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娴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围绕劳动育人目标,烟台市蓬莱区第二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校情学情、现实生活和基地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列劳动教育实践,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建构,夯筑劳动教育平台
学校聚焦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各项集体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感知度与认同感。
学校大力发挥学科教学渗透作用,在劳动课和综合实践教学中加强劳动技艺传承,拓展劳动技能和技术训练,同时加大劳动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力度,相继编写了《种植》《开心小木工》《葫芦烙画》《寻古——黏土》《衣心衣意》《剪纸》《布贴画》《创意手工》《快乐十字绣》《缤纷丝网花》等教材,注重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实现劳动育人功能。
各种形式新颖、贴近实际的课程使劳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学校结合素养奠基“关爱”课程内容,延伸开发了“孝心百日行”课程,即低年级开展自我服务劳动教育,中年级开展家务劳动教育,高年级开展劳动技能和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深化实施,落实劳动教育任务
学校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整合利用校内课程和家庭资源,开发校外基地,全面开展劳动教育。
1. 种植园课程学习劳动技术、技能
2011年始,学校对投资10多万元、占地1.5亩的种植园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按照功能将其划分为蔬菜区、果树区、药草区、农作物区、无土栽培区等。老师们精心编写的《种植》教材,获烟台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一等奖。“快乐实践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下设“蔬菜种植与管理”“农作物种植与管理”“药草种植”“花卉种植与管理”“果树嫁接”“快乐农事”等子课程。根据年级特点,以班级为单位认领绿植和责任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农作物品种,学习种植知识,体验翻土播种、护理新苗、浇水施肥、除草松土、采摘收获等农活。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还懂得了互助合作和责任担当。学生把劳动体验和快乐写进观察日记的同时,也在心中播下了热爱劳动、珍视生命的种子。日益成长的“开心农夫导游团”多次为来校参观的嘉宾做“导游”服务,结合种植活动进行的精彩解说常常获得嘉宾们的好评。九月丰收季,老师组织学生将自己培育的无公害蔬菜拿到市场上销售,再用卖得的钱买回鲤鱼放养到实践园的鱼池中,一买一卖间,劳动转化为价值,付出得到回报,拓宽人际交往,初尝生活滋味……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艰辛,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在收获中感受快乐。
2. 家校课堂练生活技艺、技巧
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劳动。学校择优聘请家长讲师进课堂,开设“自由行”传统工艺课程,如电烙画、剪纸、活字印刷术、小木工等;开设生活技能课程,如“百变馅饼”“多彩花馍”“鲜香水饺”“巧手毛线编织”等,广受学生欢迎;按年级段分别开展“自理自立达人秀”——穿衣服、系鞋带、钉纽扣比赛,“帮厨小能手大赛”——剥蒜捣蒜、削土豆、择菜、包饺子、做沙拉等,调动全校学生学家务、秀本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家庭劳动的热情。每学期,学校还会精心制作家务劳动清单,设立“小鬼当家”趣味实践作业,指导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观察植物生长,写下观察日记和活动感想,鼓励将其做成视频分享,培养科学思维,搭建亲子互动平台。在学习与实践中,学生收获珍贵的劳动体验和生活乐趣,明白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去创造,增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3. 社会实践基地育“能工巧匠”
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亲身实践的机会。学生参观葡萄酒基地,学习酿造葡萄酒,体验小小酿酒师的乐趣;进入烘焙坊,巧手做月饼,喜迎中秋佳节;漫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体验葫芦烙画,传承传统技艺;相约敬老院,服务孤寡老人,奉献爱心;走进田间,赏金穗、闻谷香,收获金秋;植树节,植树造林,爱绿护绿;五月端午,亲手包粽子、制香囊,体验浓浓端午情;参观市检验检疫局实践基地,学习各种农产品安全知识,做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实验……
借力劳动教育,学校将课程延伸到课外和校外,不仅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还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拓出无限广阔的大舞台。
三、课程评价,助力劳动习惯养成
学校坚持将定性评价作为基础,定量评价作为补充,为学生建立一体化的劳动成长档案,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过程化、科学化、显性化。
1. 以自主管理与成长手册为抓手,开展过程性评价
一是日常行为评价——自主管理。以自我服务、家庭服务、校园服务及社会服务等内容为考核点,采取自评、管理岗评、教师评、家长评、受助人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星级评价,表现优秀者被授予“七彩奖章”。“七彩奖章”每月一种颜色,集齐七种颜色将获得“劳动之星”称号,每年期末集体表彰。二是档案记录式评价——成长手册。学校不断完善劳动评价制度,在成长手册中记录学生参加劳动的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表现,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劳动观的变化和成长轨迹,记录成长历程。
2. 以“赛事性”评价为载体,开展专项评价
学校整合劳动实践德育资源,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分年级、分层次设定比赛项目,如亲子劳动、校园值日劳动、传统节日劳动、学校节会服务劳动、假期创意实践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公益劳动等,同时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组织评委会开展表现性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班级内比赛,择优进入校级比赛,优胜者当选“劳动小能手”,连续两年获评“劳动小能手”的学生获得角逐学校最高荣誉——“金星少年”的宝贵机会。
3. 终结性评价——“新三好少年”
学年末,学校依据《“新三好少年”守则》内容,结合各级部践行该守则的情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按比例评选出“新三好少年”。期末全校总结大会上,单项奖“劳动之星”“劳动小能手”,综合奖“新三好少年”都将得到隆重表彰。作为奖励,学校为获奖学生免费提供为期一天一夜的海洋极地世界研学旅行,学生将在老師和基地导师的指导下探秘海洋知识,学搭帐篷、整理睡袋,体验海洋生物饲养员,制作鲨鱼牙齿标本……
评价模式的个性化、过程化、多元化、科学化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劳动,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创新精神被唤醒和激发。
在积极探索中,蓬莱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创了融劳动性、教育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卓有成效的劳动教育模式,学校成长为烟台市首批劳动教育试验点校。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内化“实践出真知,劳动创造美”,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在掌握劳动技术、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良好习惯,为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