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胜
【内容摘要】劳动保证了人类持续进行物质生产获得物质生产资料,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就此,本文将根据一些调查资料,分析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参考,希望能够改变当前劳动教育缺少的情况,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从事劳动教育,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
【关键词】劳动教育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在分析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本文将引用相关文献来阐述对初中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并根据当前社会各层面上对于劳动教育的观点,找到现今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希望多方面地解决问题,让劳动教育的理念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生活能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有更好更全面的身体文化素质担当起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一、推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的那样;“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正是因为劳动,我们才能够不断积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思考物质和精神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进步,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获得的满足感必然来自他所付出的劳动。在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可谓密切相关,进行劳动教育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物质资源,感恩别人的劳动成果,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在劳动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二、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各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于培养中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新的教育概念被引入,冲击着部分学校和家长固有的教育观念。随着国家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提出,学校开始设立美育和劳育的相关课程,但实际上还是流于形式,很多劳动课还是会被其他课程所代替。除了学校,家长的观念也有待改变,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周末就应该做作业和上辅导班,劳动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更有一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过分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学生的价值观容易被扭曲,缺乏了劳动教育很难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容易引发很多问题。
2.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随着劳动教育被不断重视,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会“力不从心”,即配套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尚待完善,很多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变成了单一的理论讲授,对于学生而言很难接受。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也鲜有劳动教育的相关活动可以供学生参加,学生缺少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一些初中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课时十分少,也没有纳入教学考核任务,更多的是仍然要求学生完成主要科目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在劳动课堂上出现学生对课堂内容毫无兴趣而在忙于赶作业的现象。劳动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还体现在相关的劳动课程教师团队的不足,在很多初中的劳动课程中,担任授课的教师大多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担任,他们可能并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教授方式可能不太容易被学生接受,这就让这门课程失去了它的特色,学生也不能系统地学习到知识。由于缺乏学校的重视,并不会大量地购买相关的劳动教育的实物资源,如手工课上需要的剪纸,园艺课上需要的花盆和种子等,剩下的可能只有能在校园中打扫卫生的扫把等卫生工具,这也限制了劳动活动的多样化。
3.家庭中劳动教育观念薄弱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一些家长觉得孩子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搞好学习,即使孩子想要主动地做家务也被家长极力阻止,在一项对家长关于“您是否会为孩子代劳家务”的调查中,超过九成的家长都会为孩子代劳家务,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大部分家庭中都是缺失的,很多基本的家务像洗衣服、折被子等都被家长代劳,导致很多升入初中的学生由于进入寄宿制学校以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独立生活和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除了家务代勞,在家庭的劳动教育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通过家务活动去惩罚学生,通过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或者学校中的考试成绩以此来决定学生家务的多少,这样的行为容易误导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尤其是对于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错误的劳动观念会让他们十分厌恶劳动,在独立生活中会选择逃避劳动,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轻视、资源的缺乏、家庭教育的薄弱,接下来本文将“对症下药”,从学校、家长、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够解决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相关问题。
三、解决劳动教育问题的策略
1.提高重视程度,完善劳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要解决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方面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解决问题首先要转变学校固有的教育理念,实现从过去只重视智育的理念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转变,学校意识到劳育的重要程度后,就需要改变教学计划,合理地规划每学期各个教学板块的计划,一方面需要政府方面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学校内的劳育教育资源,建设一些从事相关劳动教育的场所,购置相关的教学用具,引进一批接受过专门劳动课程培训的教师团队,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定期地组织各种类型的校园劳动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建设活动,通过评比“劳动之星”、绘制校园活动海报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相关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进行劳动的重要意义[1]。
例如,在“九九”重阳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表演;在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去郊区植树浇水;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街道进行大扫除等等,通过在特殊的节日里做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们理解节日的内涵。
2.家长转变观念,增加家庭劳动的机会
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行为,让家长的观念转变也是解决家庭劳动教育观念薄弱的重要突破点之一,需要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意义的大力宣传,让原本认为“劳动无用”的家长能够逐步意识到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当学生回到家中,要创造一些家庭劳动的机会[2]。
例如,可以在饭后让学生学着去洗碗擦灶,扫地拖地等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劳动活动,在周末的时候更是要杜绝学生赖床的坏习惯,让他们学会自己整理内务,增加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对于持“以劳代罚”态度的家长则需要尽早地改变这种错误的看法,家长需要知道任何教育都需要合适的方式,过多地惩罚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容易因一时冲动而和父母产生矛盾冲突,适当的劳动教育甚至将劳动变成一种奖励,让孩子意识到“劳动最光荣”,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地意识到劳动的意义,家长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式并用,用一些物质奖励但不要太直接地鼓励孩子进行劳动,直接的奖励可能会让孩子急于得到奖励而不会仔细地体验劳动的过程,如果孩子不能做到很好也不要太着急,批评只会打压他们的积极性,适当的鼓励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去做家务。父母在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表率作用,在家中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一个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为家庭付出的形象能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这样的形象能够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体贴父母,为父母分忧,而家长懒惰散漫、邋遢的形象也在不知不觉中会让孩子变得懒散,养成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在家庭劳动教育中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培养学生学会劳动的关键一环。
3.增强学生劳动积极性,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除了外界的帮助之外,学生自身也需要做出改变,贯彻劳动教育的方针最先要改变的就是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偏见和误解,大部分的初中生进入初中后忙于学习,就很少时间去参与劳动,他们大多数都认为劳动就是惩罚的一种手段,从心里看不起劳动,在进行一些卫生清洁活动中,也常见一些学生偷懒“摸鱼”对打扫不是很上心,因而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发生转变,对他们树立起一种“劳動光荣”的价值观念。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智力飞速增长,思想和身体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这一阶段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方面教学的关键阶段,要让学生摒弃原有的劳动是低下的错误观念,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步养成劳动习惯甚至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承担一些劳动任务。德育和劳育可以同时进行,让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尊重每一位劳动者,通过一些活动去深刻体会广大劳动者的辛苦但光荣的工作[3]。
例如,可以让学生去体会环卫工人的工作,并让他们对环卫工人说一声;“您辛苦了,感谢您起早贪黑的付出”:让学生去郊区植树浇水,体会园林工人们守护绿色的坚定等,只有让学生去融入某种角色中,他们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虽很累但值得的道理。随着国家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人物的大力宣传,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精致地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通过这种不断的文化熏陶,也将会让初中生们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结语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过去存在着一些忽视劳动教育的问题,在找到并分析之后需要进一步用多种措施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初中生的劳动教育问题,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性地规划劳动教育任务,在初中生之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以及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泉泉,刘霞,陈子循,等.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7-42.
[2]艾兴,郭昊沄,张琦,等.初中生劳动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1(2):73-78.
[3]尧逢莲.课程化视角下的初中生劳动实践形态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48-51.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田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