影再次核对情况,达到满意效果后将脑保护装置缓慢取出,术后右下肢伸直制动穿刺处无菌盐袋压迫6 h[4]。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丁苯酞序贯进行治疗,首先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家庄医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2241,规格:100 mL:25 mg:0.9 g),采用静脉滴注,2次/d,25 mg/次,治疗时间为14 d;继而序贯使用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24粒)进行治疗,3次/d,每次服用0.2 g,治疗总疗程为90 d。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mRS以及BI评分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5]。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NIHSS、mRS以及BI评分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NIHSS、mRS以及BI评分( ±s)
表1 治疗前后NIHSS、mRS以及BI评分( ±s)
?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伴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习惯和饮食的转变,长期吸烟、饮酒等导致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近年来逐渐趋向年轻化,且发病前无明显症状[6]。在本次研究中,为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实施脑梗死介入联合丁苯酞序贯进行治疗,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mRS以及BI评分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丁苯酞属于我国独立研发的一种治疗脑缺血的新型药物,属于消旋-3正丁基苯酞,其对于机体缺血区域的微循环具有一定的重建能力,使得脑缺血后导致脑能量代谢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对于氧自由基具有极高的拮抗作用,有效的对线粒体功能进行保护,从而降低对机体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促进机体康复[7]。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s)
?
综上所述,采用脑梗死介入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较之单一性的治疗模式,其临床应用价值更为突出,使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的改善,对于改善其近远期预后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