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从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中看佛教造像的变迁

2021-09-26 23:34陈超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纹路佛像变迁

陈超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changes in Buddhastatues on the Silk Road from the 4th century to the 5th c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ndharastatues and other cultural relics exhibited in “From Mediterranean to China: Selections from Hirayama Ikuo Silk Road Museum Collections”,and explains the style trans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such changes.

一直以来,研究丝绸之路上艺术风格变化的学者,喜欢按照地理位置、年代来区分在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造像的变迁。丝绸之路南北边两道风格迥异,随着时间的推演,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本篇文章将从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中展出的犍陀罗佛造像文物为切入点,介绍丝路上佛教造像在公元4世纪到公元5世纪间所出现的变迁,并且阐述这种变迁所带来的风格变化。

一、古代文明十字路口的产物——犍陀罗艺术

两千多年前,一条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将秦汉与古罗马两大文明联结在一起,是东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枢纽,它不仅能够把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也把西方文化传播到了东方。千年前,中国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爱琴海生产的陶器能够出现在波斯湾;产自印度的香料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阿富汗的建筑雕刻着希腊文字;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四川的竹杖和蜀锦亦可出现在几千英里以外巴克特里亚的集市。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丝绸之路逐步成为一条各大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连接起世界上的悠久文明,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日本的平山郁夫先生被誉为“当代玄奘”,以收藏力图保护全球文化遗产。他收藏的丝路文物展览在中国各地陆续开展,不仅展示了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也展示了各种文化、艺术、宗教、工艺的风貌。在他的藏品中个人认为体量最大且最为重要的就数一批犍陀罗佛教造像。犍陀罗(Gandnara)位于古代印度西北部,是中亚进入印度的咽喉之地。历史上曾受到希腊人、月氏人、突厥人的统治,之后在贵霜帝国的统治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又名“希腊式佛教艺术”,因其受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因此它的佛教艺术兼有罗马、波斯和希腊风格。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也例证了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对汉唐时期中国佛教传播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犍陀罗佛教造像拥有希腊雕像的发髻、体态和神话故事;也有罗马雕塑脸部塑造痕迹与衣纹褶皱的处理;并向南传播造就了中国汉唐佛教造像,影响至今,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数件文物可以充分实证这个影响。下面我以个例分析它的影响:展览中一名为《阿特拉斯像石雕》(图一),雕像为蹲坐状,身体和头部稍微右转,浑身肌肉坚实且隆起,令人震撼。阿特拉斯为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从雕刻题材上犍陀罗造像擅长以希腊神话为创作故事,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希腊文化对印度造像的影响。展览中还有不少此类主题的造像,除了擎天神,另外还有描绘酒神、海神、大力神等也是常用元素;另有一尊名为《菩萨立像》,菩萨是处于开悟的预备状态中的修行者。菩萨像身上穿有豪华的璎珞饰品,脚踏凉鞋,上半身裸露,上衣裹在左肩上,罗马时代制作的亚历山大大帝像也是这种穿搭方式。在犍陀罗,带有包头巾式冠的一般都是刹帝利(战士)阶级出身的菩萨。从其左脚衣和其左手手持莲花或花网来推测,应为观音菩萨,明显看到罗马时期人物造像服饰特征对印度造像的影响;又如,名为《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图二),在树下陷入沉思的菩萨像。在犍陀罗艺术中,凡是裹着头巾,手持莲花或花网的菩萨像都被认为是观音。此像是制造于犍陀罗的刹帝利形象的菩萨像,和中国的弥勒信仰结合。弥勒像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在菩萨像的脚旁有两位合掌的比丘,头部两侧有一对夫妇像,被认为是这个浮雕的供养者。站在莲花座上手持花网的形象,据推测,表达的是受观音救赎升天的人们。此造像对弥勒、观音形象从印度—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传播路线作出了有力佐证,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形成独特的风格变化。为了认证这一观点,我们以时间为轴来有效地对丝绸之路佛教造像的变迁进行整体考察。换句话说,我们要能够真正理解丝绸之路上佛教造像艺术的变迁,这需要我们结合时间来对丝绸之路南北两条道路不同地点的佛教造像风格随时间而变化的内在联系,做横向对比,绝不能认为丝绸之路的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佛教造像风格而没有变化。

