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耕地资源利用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1-09-27 17:47宋昕艺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外部性建议

摘要:耕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粮食安全的保障,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耕地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种,耕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在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效益。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还可以产生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合理利用、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外部性模型,对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正、负外部性进行讨论,并提出保护耕地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外部性;耕地资源保护;耕地资源利用;建议

一、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分析

(一)耕地利用的负外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大量耕地转变用途,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农民在利用耕地时对耕地过度开垦,即产生了耕地利用的负外部性。同时,在耕地的利用经营过程中,由于耕地的承包经营期有限,农民为了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利润,容易产生“掠夺式经营”:多数种植大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和确保本年度的丰收,多使用传统肥料如尿素等,此种方式虽然短期内提高土地肥力,保证了产量,但长此以往会造成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土地硬化等不良后果。在高昂的土地经营各项成本、有限的承包年限和不确定的市场收益面前,种田大户只能对土地进行最大限度挖掘。究其原因,本质上是经营者对农业缺乏责任,追求短期利益。

掠夺式经营对耕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伤害,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安全产生了威胁,但是,农户在耕种土地的过程中对耕地的过度开垦、产生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成本不会在农产品中得到补偿,并且会转移到未来,因此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

(二)耕地利用的正外部性

耕地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净化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土、调节大气质量等等;同时也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的社会功能,长远来看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耕地利用的正外部性是在经营利用耕地的主体对耕地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产生的。

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可以提高粮食供给水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即产生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正外部性。我国改革开放前,长期存在着粮食安全危机,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达到3930公斤/公顷,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的粮食供求矛盾。耕地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安定。但充分合理利用耕地带来的好处所需要的成本并不是由所有社会成员来负担的,农民也不能收回这种成本,因此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性。

耕地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在耕地的使用者对其进行合理的经营利用时,种植的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温室气体,同时可以释放氧气,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空气的对流,使不良气体得到扩散和过滤,防止了空气污染。并且,其形成的土壤、动植物、微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为净化环境做出贡献。但是同样,耕地的使用者并不能阻止其他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即他们投入了劳动、资本以及技术,但是收回的只有农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耕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是耕地资源以公共资源属性所展现出的一种正的外部性,无法通过货币和市场机制进行补偿。

二、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路径探索

(一)建立耕地价值评估体系

耕地的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农产品的收益进行体现,但耕地的生态、社会价值的产权无法界定,因此不能进入市场。也就是说,耕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免费”的,因此也无法进行价值补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建立耕地价值的评估体系,把耕地的社会生态价值纳入到耕地利用的市场收益之中,将耕地资源浪费、生态社会机会成本、对未来产生的危害等等成本纳入到耕地利用的市场成本之中,运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耕地产生的生态、社会价值进行评估,由此对耕地利用产生的非经济价值进行补偿。

(二)建立耕地资源利用外部性补偿机制

在经济学中,产权明晰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之一,但是在我国耕地资源属于集体所有,不存在耕地利用的生态、社会产品的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来解决耕地资源利用产生的外部性是不现实的。解决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政府管制。由于耕地利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因此可以依据“谁受益、谁付费”、“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对产生耕地生态、社会效益的耕地使用者进行经济补偿,对过度开垦、乱施肥、破坏耕地资源环境的行为主体重罚。将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内部化,提高公民保护耕地资源的积极性,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三)建立均衡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

为了解决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制度的不平衡问题,有必要建立起均衡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将耕地的生态保护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耕地资源保护的正面激励;建立典型区域的土壤质量现状数据库,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监测;在保证耕地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建立耕地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趙玉领,吴克宁.耕地保护需要关注的十个方面[J].上海国土资源,2020,41(02):73-77.

[2]汤怀志,桑玲玲,郧文聚.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5):637-644.

[3]黄忠.迈向均衡: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完善研究[J].学术界,2020(02):122-135.

[4]常燕玲.耕地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J].乡村科技,2019(36):113-114.

[5]牛善栋,方斌.中国耕地保护制度70年:历史嬗变、现实探源及路径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0):1-12.

作者简介:

宋昕艺(1997.7-),女,汉族,籍贯:北京,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

猜你喜欢
外部性建议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动态外部性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新进展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