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2021-09-26 23:04喻立新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园紫檀雅集

喻立新

Yus Woodcarving stems from Suzhou Woodcarving Technique, which is categorized into southern culture. After entering Shanghai,Yus Woodcarvingblends with Shanghai-style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and makes breakthroughs in design concepts and production techniques.

紫檀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的重要支脉,它以造型各异、木质情趣凝重华丽而内敛见长,经历代匠人研琢形成了严谨精细的风格。

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江苏南通如东县新店镇的喻氏木雕就以紫檀雕刻见长,从本世纪初喻氏木雕进入上海,落户于嘉定区进行保护与传承。南通的喻氏木雕融入海派文化,成为上海市“非遗”组成部分,2015年6月喻氏木雕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紫檀雕刻)项目,本人是该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同年本人被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作品《南瓜蟋蟀壶》《二十四孝》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第四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作品《清明上河图》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21年5月,作品《红船》入选第五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名录,并被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国家博物馆所收藏,2021年6月,作品《转心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近几年来,喻氏紫檀作品在国家级及上海市的展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及精品奖等奖项。

喻氏木雕脱胎于“苏雕”的苏工技艺属江南文化范畴,进入上海后融入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因而在设计理念和制作技艺上均有突破。近一两年来本人设计和创作洋溢着浓重红色文化的《红船》以及承接传统文化理念的《西园雅集》两件紫檀雕作品,就是喻氏木雕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创新传承与发展。

一、融入红色文化理念,构筑红色地标作品

上海拥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等特色。江南文化是基础,海派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吸取了西方文化因素,经过城市的集聚与升华,红色文化则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高峰,是海派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这抹红色是近代上海发展中堪称最亮丽、最多彩的一笔。作为融入上海已逾20年的喻氏木雕也要反映这一特色,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去年开始我就在酝酿创作一件作品向党的华诞献礼。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海蕴含红色文化的地标就有612处之多,在这么多红色地标中首推的就是党的一大会址,一大会议召开分为两处,一处在上海兴业路的一幢石庫门内,另一处就是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这两处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地标,就在南湖的游船上,完成了党的“一大”最后过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紫檀木雕作品来说,雕刻“红船”要比石库门房屋建筑更有形象和特色。中国共产党正是从南湖的这艘小木船上扬帆起航,闯过惊涛骇浪,开启了共和国的新天地,如今小红船已成为巍巍巨轮承载14亿人民的中国梦。红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我从党的一大这红色文化中汲取养料,决定创作紫檀雕《红船》。

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我专程到嘉兴作了考察,只见南湖湖波浩渺,菱花飘香,红船静静靠在烟雨楼的东南岸,据纪念馆的同志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原船已找不到了,眼前停泊的这艘船也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地的船工回忆而仿制的,后经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审定,1964年董老重返南湖登上红船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由于不能上船,我只能在岸边细细观察、拍照。红船身长14米,中宽2.8米,分为船头、前舱、中舱、房舱、后舱5个部分,舱上都盖有防雨的芦苇席。

为了能体现百年前这艘画舫的沧桑感,我精心选用了名贵的赞比亚小叶紫檀作材料,设计的船身按照原比例缩小,长71厘米,象征着7月1日党的生日,通过精心设计力求体现红船的原貌,在雕刻中运用阴雕、阳雕、镂空雕以及圆雕等多种技法,在细节上深下功夫,如船舱顶上的呈弧形的芦苇席,前舱、中舱都是直盖的、房舱中是横盖的,我用深浅浮雕,将芦苇席上纵横交错的各个篾、纹路、肌理都一一清晰地显示出来,粗一看还以为是用真的芦席盖上去的,房舱外面有花纹,我也按照原样进行细刻。船中的许多部件都是用榫卯结构来连接的,如船的斗拱、舱内的门窗、挂锚的船墩等,在制作中做到了组合严密、不留痕迹、整件作品未作过多的修饰,力求纹理自然、线条简洁明了,用小叶紫檀的古朴,来塑造出百年前画舫的完整形象。耗时15个月终于将这两艘造型相同的红船顺利创作成功,今年5月7日在由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北京十一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举办的“传承红色基因,厚值家国情怀”党史教育活动中,“红船”亮相展示,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随后“红船”由国家博物馆收藏。今年6月3日,人们向往已久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我将创作的另一艘“红船”捐赠给了纪念馆,虽然一大纪念馆接受赠品要求相当高,但捐赠还是成功了,并获颁捐赠证书,我十分高兴,我要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上海这块孕育着红色文化的土地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红色文化作品。

