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颖
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笔者运用微针刀结合旋转提颈扳法治疗颈源性耳鸣30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均符合《耳鸣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案)》及《推拿治疗学》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15±5.36岁;平均病程18.82±10.26周。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2.18±5.26岁;平均病程19.17±9.52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组:采用微针刀结合旋转提颈扳法治疗。微针刀治疗:①针具选用乐灸牌0.35mm×25.00mm针刀。②部位选择下项线、C1~3横突附近、C2~3棘突附近、颞骨乳突、枕外隆突、颞肌、耳前听宫穴附近寻找结节点或高张力点。③操作: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刀口线与结节点或高张力点相垂直,沿左拇指甲边缘下刀,以扇形切割2~3刀,当刀下“咔嚓”声消失或落空感消失即停刀,深度3~5mm。旋转提颈扳法:患者取坐位,先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再虎口托住其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部,同时向上提升颈椎,纵向拔伸牵引,有明显阻力时稍停片刻,缓慢放松,重复拔伸牵引3次,患者取低头位,以一侧拇指顶住枢椎棘突,另一侧手掌托住其下颌部向上提托,在拔伸状态下轻松左右摇动颈椎使颈部肌肉放松,然后向寰齿间隙变窄侧或椎间关节突凸处行旋转提颈扳法,可出现弹响。3天1次,5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①取穴:翳风、听会、听宫、风池、风府、完骨、中渚、天柱。②操作:常规消毒后,用0.25mm×40.00mm毫针针刺上述穴位,得气后接电针仪,疏密波,30min,3天1次,5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1 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痊愈:耳鸣全部消除,听力恢复正常;显效:耳鸣基本消失,安静时偶有轻微发作,听力提高10dB;有效:耳鸣减轻,听力有所恢复,提高不足10dB;无效:治疗后耳鸣、听力均无改善。
3.2 TCD检测:测量记录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峰值(Vm),并进行比较分析。
3.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4 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s)
表2 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治疗前25.87±7.18 27.26±6.52治疗后37.82±5.56*32.96±6.78
颈部肌肉紧张致椎动脉的痉挛,导致内耳缺血,出现内耳功能失调引起耳鸣。因此,缓解颈部肌群的紧张状态是治疗耳鸣的关键所在。微针刀可以松解局部浅深筋膜及卡压的神经,缓解肌紧张痉挛,改善微循环,消除临床症状[2]。通过对下项线等治疗点的松解,从而改善颈部肌群的痉挛或僵硬的肌肉群,恢复颈椎力学平衡状态,改善椎-基底动脉和内耳血液供应,从而达到缓解耳鸣症状。配合旋转提颈扳法,能纠正寰椎与枢椎横突左右不对称,调整寰枢椎上下关节紊乱,调节颈椎间隙,消除对神经、血管的卡压和刺激,解除颈后肌群痉挛,恢复椎体生理解剖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