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民法典融入百姓生活

2021-09-27 06:02宋韬谭则章
民主与法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中国法学会法学会普法

本社记者 宋韬 谭则章

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民法典能否顺利实施,不仅依赖于其庞大的体量、覆盖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结构体系,更需要人民群众法治素养的提升,对民法典发自内心的尊崇以及守法信仰的养成,而这离不开民法典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一年来,社会各界对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有哪些举措?民法典实施效果如何?我们从法学会、学者、媒体三个视角,来一探究竟。

法学会:搭建民法典桥梁

紧密结合学习宣传民法典,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向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群众解读好、宣传好这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是中国法学会这一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将民法典宣传工作同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早在民法典颁布初期,中国法学会就积极参与民法典普法工作,以《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为题举办“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人民网PC 端观看人数近千万;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召开“民法典及其实施”吹风会,录播央视“民法典: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五期系列节目,为民法典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同时,发挥法学会基础广泛,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等独特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阐释、解读、宣传民法典的工作。运用“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优秀普法宣讲平台,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青年普法志愿者组建宣讲民法典讲师团,走进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开展民法典等重要法律的宣讲,宣传法律知识,服务法治实践,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020年5月11日,中国法学会与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通知,印发《“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方案》。方案明确以5月28日民法典颁布日为契机,在每年5月份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把民法典普法作为“八五”普法的重点内容,融入民法典实施全过程、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融入基层依法治理,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围绕民法典颁布以来的宣传普及工作,中国法学会以身作则,自觉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推动实施普法工作,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

中国法学会领导在出席中国法学会积极推动民法典实施座谈会和“2021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座谈会等相关会议时多次强调,要认真总结民法典编纂经验,积极推动民法典贯彻实施,让民法典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中国法学会党组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并印发通知,对宣传解读民法典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组织各级法学会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讲话精神,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民法典普法、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的热潮。

中国法学会上下齐心,全面助力民法典宣传工作。各级法学会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不断活化形式、突出主题,同步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活动,多形式、多渠道深入推进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和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北京市法学会积极组织开展“民法典宣讲基层行”活动,精心遴选专家,分赴全市16 个区深入系统、有针对性地宣传解读。截至2021年4月,共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100 余场次,为民法典在基层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上海市法学会联合上海电视台、中国知网、抖音,组织法官、检察官、高校教师、律师等法学法律工作者,拍摄制作学习民法典1260 集知识短视频,播放后在社会上取得较大反响。其中,上海市法学会联合抖音、检察日报社等单位举办的“抖说民法典”活动,目前播放量超过100 亿次。

山西省法学会自民法典颁布实施后,立即组建由高校、律所、政法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民法典讲师团,分赴全省11 个地方共计开展宣讲300 余次,不断掀起学习民法典的热潮,受到广泛好评。

各级法学会均采用了多元的形式进行民法典宣传,激励群众学习民法典的热情,创新完善了民法典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民法典宣传实效并最终助力民法典的有效实施。

学者:贡献民法典智慧

编纂中国自己的民法典,是几代民法学者的夙愿。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算起,67年来,无数学者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为民法典的制定和普及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一生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参与到这样一项伟大的立法工程,是我人生的一件幸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对媒体说。民法典问世后,王利明教授的主要工作也由负责编纂转向宣讲。“使民法典能够按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走到群众身边,帮助大家掌握、理解民法典。”

为了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王利明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法典的普法宣讲工作中。出席民法典系列解读线上讲座,接受新华网、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媒体专访,对民法典进行权威解读,前往最高人民法院为法律工作者举办民法典宣讲辅导,参与拍摄民法典公开课节目,阐释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和问题……有民法典的地方,就有王利明的身影。“我们制定法律,最终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制定民法典,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王利明用亲身行动贯彻了民法典的核心理念——人民至上。

2020年12月19日,在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上,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院长王轶代表研究会,向全国民法学研究者和法学专业学生发出“带着民法典回家乡”的倡议,呼吁广大民法学者专家和法科生带头知法尊法守法用法,使民法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普及宣传民法典,携手走向中国法治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术界的号召得到了全国各地法学院校教师学子们的热烈响应。假期期间,在校师生付诸行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把民法典带到家乡人民身边。通过宣传、问卷调查和访谈、“线上+线下”、亲友聚会等多种方式,使民法典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西南科技大学成立了民法典大学生宣讲团,该校法学院65 名学子带着自己原创的微普法作品踏上归家之路,他们通过vlog、H5 长页面、集中讲解等多元宣传形式积极普及民法典知识,完成普法讲解1000 余次,在下沉式普法中履行了法律人的时代使命与青年人的社会责任。

2020年8月,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李康宁利用休假的机会,回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老家。本应是轻松休闲的一个假期,他却没有闲着。在短短的5天里,他连续作了4 场解读民法典的专题讲座。彼时,民法典刚刚颁布两个多月,李康宁就已经在三秦大地开展了40 多场关于民法典的讲座。而为家乡人民讲授民法典,让他在倍感亲切之余,更加感受到身为一名民法学者肩上的责任。

