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呈尧 郝莹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日益加剧,当前老年人口超过2.5亿,人数居全球第一。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了医学界和体育学界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因循环、呼吸、运动和神经系统的机能下降及缺乏锻炼而导致慢性病患病率升高[1]。相关调查发现,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5.2%,高血压、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和冠心病是患病率位居前三的慢性病,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2]。为了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并增进生活品质,很多老年人选择将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的健身气功作为日常锻炼方式。传统健身气功是我国独有的运动方式,是全民健身运动中群众参与最为集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运动项目之一[3]。其特点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和呼吸吐纳相结合为主要锻炼形式。该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我国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领域的文献,以全面了解我国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研究热点及前沿信息,进而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
该文以国内2010—2020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健康为主题的142篇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
该文主要运用了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5.6.R5软件,对2010—2019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笔者检索以“健身气功”和“老年人”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2019年,检索时间为2020年5月,共检索到核心期刊文献33篇、CSCD文献3篇、硕士论文103篇、博士论文3篇,导出所有检索结果,使用CiteSpace5.6.R5软件对关键词共现、主要作者研究机构协作分析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年发文量进行计量学分析。
2.1.1 年发文量分布分析
2010—2019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文献年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从2010年的8篇到2019年的14篇,总体呈上升趋势[4]。其中,2013年和2016年出现2个高峰,分别为21篇和24篇。其原因可能在于,2013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年)》[5],以及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6]。这表明健身气功项目发展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
图1 2010—2019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文献年发文量柱状图
2.1.2 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从文献来源来看,期刊36篇,占25.4%;博士论文3篇,占2.1%;硕士论文103篇,占72.5%。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阶段,我国从事健身气功老年健康促进研究的人员在核心期刊上发文较少,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仍然有待提高。
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代表本机构在本领域内相关研究具有聚集性,以及相对的权威性,可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对机构发文量进行图谱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而发文主要作者及其合作关系能侧面反映相关领域学者的学科分布情况,将作者和研究机构综合起来对发文模式进行简单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发文合作关系。2010—2019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研究文献发文作者与机构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连线密集程度可以反映作者和机构间的合作密切程度。从图2中可以看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高亮团队在近十年在健身气功促进老年健康领域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图2 2010—2019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研究文献发文作者与机构图谱
关键词是对该研究领域核心问题的归纳总结,分析关键词可以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走向。对近十年有关老年人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有效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直观的资料。笔者对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010—2019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图3)。聚类标签是对核心关键词进行归纳和排序的结果。根据图3中聚类标签可知:健身气功是研究的主题,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最多;五禽戏等聚类标签下的关键词在2013年之后出现更密集,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更偏向对具体项目的研究;平衡能力等聚类标签下关键词较少,且关键词出现在2015年之后较多,表明在当时相关领域学者着眼健身气功对疾病的干预作用。
图3 2010—2019年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近10年来,我国从事健身气功促进老年人健康相关研究的人员在核心期刊上发文较少,说明该领域高级别研究成果不足,但硕士学位论文发文量较多,且呈逐步上升趋势,说明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明朗。同时,高产作者团队主要集中在体育科学及康复医学两个领域,表明了“医体结合”策略的重要积极意义。此外,发文量较多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且作者间合作密切,但跨区域及跨学科合作较少。2015年之后,研究成果表现出更为趋向于对老年人运动系统功能的促进研究,研究向实践化和具体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