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和,温陈媛,邱钱沣,陈舒恬,卢秋华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福建龙岩 36400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慢性高血糖、蛋白尿等,引起患者肾功能损伤、肾衰竭、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地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是促进血糖平衡,减少肾脏损伤的有效措施,临床多配合饮食、运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与干预,但有效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意识,提升患者血糖自我控制能力更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高质量控制,因此,血糖监测有利于提高患者血糖自我控制意识,从而促进病情的合理干预[2]。动态血糖监测利用动态血糖监测仪达到血糖动态监测目的,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干预中,有利于提高血糖干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以该院2019年6月—2020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血糖监测措施,展开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4岁,平均(55.7±3.3)岁;平均病程(1.04±0.30)年;其中,糖尿病肾病(DKD)分期:I期2例,II期6例,III期12例,IV期8例,V期2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5.5±3.2)岁;平均病程(1.05±0.34)年;其中,DKD分期:I期2例,II期5例,III期14例,IV期7例,V期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符合DKD分期标准,确诊为糖尿病肾病;②全部患者接受血糖监测,对血糖监测措施知情同意;③全部患者意识清醒,无精神疾病,具有良好临床配合能力。
排除标准:①非糖尿病肾病引发的肾功能障碍;②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如心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③智力障碍,不具有依从性患者;④未持续接受14 d血糖监测患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做好糖尿病肾病相关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病情认识,合理安排患者饮食、运动计划,根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3]。
对照组指导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医护人员对指导患者学习、掌握指尖血糖测定方法,每日采集7次血糖指标,分别于三餐及三餐后2 h、睡前进行血糖检测,并收集血糖检测数据[4]。
研究组给予动态血糖监测,以动态血糖监测仪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医护人员将动态血糖监测仪配戴于患者上臂肱二头肌下端皮肤位置,做好皮肤消毒清洁后,取出传感器与数据仪器连接,将传感器以垂直方向插入患者皮下并加以固定[5]。血糖监测周期内,每隔11 s采集1次传感器电流信号,每隔3 min储存1次葡萄糖浓度平均值,形成动态血糖数据库。医护人员每日为患者进行一次血糖校正,以指尖血糖检测方式校正数据。14 d后收集全部血糖数据信息,生成血糖持续图谱[6]。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日均高血糖持续时间、日均血糖波动范围、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TIR指标、自我管理水平(SDSCA-6)评分。其中,FPG参考值为3.9~6.1 mmol/L;2 hPG参考值为3.9~7.8 mmol/L;HbAlc参考值为4%~6%,糖尿病患者HbAlc≤7.0%可作为治疗达标标准之一,老年人可放宽至7.0%~7.5%;24 h尿蛋白定量参考值为<0.15 g/L,高于参考值提示肾脏损伤;血肌酐SCr参考值:男53~106μmol/L、女44~97μmol/L;TIR指标目标范围:3.9~10.0 mmol/L或3.9~7.8 mmol/L;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6)进行评分,总分为50分,分值越高表示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日均高血糖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日均血糖波动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均高血糖持续时间、日均血糖波动范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日均高血糖持续时间、日均血糖波动范围比较(±s)
组别日均高血糖持续时间(h)日均血糖波动范围(mmol/L)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2.02±0.02 2.67±0.04 79.608<0.05 6.82±0.72 7.41±1.42 2.030<0.05
两组患者接受血糖监测前,FPG水平、2 hPG水平、HbAlc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SCr水平、TIR指标、SDSCA-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血糖监测后,研究组FPG水平、2 hPG水平、HbAlc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SCr水平、TIR指标低于对照组,SDSCA-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PG水平、2 hPG水平、HbAlc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SCr水平、TIR指标、SDSCA-6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FPG水平、2 hPG水平、HbAlc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SCr水平、TIR指标、SDSCA-6评分比较(±s)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FPG(mmol/L) 2 hPG(mmol/L) HbAlc(%) 24 h尿蛋白定量监测前监测后监测前监测后监测前监测后监测前 监测后7.8±0.8 7.9±0.8 0.493>0.05 6.0±0.5 6.9±0.8 3.895<0.05 10.2±1.0 10.1±1.1 0.368>0.05 7.0±0.8 7.9±0.9 4.094<0.05 8.4±0.7 8.5±0.6 0.594>0.05 7.0±0.7 7.8±0.7 4.426<0.05 0.50±0.31 0.51±0.30 0.127>0.05 0.32±0.10 0.40±0.11 2.948<0.05
续表2
糖尿病肾病的诱发因素多样,其中包括遗传因素、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高血糖或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等多种原因,其中,由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异常是引发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原因[7]。且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紊乱,随着病情加重不断恶化发展,多造成肾脏损伤加重,一般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后难以有效治疗,因此临床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与干预十分重视[8-9]。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除合理控制患者饮食,设计运动计划,给予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更应该提高患者对血糖水平控制的主动意识,因此可以采用血糖监测方式,以血糖监测数据的波动提示患者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减少不合理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10]。
该研究中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自我血糖监测两种方式进行临床比较,研究发现:①在动态血糖监测措施下,患者日均高血糖持续时间缩短,日均血糖波动范围较小。以日均高血糖持续时间作为指标,能够评估患者日常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在高血糖持续时间上一般较短,而日均血糖波动范围能够评估患者自我血糖控制行为,在血糖动态监测中,主动进行血糖控制的患者在血糖波动上较小,也能够减轻高血糖造成的多种风险。该指标结果说明在动态血糖监测下,患者血糖波动及高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效干预患者日常血糖控制行为,很好地提高了患者自我血糖管理意识;②在动态血糖监测措施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明显降低,这都提示患者在动态血糖监测措施下较好地控制自身血糖水平,或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饮食行为与生活习惯,因此各项血糖指标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再呈现高血糖水平,也说明在血糖动态检测下,促进了患者进餐时对于血糖水平控制意识,从而减少每日糖分摄入,也降低高血糖危险;③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血肌酐水平降低。血糖监测措施下,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较血糖监测前皆降低,但动态血糖监测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的降幅更大。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提示患者肾脏功能与损伤情况,有效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是减少肾脏损伤的措施。在动态血糖监测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血肌酐水平大幅降低,也说明在患者血糖合理控制与干预的模式下,能够较好地减轻对肾脏功能的损伤,起到延缓肾脏功能损害作用[11]。考虑到糖尿病肾病患者多伴随肾功能损伤,因此在病情干预过程中更需要提高对患者肾功能的保护,减轻肾功能损伤,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在动态血糖监测中,患者不仅能够提高对于自身血糖水平的控制意识,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摄入,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减轻肾功能损伤;④TIR指标基本达标。研究组患者监测后TIR指标基本达标。TIR指标表示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占全天时间的百分比,也是评估短期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12],这可以提示在血糖动态监测下,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效果显著,说明以血糖动态监测的方式能够提高患者血糖管理意识,更好地自我干预,控制血糖水平;⑤血糖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监测后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得到改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很好地加强了患者病情自我管理意识,相较于部分患者对病情不重视、难以形成实际行动的情况,在血糖动态监测中,能够不断给患者形成直观感受,刺激患者形成血糖自我管理意识,强化血糖自我管理能力。结合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可以说明在动态血糖监测下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对于血糖控制的意识,加强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有积极作用[13]。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糖干预措施中,配合动态血糖监测,有利于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减少血糖波动,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减少肾脏损害,提高血糖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干预治疗中的有效辅助措施,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