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

2021-09-28 01:38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9期
关键词:金融

杜 仑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引擎为其他各个行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当前世界形势日趋复杂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博弈,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剧了经济衰退的风险,对全球经济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结构失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支持创新力度不足、金融风险过快聚集、金融产品单一化等短板也纷纷暴露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但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既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可以解决一切金融难题的经济理论范式;考虑到金融行业本质是不断开发金融资源,扩大金融资源基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空谈金融发展。因此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金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探究我国金融行业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和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从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对于金融中介的需求增多,金融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截至2018年年末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21.83万亿元,负债合计274.34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71万亿元。到2019年年末我国证券公司有133家,营业部10507个,合计注册资本5698亿元,累计推荐挂牌企业8461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各类外资银行在内,我国的银行机构有4193家,网点数超23万个,从业人员超417万人。保险业中寿险公司136家,财险公司102家,其次综合保险公司56家,再保险公司8家,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1万亿元①。

表1 GDP和金融主要行业资产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金融资产规模,机构和从业人员总数,营收和经济金融化程度等方面增长迅猛。2020年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金融行业中又以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机构总数、吸纳就业情况最为突出。

我国金融行业早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特殊的时代因素,白钦先2002年认为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人为扭曲要素成本,让部分金融行业获得了快速增长,但也压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导致整体金融效率提升缓慢。金融这一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够公平,限制了我国经济的提质增效,金融行业的功能问题、金融结构问题、金融与经济适应性问题和金融公平问题都在当前经济转型期集中爆发。

1.金融行业功能问题

金融行业的基础功能是在不确定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具体功能有融通社会资金、提供清算支付服务,服务各类资产交易,提供信息、形成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影响实体经济投融资决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变量,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服务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实体经济的公平竞争。金融行业是金融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

(1)金融行业功能发挥缺乏主动性

我国金融行业主动改善意愿和能力不足,在服务各类资产交易中往往存在被互联网企业倒逼的情况。从2020年银行业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业务数据上看银行业处理的金额数量远高于非银行支付机构,但处理业务量上少于非银支付处理机构。其中非银支付机构的平均单笔金额更少为356元,银行支付机构的平均金额11529元。可以看出银行业在服务便利性和服务可得性上不如非银支付机构,在基层的渗透度也不足。

表2 银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业务情况

此外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扫码支付对于银行收单业务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其中POS服务终端的增速也从2016年开始放缓,2019年甚至出现了9.53%的负增长。金融行业在收单业务中的缓步不前也进一步导致在大数据时代错失了与广大客户的互动,在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开发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互联网企业。

表3 我国POS终端数量

在消费金融市场中,2014年蚂蚁金服首先推出了信贷消费产品“花呗”,成为最早的数字化循环无抵押消费信贷产品。到2020年6月30日,蚂蚁金服促成的消费信贷规模达到了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4217亿元,相比2015年信贷规模上涨了10倍以上②。在看到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市场中取得的巨大利润,银行业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从银行机构开设的消费金融子公司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业追随互联网企业的脚步,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优势未能及时转变为消费金融的优势。

表4 我国银行业消费金融公司从业人员和机构数量

此外金融行业的资源配置功能薄弱,在利率市场上尤为明显。下表为我国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的利率差异。可以看到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呈现下降走势,但是民间借贷利率与商业银行借贷利率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商业银行自主空间有限,民间借贷调整更明显,幅度更大。商业银行低利率会出现跨市套利情况,加剧金融风险同时又降低了金融效率。

表5 民间借贷利率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差异情况

(2)金融行业的非功能性扩张、加剧金融风险

金融行业逐利性和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导致金融机构偏好利用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盈利,容易出现金融空转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不经过产业过程,始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或者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过程中的阻滞和缓流。这两种形式的资金空转均拉长了融资担保链条,导致了信用风险的集聚,由于链条的传染性,也增加了流动性冲击下金融机构的风险脆弱性。

此外金融行业的逐利性还会选择逃避监管,进行监管套利,典型表现就是影子银行。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为84.80万亿元,占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86%,相当于同期银行业总资产的29%③。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方式受到信贷政策约束和监管压力,通过同业或非同业渠道、银信合作模式、理财产品等方式将信贷出表。这一做法将金融风险掩盖起来,推高我国宏观杠杆水平,加大社会经济活动的债息负担,也降低了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助长了经济脱实向虚,掩盖资产真实质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激烈;影响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

