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苏 王德年 陈航航 郭盼盼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二病区 (河南 新乡 453003)
高位肛瘘(high anal fistula,HAF)是临床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CT、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手段,20~40岁为疾病高发人群[1]。HAF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手术是临床治疗HAF常用手段,常根据肛瘘位置、与括约肌的关系选取合适术式治疗。以往常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HAF,可避免肛门完全失禁,但易致肛门直肠环缺损,影响括约肌功能。因此,保护HAF手术患者括约肌功能成为肛肠外科医务人员关注重点。近年来,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逐渐用于HAF治疗中,术中将橡皮筋松弛挂上并不扎紧,既能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又可充分引流感染间隙。肛瘘术后创面较大,且受手术刺激的影响,往往会伴随疼痛、肛缘水肿等,延长愈合时间。中医外治法在促使术后创面愈合中具有丰富经验,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愈合时间。然而,目前,临床关于不同手术联合术后切口管理方式对HAF创面愈合、预后影响的综合报道相对较少。对此,本文分析了低位切开高位虚挂引流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联合不同切口管理方式对HAF患者创面愈合、IFN-γ、复发率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肛肠科手册》[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辨证为湿热下注型;术前肛门形态、括约肌功能正常;经医院伦理协会通过,患者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肛门手术史;手术禁忌证;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造血系统障碍、活动性消化溃疡等;低位肛瘘、内口不明确;合并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疾病。脱落标准: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无法继续参与本研究;治疗依从性差;随访资料缺乏;自愿撤回知情同意书。A1组脱落9例,A2组脱落5例,B1组脱落7例,B2组脱落4例。
1.2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位肛瘘(HAF)患者128例(含25例脱落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71例行低位切开高位虚挂引流术,B组57例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A组中,男性55例,女性16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7.15±2.64)岁,肛瘘病程为2~25个月,平均肛瘘病程(13.58±2.85)月。根据术后切口处理方式分为A1组(39例)和A2组(32例)。B组中,男性46例,女性11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36.91±3.48)岁,肛瘘病程为3~29年,平均肛瘘病程(15.18±3.46)年。根据术后切口处理方式分为B1组(33例)和B2组(24例)。剔除脱落病例,A1组纳入30例,A2组纳入27例,B1组纳入26例,B2组纳入20例。四组性别、年龄、肛瘘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两组手术当日清晨灌肠,常规备皮。术中取侧卧位,行骶管麻醉。术中常规消毒肛管,行肛门指检,明确肛瘘范围、有无支管和死腔。利用指诊、探针及亚美蓝造影方式探查瘘道走向及内口位置。于内口自齿线向外作3~4cm放射性手术切口(主切口),位于截石位5点或7点处,与外口位于同一边,便于充分引流内口处病灶。若感染间隙位于坐骨直肠窝,截石位3点或9点取2cm放射状手术切口。A组经切口探入感染间隙,于直肠壁上作人工内口。经人工内口穿入橡皮筋穿入肠腔,经肛管探出,橡皮筋断端结扎,呈松弛状态。人工外口与主切口放置橡皮筋引流。B组在内口以上超过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平面的高位瘘管部位,置入橡皮筋,并适当扎紧,维持肛门环及瘘道壁的一定张力。两组均修剪内口边缘组织,创面宽度低于1.0cm,若有硬结、充血、渗血等,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A组将切口向下延长到肛外约3~4cm,放置橡皮筋作对口引流,刮匙清除瘘管内坏死组织,取组织送病理检查;B组充分暴露腔隙,使切口呈一个较大“V”,通畅引流。两组术后取生理盐水和0.5%甲硝唑冲洗腔隙,探查无出血后,取纱条填塞主引流口,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1.3.2 切口处理方法 两组术后均平卧,禁食禁水6h,术后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每天用碘伏消毒术周围皮肤,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洗,再坐浴15min,坐浴期间尽量淹没创缘,水温控制在40~42℃,每日更换敷料,无菌加压包扎,保持切口清洁,直至无明显分泌液渗出。若出现切口感染,清理手术切口,通畅引流。A2组、B2组采用凡士林涂抹创面。A1组、B1组消炎生肌膏涂抹创面,药方组成:炉甘石、滑石粉、孩儿茶各40g,朱砂、血竭、铅丹各16g,乳香、轻粉、没药、龙骨各8g,药冰片4g,先将炉甘石、孩儿茶、龙骨、滑石粉捣碎,与乳香、没药、血竭研制成粉,与朱砂、朱丹、轻粉混合,冰片单独弄碎,混合均匀,采用凡士林通过热熔法调配成消炎生肌膏。