二、感悟传统文化,获取设计灵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孟子提出的“五伦”,就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准则,其中第五伦“朋友之道”历来备受关注。孔子在《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诗经》的“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朋友相聚俗称雅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雅集有两个,一个是东晋的“兰亭集”,另一个是北宋的“西园雅集”。

在“西园雅集”中,北宋画家李公麟按实时实景创作了一幅水墨纸本画,画中详尽描绘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16位名流,在汴京驸马都尉王诜府邸西园中做客聚会的情景。西园虽无“兰亭集”之崇山峻岭、清流激湍,但也有假山泉石、小桥流水之清幽,这些名流衣着得体、动静自然,或挥毫作画,或吟诗题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加上王诜府中还有8位书童侍女服侍,共计有22人之多。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不仅书法出众,而且还痴迷于作画,王诜也是有名的书法家,李公麟用细腻的笔法将每个人的衣饰、表情动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园中绿树翠竹掩映,小桥流水楼阁,景观引人入胜。米芾还为“西园雅集”作题记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如果说“兰亭集”之出名是王羲之的字,那么“西园雅集”的出名则是李公麟的画和米芾题记。南宋的马远、明代的仇英、近代的张大千等画家都临摹过李公麟此画作。我细细品味,深感“西园雅集”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试以通过木雕创作形式来再现这一雅集盛会。用料是小叶紫檀,载体是大笔筒。笔筒直径30厘米,高30厘米。要将这幅宋代名画引入木雕有一定难度,原作是白描,展现的是二维平面,而我雕刻的笔筒则是圆柱形360度的立体空间,画中的22个不同人物及秀美景观都要一一展现。我设想如果人物是个“点”,那么陪衬的景观就是“线”,我要把这点、线、面错落有致地展现在这个大笔筒的表面。

李公麟的原画格调高雅,画风超逸,我在创作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构好图,要在圆柱形的表面上构图,要比在纸上的平面构图更为繁杂。原作对人物刻画和意境描绘都十分细致,所以我的构图一定要达到原画的笔意气韵,做到构图饱满、布局完整,这样构图就不能一次完成,要采取层层构图,边刻边绘,层层推进方法,才能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疏密得当的呼应感,让各种人物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凸现在360度的笔筒表面。我运用了深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通过多层叠雕,将每个人物不同形态动作、服饰及他们周边的景观无一遗漏地刻画出来,在茂盛的繁荫下,苏轼倚着书案酣畅笔墨,王诜、蔡襄、李之仪等人站在一旁静观;不远处的假山旁,词人秦观正盘坐在树下,听陈景元拨阮,轻拢慢捻,抚琴唱和······周围松桧梧竹,明暗相间。那灵动变幻的线条将人物和景观塑造得惟妙惟肖,使人仿佛觉得当年李公麟那幅描绘北宋时期“朋友之道”水墨纸本画,又重现且变成了一幅储存于紫檀笔筒表面的立体风情画,恢弘大气,给人以一种视觉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我雕刻紫檀笔筒《西园雅集》花了八九个月,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传统文化中“朋友之道”的伦理,表达了人们对“琴瑟和鸣,书画相酬”的文化生活向往与追求。作品在雕刻过程中,每个画面、每根线条都诠释出我作为喻氏木雕传人的一片匠心。

猜你喜欢
西园紫檀雅集
水边的紫檀靠椅
游西园
一寸紫檀一寸金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好玩不过雅集
第三回 文人气质一脉香
雅集,一门“复古”的时尚社交
公子家
题小松
不变的是流光还有那一抹紫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