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渗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2021-09-27 14:00郝博洋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砂体单井采收率

摘要:受地质特征复杂、储层物性差等因素影响,G断块开发中存在构造不落实、储量动用状况差以及注汽压力高等问题,影响开发效果,为此开展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即在重新落实地质体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基础上,优化开发方式,重构生产井网,部署实施新井30口,阶段累产油7.2万吨,预计全生命周期累产油18.5万吨,提高采收率2.6%,实现储量有效动用。

主题词: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提高采收率 技术研究

1.概况

G断块为中低渗稠油油藏,构造形态为3条主断层夹持形成单斜构造,主力开发目的为沙河街组沙三段油层,上报含油面积1.9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713.4万吨,可采储量107.1万吨,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油井50口,日产油125吨,采油速度0.64%,累积油汽比0.35。

2.开发中存在问题

受地质特征复杂、储层物性差影响,G断块开发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构造不落实,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分居断层两侧油井蒸汽吞吐发生汽窜;二是油水关系与构造特征相矛盾,即同一套储层存在高部位产水、低部位产油现象;三是部分新井主力开发目的层发生缺失。

二是单井控制储量大,边部储量动用状况差。90%油井分布在主体部位,生产井距100~200m之间,平均单井控制储量12.5万吨,若按標定采收率15%计算,单井理论累产油1.88万吨,而实际单井累产油仅0.5万吨,远低于理论水平。

三是注汽压力高,吞吐效果差。受储层物性差、粘土含量高等因素影响,随着吞吐轮次增加,注入压力上升,蒸汽干度下降。2019年共实施吞吐125轮次,注汽压力20MPa以上85轮次,平均蒸汽干度55%,年吞吐油汽比仅0.25。

3.技术对策研究

3.1重新落实地质体

精细地层对比与小层划分

以S1底~S3顶间稳定发育的大段泥岩层为标志层,依照沉积旋回性及隔夹层分布特征,按照“点-线-面”原则,逐步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及小层化分,将主力开发目的层S32划分为6个小层,落实各单井分层数据、断点位置及深度,为井震结合落实构造特征奠定基础。

(2)精细刻画构造形态

对于G断块三维地震资料品质低问题,优选储层发育完整井进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指导层位标定,再选取反射特征明显、连续性好的主力层段作为标志层,指导三维地震中层位拾取、对比及跟踪,落实断层位置,结合地层对比结果,最终确定断层发育特征,精细刻画构造形态。同时对于局部构造复杂区域,根据零偏移距VSP和非零偏移距VSP,获取地层速度和时深转换曲线,进行层位标定,落实断点位置和断层产状特征。

(3)落实砂体展步特征

地震振幅属性强弱能反应砂体厚度大小,砂体厚度大,振幅属性强,反之则弱,追踪主力砂体振幅属性变化特征,刻画砂体尖灭线位置,落实砂体展步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重新认识G断块地质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与原构造相比,3条主断层位置略有偏移,次级断层减少3条;二是S1段与S3段间由原认识的平行不整合接触转变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三是油藏类型由原认识的构造油藏变成为岩性-构造双重控制油藏。

3.2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地质体落实基础上,根据油井生产情况及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等,落实剩余油分布状况,主要有2种类型,一是断层和剥蚀面遮挡的构造高部位,二是井间未动用和边部动用程度低区域。利用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计算剩余可采储量为62吨(表1)。

3.3优化开发方式

针对常规注汽吞吐注入压力高、干度底问题,优选超临界注汽技术,与常规蒸汽相比,超临界蒸汽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高压和高密度,可保证顺利注入;二是粘度低,易扩散,可扩大波及半径;三是高干度,可提高稠油降粘效果。同时针对S32储层渗透率低问题,采用压裂+注汽+氮气助排方式,进一步改善蒸汽吞吐效果。

3.4重构开发井网

在地质体重新认识基础上,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中心,重构开发井网,实现剩余可采储量有效动用,即按照105×120m近正方形井网部署新井,单井油层厚度25m以上,单控储量大于6万吨,规划部署新井40口。

4.实施效果

截至2021年6月,已完钻投产新井30口,平均单井钻遇油层30.5m/12层,全部常规压裂投产,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10.5吨,目前已对12口井实施超临界注汽,平均注汽压力22.5MPa,干度90%以上,其中8口井完成第一轮次蒸汽吞吐,平均单井注汽量2250方,周期产油量1235吨,油汽比0.55,效果显著。30口新井阶段累产油7.2万吨,预计全生命周期累产油18.5万吨,提高采收率2.6%。

5.结论

(1)G断块存在构造不落实、储量动用状况差以及注汽压力高等问题,影响开发效果;

(2)开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即在重新落实地质体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基础上,优化开发方式,重构生产井网,规划部署新井40口,已实施30口,生产效果较好;

(3)本文在提高中低渗稠油油藏采收率方面取得认识,可为同类型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许鑫,刘永建等.稠油油藏蒸汽驱提高热利用率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9(02).

[2]王强.杜84断块超稠油开发中后期稳产对策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2(06).

作者简介:

郝博洋,男,1988年7月出生于辽宁盘锦,汉族,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现于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工作。

猜你喜欢
砂体单井采收率
Q井区标定采收率及计算可采储量研究与应用
采油“一井一策”全员效益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单井成本核算分析
渤海湾渤中C地区分流河道砂体油气富集规律及滚动开发实践
唐公梁
长庆油田天然气生产开发经济数据模型建立探究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沉积微相与砂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