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爱军
在装修过程中,很容易碰到披着免费外衣的陷阱,比如免费设计、装修送家具家电、免费申请贷款等。在这些所谓免费项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装修公司不会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
免费陷阱并不少见
在装修过程中,容易碰到陷阱,尤其是一种披着“免费”外衣的陷阱,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近日,有消费者陆先生向本刊反映,他看到一家装修公司打的广告,宣称在“某某家装节”上报名的前20位消费者,就能获得赠送家电、家具的机会,于是信以为真。但当他前往装修公司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该装修公司的报价要比其他公司高,宣称的所谓赠送家电、家具,只不过是“打闷包”含在了装修费用之中。
更有甚者,有装修公司甚至打出了“免费装修”来坑害消费者。有消费者向消保委投诉,一些装修公司打出了“免费装修”“装修款N年返还”的旗号吸引消费者,但是签单之后装修公司却往往违背承诺,并以各种说辞进行额外收费,部分消费者在支付装修款之后却遭遇“人去楼空”,从而蒙受巨大损失。
中消协曾指出,“免费装修”和“装修款N年返还”一样,都是不符合商业规律的不良营商手法。从法律层面看,“免费装修”“装修款N年返还”的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
由于家庭装潢消费频度很低,消费者大多缺乏消费的经验和知识;同时,家庭装潢涉及的方方面面众多,专业性又很强,当前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家装的认知多是来自亲朋好友的经验诉说,或是网络上零碎的信息整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造成消费者在家装过程中很难识别这些裹着“免费”外衣的陷阱。
不过,中消协依然提醒消费者要增强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中消协提醒,家装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虽然某一处服务可能免费,但涉及的其他方面或环节的服务可能并不免费。在商言商,完全免费当然更是不可能。同时,消费者应核实装修公司的资质,避免与口碑差的商家合作,以防落入其精心构造的消费陷阱。
6种免费陷阱要当心
在装修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主动免费的情形,比如免设计费、送家电等等,不一而足。不过,这些所谓免费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接下来,我们就比较常见的免费陷阱,逐一向大家进行揭示。
免费测量是幌子
免费测量是消费者最容易碰到的陷阱。
多数装修公司为了拉业务,吸引消费者,都会打出“免费测量”的招牌。如果有消费者信以为真,装修公司就会安排员工上门测量,并做出一张平面规划图,同时还会提出内部房型改造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装修公司还会找到一些效果图给消费者参考,慢慢增加消费者对自己的信任感。其实,从设计的步骤来说,如此操作沒有问题,也是沟通的一个环节和方法,其本身也是免费的。但装修公司却故意把这个环节说成是设计环节,有点偷换概念的意思。
在完成所谓的“免费测量”步骤之后,装修公司的业务员便会对消费者说出下面一段话,大意是:我们的设计师已经为你完成了测量,同时还提供了装修效果图,这些都是免费的,你是不是也应该交定金表示一下诚意。这钱你花得也不冤枉,因为到时候还是会抵工程款的。再说,万一最后没谈拢,定金我们还是会退还给你的。
此时,消费者的决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一旦交了定金,设计方案做好之后,预算出来才发现价格不划算,于是不准备与这家公司合作下去,那么对不起,定金肯定是不会退还的。对方最多给消费者一份图纸,试问,这还是免费吗?
“免费设计”难免费
“免费设计”已经成为几乎所有装修公司招揽客户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是否真的会免费呢?这很难说。
所谓的“免费设计”,只不过是设计师从公司内部图库或者是网上照搬一些和消费者户型相似的现成的设计图,然后展示给消费者看,而一般不会为业主量身定制。通常的做法是,先在很多个案例中,让消费者自己选择风格。然后在简单咨询面积大小、房间朝向之后,很快就能拿出一张“符合要求”的设计效果图纸。
“免费设计”到底是不是免费,装修公司对此其实心知肚明。有业内人士表示,装修公司会给出一个总的预算,因此设计费用则会很巧妙地以其他的收费项目重新加进去,“羊毛依然出在羊身上”。同时,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以“免费”的名义提供的服务,一旦碰到问题,设计师可能是不会为之负责的。
而实际上,在家居装修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装修设计施工图,一套家装设计图纸至少需要包括原始房型勘察图、改建设计平面图等15张以上的图纸。一名设计师要完成这些图纸,至少需要20个工作日的时间。一个设计师一个月最多只能做两个室内设计方案。一般免费的设计施工图能简则简,“免费设计”提供的施工图纸,往往只出原建筑平面图、装修设计平面图与电路图等几张图纸,而其他装修设计图纸就取决于是否收费了。
如果没有完整的装修施工图,这就给了装修公司调整装修方案、增加预算的机会。在施工期间,装修公司可能突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如果消费者同意,那么就会成为日后加价的筹码;如果不同意,但装修已经开工多日,费用也付了不少,无法更换装修公司;更让人纠结的是装修公司提出的修改意见确实在前一次的方案上有了不小的改进,于是只有被装修公司牵着鼻子走,并导致装修费用大大超过了最初预算,“免费设计”服务不仅没有享受到,反而花了更多的钱。
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装修公司时,就是冲着免费设计去的,以为免费就是不花钱。殊不知,所谓的免费,就是让消费者无法看清钱是怎么花出去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在设计方面给予的优惠,通过其他方式补回来。