“民法典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要想实施好,就必须把民法典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到老百姓身边去普法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李康宁说。

2021年5月22日晚,北京广播电视台大型日播普法节目《民法典通解通读》开播启动仪式举行。众多法学法律界大咖云集于此,著名专家学者现身说法,权威解读民法典条文,生动演绎经典案例,切实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运用新载体新途径,使民法典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民法典表决通过后,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组织多位知名民法学者参与工作,围绕民法典实际落地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凝聚学界共识,提出应对举措,探究民法典亮点特点,为学术界普及民法典有关知识提供了重要平台。

>>资料图

法学专家学者们通过立法专家咨询会、讨论会等多元渠道献计献策,全面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为民法典平稳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自己的学术抱负,繁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让民法典落实落稳,从纸面上走进了现实。

媒体:讲好民法典故事

民法典姓“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一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典,也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工作,有利于民法典走入寻常百姓家。在这方面,政法媒体承担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法学会的坚强领导下,2020年5月28日以来,围绕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民主与法制》周刊陆续刊发了“走进‘民法典时代’”“民法学者眼中的民法典”“律师眼中的民法典”“法官眼中的民法典”“检察官眼中的民法典”“民法典视角下的离婚话题”“民法典来啦!”系列封面报道,从学者、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角度,全方位解读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

新闻媒体在宣传推广民法典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这种相关性,引导公众深刻领会、主动运用民法典。

一年来,新闻媒体“各显神通”,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将法律知识以案例小故事、情景剧、短视频、漫画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

例如,人民网创新性地推出“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普法作品,以水墨动画的形式普及民法典知识。在由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人民网、三明市森林消防支队共同推出的民法典版成语新说之“祸从天降”一集中,就有这样的剧情:大王狩猎,士兵一箭双雕。城墙上的士兵瞧热闹,不小心碰落墙砖,砸死了农夫的羊。

羊死了,谁的锅?

首先,当然是谁扔的谁负责。

>>资料图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找不到具体的侵权人,农夫可以要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进行补偿。当然,如果建筑物使用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就可以免于补偿。

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除外,则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如果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找到了具体的侵权人,可以向侵权人追偿。

此时,农夫又有疑问了:这是城墙管理处的地盘,能否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民法典规定,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幸好,最后,碰掉砖头的士兵主动承担了责任,管理处也意识自己没有尽到及时修缮城墙的义务,愿和士兵一起赔偿这位农夫。

有道是:祸从天降谁之过,责任分明不甩锅。

当书法遇上法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20年7月11日,由法治日报社主办的“书·法”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书·法”活动以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条开笔,得到各省(区、市)书法家协会大力支持。截至2021年4月,民法典7编共1260 条法条全部书写完成。全国共有1300 多位书法家积极参与、精品频出,作品在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法治日报客户端、法制网、智慧普法平台等全方位展示,获得了各界高度关注。

2021年5月28日,恰逢民法典颁布一周年,由法治日报社、徐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书·法系列活动走进徐州暨书·法云展馆民法典馆上线活动”正式启动。“书·法”活动从线下走到线上,正式上线了书·法云展馆民法典馆,是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民法典宣传工作的创新尝试。

同时,为推动全社会对民法典的学习和认知,人人争做法治思想传播者,《法治日报》联合各大出版机构、法律界精英人士,精选了一批民法典精品图书赠送读者粉丝,《案解民法典——群众身边的法律顾问》等好书相继通过公众号活动送出。

自今年3月开始,为给群众更有效普及民法典知识,让人们意识到民法典其实就在身边,《法治日报》推出法官说法方言版栏目,每月一期,联合全国各地法院,带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宣传短视频。目前,已有榆林话、唐山话、遵义话版本,用情景短剧的方式介绍了民法典中禁止高空抛物、见义勇为、夫妻共同财产等内容,受到广泛好评。

除了线上的“两微一端”、抖音等平台,在线下也可以见到宣传民法典的身影。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和载体,法治日报社开发了“法治融屏”项目。目前已在北京、新疆等30 个省(区、市)陆续点亮。通过播放民法典相关的书籍影像等资料,助力民法典宣传形式提档升级。

同时,《人民法院报》也相继推出了“美好生活·民法典在身边”栏目及民法典公益广告,并在法律文化周刊5版推出了“法官观典”栏目。此外,《检察日报》聚焦以民法典精神引领检察监督理念,结合民法典立法热点,围绕贴近百姓生活的法律规定,针对民法典陆续开展了“典”亮生活大型新媒体宣传普法活动,利用普法漫画、微视频等形式,将民法典切切实实地送到了群众身边。

从政法媒体的宣传举措可以看出,在学习宣传民法典的过程中,要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普法宣传形式,不断扩大法治文化建设的覆盖面,积极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和法治文明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

全面推进民法典落地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让民法典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群众内心,在全社会打下坚实的法治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法学会法学会普法
推进法学会研究会建设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综述
普法
普法
普法
黑龙江省法学会2015年工作要点
黑龙江省法学会2014年工作总结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空间法学会第11届CASC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圆满落幕
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继往开来努力发展
——在中国法学会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