图1 我国各部门杠杆率

(3)金融行业扩展功能减弱

金融行业在其扩张功能,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效率逐年下降。在2002年年新增1元人民币贷款可以拉动8.52元GDP增加值,到了2020年底,新增1元人民币贷款的拉动量下降到了5.07元。中国原来大量储蓄都以存款形式存放在银行部门,由银行以贷款的形式投放给制造业企业。但便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储蓄率开始下降,银行的存款趋于短期化,信贷风险加剧。家庭对于购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导致家庭对于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在逐步提升,但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有限。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的供给方面还有很大的短板。我国进入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以往依靠投资、外贸拉动经济的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动能转变要求金融行业也进行相应的变革,更加积极的支持实体经济。

图2 我国金融效率指标

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金融交易角度出发,在当前商业银行主导的情况下,不断发挥和动员银行的力量,优化资金的跨期配置,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个思路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市场化发展,但银行放贷的顺周期倾向,高负债问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银行在放贷时都增加了金融风险问题。

2.我国金融行业结构问题突出

我国金融行业以银行为主,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的财富和权力分配效应,扩大了收入分配差异,降低了广大中间阶层的购买力,使得价值实现更加困难,只能不断依赖负债和信贷消费来支持。非金融部门越来越依赖金融而非产品作为资金的来源。这导致我国金融行业结构的问题也越发突出。

(1)投融资结构不合理

根据我国金融年鉴的数据,从2002年开始,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值的比值曾高达到90%以上。近几年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一比例才逐渐下降,但是依然保持在60%左右。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速度较慢,对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来说,可选的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其中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情况稍有不足,表现在股权融资方面。历年股权融资在社融中占比都低于5%④。 2019年股权融资金额仅有3400亿元,在社融占比下降到1.36%。

图3 主要融资渠道占社融总值的比例

我国在金融行业中,银行一直以来占据主导位置。从社融等数据可以看出来,银行业不论是规模、盈利能力、人员数量、实体网点、发展时间都是排名靠前的。作为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带来的优势是在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的能力更强。原因在于银行有更强的动员储蓄的能力,信息渠道多,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效率更高。收集企业信息方面有规模优势,较好的资金监督管理能力,抵押和清算制度能强制企业及时披露信息和归还贷款。信用风险和融资成本可控。

但是银行主导下的信贷歧视问题也在不断的激化。表现为所有制歧视、发展水平歧视、资产水平歧视等。而中小微企业因为其所有制主要为私营,发展时间短,固定资产少,而在信贷市场中受到严重的歧视。财政部2019年统计新增信贷中,只有20%流向中小微企业,而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接近50%。这也就限制了金融行业对于实体经济的积极贡献。

(2)金融区域和机构发展不均衡

2019年北京市的GDP总量为云南省的1.53倍。但是北京吸纳的存款为云南省的5.01倍,获得的贷款为云南省的2.36倍。此外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银行网点数据来看,东部沿海区域的网点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地区。统计的2863家银行合计注册资本4万亿元,其中7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1.3万亿元,政策性银行4家,注册资本0.62万亿元,而数量最多的农村商业银行有1042家,累计注册资本0.65万亿元。这样的资本结构导致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弱,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需要补充大量资本金,然而金融行业以银行业为主的结构又限制了中小银行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获取资本金。马太效应不断加强,大型银行业主导银行业的局面限制了银行业的竞争,对于银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3.经济与金融的适应性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环境价格上涨,人口结构变化,消费习惯改变。实体经济需要从规模效益变向挖掘范围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国家鼓励实体经济大规模的走出去,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量拉动向存量调整转变。此外还有脱贫后如何稳得住,避免收入差距拉大,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问题。

2020年年底我国股票市场规模89.15万亿元,债券市场规模115.48万亿元,同期的贷款规模为176.32万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股票融资或者债券融资的门槛高,贷款成为了主要的融资渠道。扣除个人购房贷款34.44万亿元和50.34万亿元的住户消费贷款,全国企业获得的贷款为91.54亿元,其中普惠性金融贷款21.5万亿元⑤。工信部公布数据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的劳动力就业。但是获取的金融支持则占全部企业贷款中的23%。银行业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既有小微企业自身的不足,也有银行的问题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表6 我国银行业资本结构