1.4 疗效评价标准术后14d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评估疗效,从临床症状、水肿情况、创面面积等方面分析疗效,包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5 观察指标
1.5.1 创面相关观察指标记录术后14d创面面积、14d创面缩小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创面面积=创面最大长径×宽径,以新鲜上皮的边缘为界进行测量;创面面积计算方法:将透明薄膜覆盖于创面上,勾勒创缘后铺于心电图描记纸上,计算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创面面积-创面后创面面积)/治疗前创面面积×100%;创面愈合时间为自手术后至创面完全愈合形成瘢痕所需时间。
1.5.2 肛肠压力检测 采用ZGJ-DZ型双岛智能肛肠压力检测仪,取左侧卧位,处于放松状态,将测压管缓慢插入直肠内,距离肛缘2cm肛管处测量,缓慢向外牵拉,记录最大肛管压力值。再嘱咐患者尽力收缩肛门,测量肛管收缩压。术前和术后各测量1次,术后测量时间定为切口完全愈合后。
1.5.3 血液标本采集与检测 手术前及术后14d采集空腹静脉采血3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发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清干扰素(IFN-γ)。
1.5.4 临床评分 术后14d发放Wexner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肛门功能,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卫生垫、生活方式改变5个方面,按照0~4分评分,评分范围为0~20分,分值越高提示肛门失禁越严重。发放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评分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
1.5.5 随访情况 采用电话、门诊随访至2019年8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记录四组复发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两两对比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s)表示,组间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若未非正态分布,组间两两对比采用非参数U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四组手术效果分析A1组、A2组临床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四组创面相关观察指标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组间术后14d创面面积、14d创面缩小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对比,具有统计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后14d创面面积、14d创面缩小率及创面愈合时间
2.3 四组手术前后肛肠压力分析术前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术后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术前CRP、IFN-γ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1组与B1组术后CRP、IFN-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A2组与B2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四组手术前后肛肠压力分析
表4 四组手术前后CRP、IN-γ分析
表4 四组手术前后CRP、IN-γ分析
组别 CRP(mg/L) IFN-γ(pg/m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A1组(n=30) 6.64±1.13 7.15±1.29 24.10±4.26 25.96±3.17 A2组(n=27) 6.11±1.29 8.42±1.42① 24.65±5.15 31.01±3.61①B1组(n=26) 6.45±1.06 7.21±1.38 24.94±4.83 26.24±4.29 B2组(n=20) 6.37±1.40 9.64±1.57②③ 25.06±4.12 38.64±4.26②③
2.5 四组术后Wexner评分、VAS评分分析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Wexner评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VAS评分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四组术后Wexner评分、VAS评分分析
