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3W”思政教学法探索

2021-09-26 15:47张萍孙志坚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7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政课程

张萍 孙志坚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两张皮”现象,本文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率的“3W”思政教学法,对应“What、Why、How”三个板块,将思政元素适时融入答案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本文阐述了“3W”思政教学法在典型案例中的应用,以期对高校建筑设计类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关键词:“3W”;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37-03

一、研究现状

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之后,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截至2020年3月,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或专业的宏观框架建设(占62.5%)、具体课程思政建设(占21.1%)、理论研究(占10.9%)师资建设(占5.5%)等方面[1]。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在强化顶层设计、提升专业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2],高校教师已经开始探讨如何进行具体课程的思政建设,尤其以大学语文、英语为主,而建筑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探讨尚在起步阶段。

高校教师为提高建筑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近年来主要展开了三方面的探索。首先,关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专业的宏观框架建设,高建华从工程伦理维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3]。其次,在思政元素挖掘方面,范萍萍认为可将典型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灾后重建等作为思政内容的融入点[4],孟津竹认为可以从国家政策指引和家乡建设内涵兩方面进行[5]。欧海锋在“寻找城市价值”的建筑游学教育实践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6]。最后,关于教学实施方面,欧海锋认为应从强化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6],蒋程瑶认为可以从课程质量标准优化,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进行[7]。关于建筑类课程思政教学具体组织的研究相对较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价值塑造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要素。建筑设计类课程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常常需要考虑人文价值,思政元素相对来说更容易发掘。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分散添加到课程内容中,不进行系统、合理的组织,容易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况,分散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思政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选取适当的思政内容、用什么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关键点。

二、“3W”思政教学法

(一)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率的“3W”思政教学法

“3W”包括What、Why、How,被认为是人类认知思维模式和学习技术的三个阶段,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合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本文总结出了 “3W”思政教学法,其特点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将思政内容融入答案中。导入思政元素的方式不是直接引入,而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递进式提问将思政元素融入“3W”的答案中,将思政教育与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是教学全程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帅,提问可以从国家、 社会和公民的不同层面进行,教师应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

What:阐述概念目标。该板块可由身边案例切入,引入基本概念或设计目标,让学生加入课堂教学中讨论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

Why:概念思辨过程是价值塑造的重要环节。该环节旨在解决这样做的原因,问题可从国家、社会、公民不同深度层面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案例等广度层面切入,讨论相关概念的缘由、发展脉络,并探讨相关可能性的特征。

How:实现目标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技能训练,开始动手设计。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过程,实现学生脚踏实地的能力培养。

(二)典型教学案例组织

“建筑设计Ⅱ”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思政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增强法治思维,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本文以居住区规划道路组织为例,进行“3W”思政教学实践,围绕问题选择与思政引导相结合的思政教学目标展开。

1.What

提问1:以本市某阻断城市支路的某大型小区附近的交通组织为例,此种大型居住区对当前城市生活和交通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居住区是否和谐?

提问2:什么是和谐的居住区?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如何实现“住有所居”?

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出“住有所居”应是安全便捷、尺度适宜、步行安全的城市环境的结论。

提问3:你知道国家层面的政策有哪些关于城市、城市交通如何发展的表述?

教师可抛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所提及“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为城市交通拥堵开的良方,带领学生去查阅时事新闻资料。

引出概念:依据最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以150m~250m为宜。

2. Why

提问1:当主干路间距800m~1200m时,能否缓解交通拥堵?

提问2:2016年国务院印发文件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此“街区制”文件是“小街区、密路网”的前身。你愿意你居住的小区大门打开吗?为什么?

提问2:结合学生提到的业主在内有关主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和人民的“大我”之中。

3. How

提问1:如何落实“小街区、密路网”?是否每个小区都要按此原则规划设计?

提问2:哪些封闭小区需要打通?引出新华社《街区制不等于“拆墙运动”》中规划专家杨保、吴志强等人对此问题的回答。

提问3:课堂开始导入的小区案例应该怎样进行改造?

案例学习:通过小区和城市两个层面的案例,加强规范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学习开放街区如何进行规划、建筑布局与景观组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4:设计题目给定三个基地,区位、交通条件各不相同,对应不同条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区道路组织。

提问5:后疫情时代,小区道路组织、功能结构、住宅设计等方面可能有哪些创新?

设计辅导环节:教师启发、引导、总结与学生自主分析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同时,要求每位同学提交设计反思,整理方案交流中每个环节的错误和修改方案,

公开评图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评图,分析方案优劣,总结常见问题,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教师通过对比学生作业和实际报建方案图册,归纳细节问题,强调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三、结语

“3W”思政教学法与常规的教师为主导、生硬式插入的思政教学模式相比,以学生为主导,将思政内容不留痕迹地加入提问的答案中,抽丝剥茧、层层展开,让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价值塑造。校园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大大提高,在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圆圆. 五年制建筑学本科建筑设计系列课思政教学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2020(21):283-284.

[2] 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7-39.

[3] 高建華. 工程伦理维度下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0(17):154-156+161.

[4] 范萍萍,马守才,赵永花,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高教学刊,2020(05):133-135.

[5] 孟津竹,任大林,张靖宇,等. 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以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44):47-49.

[6] 欧海锋.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的探索——以华侨大学“寻找城市价值”建筑游学教育实践活动为例[J]. 教育评论,2020(06):100-103.

[7] 蒋程瑶,刘佳明,张勇,等. 农业院校《建筑设计基础》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探索——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02-103.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张萍(1981—),女,硕士,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居住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控制下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孙志坚(1964—),男,博士,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居住建筑、装配式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