小微企业自身的问题有风险大、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缺乏优质抵押品、资金需求缺少规划,导致出现急需用钱,融资需求往往存在短频急的特点。银行缺少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此外银行的避险倾向和成本效益原则都导致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是很积极。此外银行对于小微企业业务并不熟悉,最终贷款属于实质上的业主个人信贷,导致贷款资金少,信贷条款较为苛刻。而且银行目前的激励机制也限制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贷款业务的基础是揽储,小微客户的资金少,能够提供的存款也少,自然就容易受到银行的冷落,此外小微客户的高风险与高工作量和放贷给小微客户一旦失败带来的严厉惩罚机制,都限制了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积极性。最后是社会因素,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失信约束机制还不强,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严重,优质的客户被高利率驱逐出市场。

4.金融公平问题突出

首先,我国金融在发展初期行政干预较多,带来的结果是容易出现资源的错配、权力寻租、内幕交易和最致命的使命漂移。杨军2013年研究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应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下开展信贷业务,然而随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了贷款对象的偏移现象,贷款大多投向富裕人群,而“三农”贷款较少或者基本不涉及“三农”贷款。

其次,我国的金融知识普及情况还不理想。普通大众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一方面,导致金融骗局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导致金融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效率偏低。近几年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普通人不仅仅需要知晓金融相关知识,还需要了解互联网的相关概念,否则就会受到金融排斥的影响。即在金融机会获取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金融资源获取条件苛刻,金融资源价格方面受到歧视,金融市场进入困难,以及自我排斥,放弃金融资源的获取。

金融公平问题还表现为精英俘获问题,非精英往往很难获取到金融资源。生产性金融需求与非经济活动类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这些都影响了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因为金融本身不产生价值,需要依附实体经济,不能脱离经济谈金融。金融直接贡献实体经济产出,高效运转改善实体经济的投融资效果。那么服务实体经济就是金融未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1)扩大直融市场

借贷和投资来的钱其权利责任不相同。银行业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扩大直融市场可以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技术进步与推动经济转型,此外能够引导资源配置给最优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企业。这也是银行主导的金融行业很难实现的。扩大直融市场能够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分业经营被混业经营打破,银行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股投资公司,在做好风险隔离的情况下,扩大直接融资市场的参与度。

(2)改进金融服务水平

后工业时期,市场的基本变动方向就是下沉,市场的需求变得越发个性化、多样化。2016年起,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转型期、经济调整的阵痛期、政策刺激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多年来,依靠这种方式的积聚已经造成了目前的“高产能、高库存、高杠杆”,这种发展方式显然已不能继续支撑经济的增长。

通过改进全流程金融,将信贷、避险、资产管理全流程组合起来。增加产品的多元化,多样化,加强金融创新。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促进价格发现和信息流通,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实现金融行业高覆盖、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2.改变金融行业激励机制,引导金融结构再平衡

2021年1月1日,财政部印发《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办法》中将改革前的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偿付能力四类指标,调整为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类,每类权重均为25%,兼顾了考核重点和平衡关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都进一步明确,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这就要求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但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融资占比较高,资本耗用较大,现行办法中偿付能力状况考核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权重过高,降低了资本对信贷的撬动效率,不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结构的调整可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有显著正相关性。

金融行业以往的激励模式关心的是机构的经济指标,缺少了对金融外部性的关注,也间接引起了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产生的结构问题。通过修改绩效管理办法,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对于自身结构重新思考,将外部性因素纳入到金融机构的考虑中,那些积极顺应变革的金融机构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将占据优势地位。具体的平衡措施包括区域结构的再平衡,金融机构在西部的适当倾斜。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更多的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需求,促进城乡的和谐共赢;在金融自身的结构中,银行业通过控股子公司的形势,加大直融市场的参与力度,调整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2019年年末,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超过90%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仍落后于东部地区。2019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6.0%、60.8%、69.4%。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速度,基建投入,人口出生情况都优于东部地区,未来发展潜力好,金融机构也应该提前布局,加大自身结构的再平衡。