装修送家具、家电
免费装修送家具、家电,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套路,或者叫陷阱。
通常情况下,装修公司会向消费者承诺一个不高的总价,不仅包括装修,还包含家具、家电,比如10万元装修送家具、家电。仅凭这些承诺,就已经让消费者眼热心跳了,同时业务员还会不停地暗示,诸如名额有限、机会难得等等,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消费者难以招架,于是草草签订了装修合同。
一次性赠送价值上万元,甚至几万元的家具、家电,装修公司心甘情愿赔本赚吆喝?如果这么想,那么就大错特错了。那么,装修公司是怎样把赠送出去的那部分利润又赚回来的呢?答案是装修增项。
装修公司利用装修增项来让消费者掏更多的钱,套路很简单,但稍不注意就会上当。惯用的手法就是先用大手笔的礼单做噱头吸引消费者,在消费者被忽悠簽约交钱之后,在装修做到一半的时候,便会不断提醒:当初签约的时候,这一项没在合同里,那一项没在合同里,这些都需要加钱做。
更加要命的是,这些项目还都是必须做的项目,否则装修进行不下去,比如房型的改动调整、管线重新布置、卫生间防水工程等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免费监理服务
装修公司内部监理,到底能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需要打问号。
每当有消费者询问工程监理方面的内容时,装修公司通常会表示,公司内部会在施工现场安排监理工程师,如果工程出现什么问题会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同时,监理人员还会在现场替消费者监督材料的好坏,及工程进度等所有与工地有关事项,更重要的是,这些都不会额外收费。
装修公司内部有监理吗?答案是或许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装修公司对自己承接的项目有履行合同规定的全部责任的职责。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必须履行其管理职责,包括其各级责任制,在这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统筹、协调和安排工作。但是,装修公司有监理职责吗?答案是没有,所以装修公司内部的监理,到底能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此外,装修公司内部监理与施工队原本是一家,有着共同的利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会替消费者办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有专门的装修监理提供相应的服务。装修监理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在接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后,依据《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和业主与装修公司签定的规范《装修合同》,为业主提供预算审核、主材验收、质量控制、工期控制等技术性服务,在家装工程中替客户监督施工队的施工质量、用料、服务、保修等,防止家装公司和施工队的违规行为。这部分钱到底是该出还是不该出?这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如果自己有经验且有时间,可以经常往施工现场跑,那么可以自己充当装修监理的角色;但如果对装修一窍不通,最好是别不懂装懂,以免吃了哑巴亏还完全不知情。
装修返现金
有的装修公司在广告中表示,装修费15万元,可以N年返5万元现金,相当于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这种诱惑也让人很难抗拒。
所谓装修返现金,其实返的是消费者自己的钱。比如在收取的15万元装修费中,其实只需10万元便可以完成该装修项目,但装修公司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提高报价,以达到收取更多费用的目的。然后,装修公司再拿着这部分钱用在他处,比如扩大经营规模或者投资增值。只不过,未来经营状况到底如何,装修公司自己也不知道。
有时候,装修返现金变成了一场“庞氏骗局”。随着收费越来越多,但公司经营并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投资失败,返还现金承诺自然是无法兑现。于是出现了拖欠不还,甚至人去楼空的现象。
免费申请装修贷
以装修的名义申请到更多的贷款,不但实现装修,说不定还能顺便买一辆车,提前过上舒服日子,何乐而不为?这种看似让人羡慕的做法,其实暗藏巨大风险。
有部分装修公司在与消费者商定装修预算的时候,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推荐一些贷款平台,并表示愿意免费代办。当消费者心动并与此类贷款平台接触之后,便可能已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平台会建议消费者申请更多数量的贷款,比如装修款为10万元,平台建议申请25万元,多余的钱可以让自己随意支配。如消费者认可,便需要与平台签订协议,从银行贷出来的钱放到这个平台账户上进行管理。而实际上,这种互联网平台其实只是扮演了一个信息中介的角色,消费者把钱放在平台账户里,该平台将按照装修进度分批打钱给装修公司。
但问题是,一旦平台经营出现问题导致破产,或者卷钱跑路,消费者放在平台账户里的钱便很难再拿回去。在这个时候,住宅装修还只进行到一半,不仅装修公司会不停地催要装修款,消费者同时还要继续向银行偿还贷款。
这些平台之所以愿意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就是为了让他们把钱放在该平台的账户进行托管。而事实上,这种托管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变相融资。与此同时,作为消费者,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无法监控到资金的使用情况,风险完全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