2.6 四组随访情况分析A1组、A2组随访期间均无1例复发,B1组2例复发,占7.69%,B2组2例复发,占10.0%。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HAF的病因较为复杂,自愈难度较大,属于难治性外科疾病。手术是临床治疗HAF的有效手段,可通过术中破坏瘘管结构,清除坏死组织,降低手术复发,提高远期疗效。肛门直肠环在维持肛门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U”形耻骨直肠肌,收缩时可起到机械屏障的作用。肛门直肠环由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组成,保留完整的肛门直肠环,有利于维持肛管静息压,产生最大收缩压,减少对肛门自制功能的损伤[4]。以往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HAF易破坏肛门直肠环的完整性,既会损伤肛门功能,又延长术后恢复时间。近年来,高线虚挂法逐渐用于HAF治疗中,不同于传统手术方式,该术法具有以下优势:(1)术中无需切开支管,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预防肛门移位;(2)减少对肛门直肠环的损伤,维持肛门正常功能,术中避免数次紧线引发的疼痛;(3)有挂线引流和异物刺激的作用,促使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5]。本研究中,A1组手术疗效明显高于B1组,创面愈合情况、肛门功能优于B1组,疼痛程度轻于B1组(P<0.05),与钱海华等[6]研究结果一致。本组研究中,A1组术后复发率低于B1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推测术后B1组患者复发率相对较高可能与术后瘘管未能得到充分造成假性愈合、高位挂线法术后拆线后出现创口感染等有关。
肛瘘术后切口管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方式,若处理不当,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西医处理肛瘘术后包括消毒切口、高锰酸钾坐浴、涂抹凡士林、每日更换敷料等,但切口愈合时间仍较长。此外,术中不可避免地损伤周围皮肤组织,诱发术后疼痛,不仅会造成水肿,加重术后疼痛,还会影响创口血运,造成创面愈合延长。中医对肛瘘术后创面具有深入认识,认为手术切除病灶后燥热湿邪仍存在,且术后创口暴露在外,易感外界热燥湿邪。中医外科认为,术中操作易造成气机失调,经络受损,血液瘀滞,局部湿热更甚;血液滞于经络间,不通则痛,应治以祛热除湿、活血祛瘀、行气止痛[7]。中医在治疗术后创面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其中外治法疗效更为突出。赵永娇等[8]以去腐生肌膏治疗为观察组,以生肌玉红膏治疗为对照组,观察组痊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且创面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王传思等[9]采用熏洗Ⅰ号治疗肛瘘,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邢国良等[10]也得出相同结论。本研究HAF术后给予消炎生肌膏涂抹创面,取得满意效果。
消炎生肌膏主要由炉甘石、滑石粉、孩儿茶、朱砂、血竭、铅丹、乳香、轻粉、没药、龙骨、药冰片组成,药方中以炉甘石、铅丹为君药,滑石粉、孩儿茶、朱砂、血竭、乳香、轻粉、没药、龙骨为臣药,冰片为佐药。炉甘石解毒收湿、止痒敛疮,铅丹拔毒生肌、收湿敛疮,两药共奏清热解毒、祛湿、祛腐生肌的功效。滑石粉清热、渗湿、通经活络,孩儿茶活血止痛、收湿敛疮,朱砂清肝解毒,血竭活血祛瘀、生肌敛疮、止痛,乳香活血行气、消肿生肌、止痛,轻粉攻毒、敛疮,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龙骨安神、收敛,臣药辅助君药发挥消肿、解毒、止痛、活血、生肌的功效,冰片可引导诸药迅速达到病所,发挥药效,缓解临床症状。诸药共奏解毒收湿、生肌敛疮、活血止痛的功效。本研究中,A1组临床疗效高于A2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A2组(P<0.05),B1组上述指标与B2组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消毒生肌膏可促使肛瘘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与王晓燕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推测可能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调节肉芽组织内生长因子,促使创面愈合;(2)增加纤维细胞熟练,改善创面局部免疫情况;(3)调控Ⅰ、Ⅲ型胶原蛋白,促使其胶原代谢,促使创面形成[12],但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CRP是重要炎性因子,可反映机体炎性程度;IFN-γ主要由Th1细胞分化而来,属于创面愈合过程中一种负性调节因子,可减少胶原纤维收缩和纤维细胞生长增殖,造成创面愈合缓慢[13]。本研究中,A1组术后CRP、IFN-γ均明显高于A2组(P<0.05),B1组与B2组组间对比结果一致,说明消炎生肌膏能下降IFN-γ,减轻炎症程度。本方中龙骨、血竭等中药具有促使创面愈合的作用,可提高创面愈合率。
综上所述,低位切开高位虚挂法治疗HAF疗效确切,可保护肛门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术后辅以消炎生肌膏涂抹创面,可下调IFN-γ,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