3.厘清科技与金融的关系,保障金融公平

金融科技是2015年开始新起的热词,是金融创新的全新阶段。回顾金融的发展历程,金融对于科技的态度一直都很积极。过去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有四个阶段,最开始的1866年至1967年,电话、电报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二阶段是1967年至2005年,计算机互联网和ATM的兴起,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15年支付宝、传统金融上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第四阶段是以数字货币、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时代。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带来了很多新变化。

当前的数字科技创新了原本的储蓄、信贷和支付手段,改善了人们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可接触性和支付的便利性。数字科技的泛在性,不依赖物理的网点存在,在使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不断延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边界,同时大量的数据的产生,信息的跨界流动,打破原有空间限制。数字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降低了财富门槛效应,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顾客自助式服务的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得以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价格发现,改善信贷和储蓄渠道。又因为数字金融的边际成本和搜索成本趋近于零,从而改变了金融的渠道和工具,分流了银行的客户群体,形成了新的大量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为主的长尾市场。数字化还增强了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扩大了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让金融机构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营销,都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数字化改善了金融行业的基础功能,服务中介的门槛降低,包容性增强,服务长尾客户的成本得以降低。对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在减贫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在加剧财富的集中。这两种效应同时出现,可能会导致底层人民的基础金融资源获取比以前容易,但是高收入人群的增速更快,导致贫富分化的问题。

科技为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厘清金融与科技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不能因为科技带来的优势就忽略了科技存在的隐患。金融与科技的关系到底是科技取代金融还是服务金融。如果科技主导金融发展,那么单纯的效率至上会导致金融的畸形发展,风险累加,财富两极分化。大数据打标签,类别化,符号化,都在不断的弱化人的作用。此外依托科技的金融脱媒导致的风控主体缺失,互联网公司通过监管套利获取到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不正当优势。部分以营利为导向的金融科技大行其道,滥用科技支配地位,通过大数据杀熟,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和金融风险的聚集。因此金融科技的关键词还是在于金融,金融资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求索权,占有金融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不合理的金融资源分配会危害到国家的经济安全,避免滥用科技的不公平竞争,追求金融公平应该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必由之路。

4.加强金融基建,鼓励金融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新产品发现、新生产方法或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原材料供应来源的发现,新企业管理方法。而金融创新属于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法、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新的金融嵌套形势和管理方法等。在我国三高发展模式和两低增长模式改变,急需盘活大量沉淀在落后过剩行业的金融资源。金融创新的主体依然只能高度依赖银行业提供的外源融资。而银行业的监管要求和信贷政策要求放贷的前提有合适的抵押资产,如果缺少合格抵押品,那么对于征信的要求就会偏高。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还不完善,如果客户之前没有申请过贷款或信用卡,通过央行征信中心查询到的征信报告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帮助不大。而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美团、滴滴打车等互联网公司通过商业平台获取了大量的消费数据,并形成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例如小白信用(京东)和芝麻分(支付宝)。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获取的客户数据也参与到了消费信贷市场中,2019年度蚂蚁金服的信用减值损失2.97亿元,同期发放的贷款和垫款为375.11亿元,贷款损失率不到0.79%,同期的农业银行信用减值损失1386.05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128196.10亿元,贷款损失率为1.08%;即使是商业银行中表现较好的招商银行,2019年的信用减值损失为610.66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为42773.00亿元,损失率超过1.4%。可以看出,蚂蚁金服利用其数据优势,在贷款损失方面控制的非常好。

而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优质贷款人无法获得合理的贷款利率,贷款市场的逆向选择情况非常严重。从2015年以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不良贷款的规模在2020年已经突破1.7万亿元。金融行业想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依赖比如征信等一类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在完善的金融基建基础上,积极地开拓金融创新。

征信是金融中介功能的分离与专业化,带有很强的公共性特征。银行往往不愿意将优质客户信息分享给其他金融机构;同时对于违约客户,银行往往建立内部黑名单,并不与其他金融机构互通相关信息。这导致优质客户被认为是银行的私人资源,优质客户往往难以享受到最优的利率,同时劣质客户可以通过利用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隔离从中获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金融创新也需要基建先行。从淘宝成功的例子也能看出,全国高度互联的网络,完备的交通路网的建设,网购模式才得以新起。金融产品本质上的高度相似性,快速的复制性,开发新金融产品并快速扩展到全国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但是金融基建薄弱,新产品也就注定命运多舛;然而完备的金融基建将会极大的鼓励金融创新的热情,为我国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极大助力。

