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新全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在1964年作出的以备战和改变西部落后面貌为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到1983年三线建设基本结束后,按照国家部署,党中央又实施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到2006年基本完成。
三线建设和调整改造,前后长达40年。全国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投身到三线建设中,在祖国大后方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三线建设者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无数动人篇章,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与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一脉相承,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以国为家、建功立业的爱国奋斗精神。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在环境险恶的荒山野岭,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地扎根和转战;成千上万吨大型器材设备和生活物资,靠人拉肩扛在山间运输;人们住“干打垒”、席棚子,条件十分艰苦。“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一干就是几十年、几代人。又如修建地形罕见复杂、地质条件险恶的成昆铁路,大批铁道兵官兵和铁路职工流血流汗,不少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在简陋条件下快速建成了被联合国誉为“人类战胜自然极限”的奇迹铁路。铁路沿途的几十座烈士墓园里,每一座墓碑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是集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三线建设时期,党中央成立统一指挥部,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全国一盘棋,“好人好马上三线”,支援三线地区。当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我国、中苏交恶,一大批政治素养高、技术过硬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科研团队,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勇于创新产品,强化科学研究,不断设计和生产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一批钢铁企业在西部地區建成,一批航天等国防工业在山沟诞生,一批潜水艇、驱逐舰、水雷在长江上游组建,实现了党中央在我国西部纵深地区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的目标。
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的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史诗。三线建设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