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的之一。“公共计算机课程”作为大学阶段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针对该课程评价模式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案,并将其分解为“理论知识”评价、“实践技能”评价和“自主学习情况”评价三个模块,采用分层、分类的思想,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形成性”评价;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9-0172-03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Public Computer Cours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UO Jing-jing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437100,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talents with higher quality and ability are required.Nowadays,computer skill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necessary abilities for work and life.Since "public computer course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aimed at improve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proposes a form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Public Computer Cours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with the goal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is model including three par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evaluation, "practical skills" evaluation and "self-study situation" evaluation.Based on the ideas of stra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Public Computer Courses"is also offered.
Keywords: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formative evaluation;publ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随着5G、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环境和模式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升华。“考核评价”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具有“导向性”和“监督性”作用,事关教育未来的发展[3]。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评价机制,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本文将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以湖北科技学院“公共计算机课程”为例,展开研究和实践。
1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评价模式现状
“公共计算机课程”是大学阶段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类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5],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传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评价模式的局限性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重“结果”轻“过程”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都是在期末将考试成绩、考勤成绩和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后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学生获得评测结果时,往往为时已晚,削弱了“评价”对“教学”的指导和监督意义。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模式,使得部分学生仅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标,在学习上投机取巧;考试舞弊、违规现象屡禁不止;教学目标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1.2评价标准单一,手段落后
传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评价模式,通常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拼搏精神、责任意识等隐性能力的考查和衡量,且多以手工批改的方式进行,效率不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年来,MOOC、SOPC等网络学习平台和ITS智能教学系统发展迅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考核手段,完善评价标准,已是大势所趋。
1.3评价主体单一
多年来,“公共计算机课程”评价主体只局限于教师本人,通常学生对自己成绩的评价没有话语权,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4评价标准“同质化”
我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院校众多,截止到2020年6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72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6]。这些高校,根据办学特色的不同,可被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3种基本类型[7];根据学科范围的不同,又可被分为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师范类高校、艺术类高校等等。采用统一评价标准的传统模式,忽略了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学习主体的差异,不利于促进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并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