二、公元4世纪到公元5世纪丝绸之路上佛教造像的风格变迁

在丝绸之路附近的塔里木盆地的北部和南部,以及东部和西部看上去较为渺小的绿洲城市之间,东方和西方的商人们有较为频繁的往来。而在商人团队之中,也有一部分僧侣,他们将来自异国的佛教传入中国。最近数年以来,丝绸之路南北两条道路都出土了很多佛教造像艺术品,有很多物品在随时间排列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很清楚看到丝绸之路上佛教造像的变迁,而这个时间段最后被确定为公元4世纪到公元5世纪。

公元4世纪到公元5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造像大致分为寺院佛教造像和石窟佛教造像。在当今的丝绸之路保存的这个时期佛教造像之中,站立佛的数量要比坐佛的数量多;从佛教造像风格而言,佛像上袈裟的纹路和其他衣饰的纹路是最具明显变化的特征。对四世纪的佛教造像材料进行检测之后发现,4世纪的佛教造像更多喜欢构筑出通肩类型的衣服纹路造像,这应该是对犍陀罗佛像风格的模仿。但是由于现存的绝大部分公元4世纪的丝绸之路佛教造像材料只保存了佛像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材料缺乏,我们无法对此轻率地给出一个结论。但是从现存的佛教造像的衣服纹路推测,两者其实并不会有太大差异。

在进入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期这段时间之后,丝绸之路上面的佛教造像在风格方面开始出现的变化,首先是衣服纹路开始变得轻盈,呈现出高度的格式化倾向。尤其是佛像的胸腹部和两腿之间,逐渐构造出了半环U字形衣服纹路。这种衣服纹路会垂落至佛教造像的踝关节部盖住了佛像双腿。而在佛像的大腿之上,五世纪初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造像更喜欢构造出从佛像腰际垂落到膝盖的衣服纹路。这种衣服纹路在5世纪中期逐渐发展成为了更加规则的间隔类衣服纹路。而我们在5世纪中期的丝绸之路佛教造像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很多佛像在膝盖位置都有新的雕刻痕迹,而在这些佛像的膝盖位置之下,则可以看到不算太逼真和严谨的U形纹路褶皱。虽然从总体上而言,公元4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丝绸之路佛教造像的风格来源于犍陀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之路上佛像当中的原本并不是很真实的衣服褶皱和衣服纹路渐渐地化为一种格式化的模样。而5世纪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丝绸之路佛教造像都喜欢采取这种样式的佛教衣服,也就是一种把衣服纹路紧贴于佛像身体的,形成U形衣服紋路的整体风格。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对丝绸之路上佛教造像变迁的一段时间上最为有力的论证。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是在公元4世纪到5世纪,这一段时期相对于总体佛教传播历史来说也是十分短暂的。可是在这一百年之中,丝绸之路上的印度犍陀罗艺术受到希腊、罗马、波斯雕刻艺术的影响,并不断向东传播,影响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对中国、日本佛造像风格也有不小的影响。而我们对这一风格变化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全球化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产物,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条伟大的道路不仅仅只限于商贸的往来,也让当时世界各地的思想与文化融会与贯通,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片段。

参考文献:

〔1〕尚丽新.从刘萨诃和番禾瑞像看中古丝路上民间佛教的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1):68-72.

〔2〕王乐庆.丝路佛教传播与祈愿的情感表达:西安地区佛教造像题记旨趣管窥[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03-110.

猜你喜欢
纹路佛像变迁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指 印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蝴蝶飞飞
变迁
佛像面前的菩萨
瓢虫的智慧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