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9月开园至今,常州中华恐龙园(下简称“恐龙园”)是国内少数能屹立20年以上,且能单独依靠旅游实现盈利的主题公园。那么,在主题公园从单体项目转化为度假区/小镇有机组成部分的角色转换过程中,恐龙园又会怎么做?
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恐龙热”,每一个恐龙迷都盼望能有一个真正的“侏罗纪公园”。三年后,为保护珍贵的远古动植物化石,由原地矿部、常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合作打造的全新的恐龙博物馆落户江苏常州,这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中华恐龙园。
在设计建设之初,我们觉得,如果当时只是建设一个用于化石陈列展示的博物馆,仅仅依靠春秋游和学生市场,依赖政府的扶持和补贴为计,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勿谈良性的自我循环。因此运营团队一开始就希望打破传统博物馆的思路,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區别于传统博物馆单一的玻璃橱窗展陈方式,园内的中华恐龙馆模拟恐龙生存的环境,大量运用声光电手法,并在科普的基础上注入互动体验元素,开创“科普+游乐”的独特发展模式。所以正式开园后,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带有更多互动功能的体验式的恐龙科普博物馆,还有经久不衰的“穿越侏罗纪”项目,以及数十套围绕中华恐龙馆的游乐体验设备。
主题公园核心是“主题”,没有明晰主题的主题公园只能称之为游乐园。多年来,我们始终抓住“恐龙”这一文化母题,并利用最新的文科技术融合,不断进行延展和表达。
自2007年起,我们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IP,先后创作、播出了《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小龙甜品工坊》《米多龙》等多部原创动画,并在2014年开放的恐龙宝贝梦幻庄园实现了IP落地。
2019年,我们推出了可沉浸体验恐龙故事的“恐龙基因研究中心”,模拟人类通过基因技术研究、复活、孵化、培育恐龙的场景,除了逼真的资料道具和实验设备仪器,还有“科研人员”来往穿行做科研实验,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游乐项目的主要发展方向。
今年年初,我们又提出了从“恐龙IP”向“恐龙对人类现实意义”升级的文化战略,用寓教于乐、沉浸体验等方式,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传播恐龙文化为大家带来快乐的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消费和生活生产方式。
紧紧围绕“形象—内容—衍生—体验”这一主题公园的文化产业链来不断推陈出新,我想这就是恐龙园不被时代抛弃、不被游客抛弃的第一生产力。
近年来,从行业整体来说,传统“旅游+地产”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另一方面,虽然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大众的普遍的生活方式,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但疫情将深刻改变大众对旅游出行的认知和习惯,不扎堆、戴口罩、间隔排队、使用公筷等行为背后将对依赖“人与人密切交互”旅游形态进行雕刻和重塑。
因此我认为,在疫情影响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文旅产业的刺激下,像度假区、度假小镇这样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才更能满足游客的新需求。文旅投资也将更加关注产品自身设计能力,从而更快跟上产业转型的步伐。主题公园是旅游度假区最重要的文旅招客设施和核心吸引物,从恐龙园自身而言,在模块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相继研发了小模块产品——恐龙人俱乐部、恐龙人防灾避险体验馆、恐龙人特色餐秀;中模块产品——恐龙人部落、恐龙欢乐农庄;大模块产品——中华恐龙园、恐龙星球等“模块化”产品,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定位,以匹配不同的模块化产品,并以产品自身运营力形成造血机能的良性循环,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又能带来号召力。
相较于去年“一手抗击疫情一手谋求复苏”,面对本轮疫情冲击,文旅人更加沉着淡定。如何摆脱“遇疫就停”的窘境,如何“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提升文旅抗风险能力等仍是文旅业亟待突破的挑战。依靠信心、智慧和携手努力,相信疫情终将过去,诗和远方依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