三、金融行业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行业也将逐步买入微利时代。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总量上的需求逐步放缓,但质量上的要求会不断提升。

表7 金融主要行业机构数与从业人数变动情况

五大全国性商业银行作为行业标杆,自2016年以来员工人数逐年减少,但是个上市银行本科员工平均占比从2016年的64%上升到2020年的68%。

表8 五大全国性商业银行员工人员变动情况 (单位:人)

金融业作为知识密度高、以智力为依托的行业,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能够发挥更明显的产业绩效推动作用。金融产业本身的运行特点要求拥有大量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知识的人才。特别是在金融业务的触角打破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延伸、金融网络覆盖面日益宽广的当代,金融人才对于金融产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行业结构上要求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首先,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是产业内部的人才,金融产业各部门内部人员的合理分配结构和运作机制能够集合并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力资源要素的使用,实现更大的人才整合效果。考虑到未来金融行业需要加大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那么懂金融、同时也懂实业的人才将会是金融行业急需的人才。其次,金融基建的加速,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那么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也会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除此以外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提高了效率但是如果服务质量跟不上也会拖累金融机构的发展,因此有服务意识的人才也是金融机构需求的人才。最后,风控意识,普惠金额、科技金融的推行,金融市场将会变得日益复杂化,风险的转移将会更加频繁,风险的非正常聚集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于人才的风控意识的要求也在提高。

具体来说,金融机构需求的人才需要有以下几种能力。未来的金融人才不仅需要掌握金融的各种定量分析方法,也要有定性思考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估轻资产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了解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对于风险管理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具备创新思维。金融人才不仅接受了专业的金融理论培养,具有全面的复合型知识背景,能够更快更好地开展金融实践和创新活动,而且熟悉金融业务、具有宏微观经济分析与判断能力,能熟练掌握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这都是推动金融企业绩效的重要素质。除了传统经济理论中所强调的规模、资金和技术上所拥有的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这些静态优势转化为动态的产业绩效增长的人才利用结构以及能力激励机制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驱动力是承担经济下行压力、助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创新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为积极主动的要素,也是产业绩效提升的基础因素。

金融作为一个传统而又现代的行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必由之路,但是科技应该是服务于金融,拥有扎实的金融知识,同时对于其他领域也有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是金融机构最为青睐的。未来我国经济主体将会是科技类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最值钱的是他们的研发人员,这些企业的资产水平不会很重,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未来与这些企业打交道的时候,金融机构的员工需要具备定性思维能力,能够为这类轻资产企业的投融资进行方案设计。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创造出了大量全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快速迭代,快速学习的能力和能够将复杂金融知识普及的能力将会是未来金融行业迫切需要的能力之一。全球经济的日益复杂化,西方的经验在本土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断增多,能够将本土经验理论化,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理论的能力也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极大的优势。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的梳理,在此对于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首先,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服务于行业同时又需要领先于行业。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4年修订一次,如果没有对行业清晰的认识,不能预估行业发展方向,那么培养出的人才要么不适应行业需要,要么培养出来就濒临淘汰。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就预留一些窗口,用来补充未来与金融相关的热点知识,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落伍。并且发挥商学院的特长,让学生不仅理解金融业务也能理解商业业务,此外也要加大法律知识的培训,确保金融人才具有底线思维,风险防控意识。金融行业本质是一个服务业,需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最后,我国金融的长期繁荣离不开丰富的产品供给,因此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金融人才也很关键。金融创新的基本路径,债权和股权。在金融人才培养的时候,让学生深入了解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能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又不忘记金融机构的风控意识,在风险管理与企业金融需求间合理协调。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18-2019》。

② 数据来源:蚂蚁金服2020年招股说明书。

③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

④ 仅在2007年和2016年间非金融企业境内融资在社融中的占比超过5%,分别为7.26%和6.97。

⑤ 普惠金融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

注: 保险从业人员数据来自金融年鉴与经济普查数据有冲突,本文使用《金融年鉴》数据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金融
现代金融征稿启事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
金融开放应在审慎中阔步前行
中国金融开放新高地
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
祛魅金融衍生品
金融与经济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