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对自身网民身份的认知认同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网络上的综合表现。经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身网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是积极肯定的,对自己在网络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清晰明确的,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和法律道德意识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网民身份的自我认知情况来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网民身份;自我认知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044-03
当下,网络上纷繁复杂和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娱乐。诞生于数字信息时代的“00后”大学生,从出生那刻起就深深烙上了网络原住民的身份,他们成长和浸润在数字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1]。大学生作为网络公民中的活跃分子和中坚力量,对网络产生极高的依赖性,其思想易受到各类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以及错综复杂的中外思潮的影响和激荡,容易产生动摇,并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和言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在网络中是否清晰“我是谁?我有哪些身份角色?”,是否认知认同自身网民身份,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民身份认知认同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采访了18位本科生,主要询问学生对网络身份认知和角色认同,日常网络使用情况,网络守法和网络道德情况,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等。在访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内容包含大学生使用网络基本状况、网络身份认知认同基本情况、网络法治认知和实践情况三个方面。调研采用 “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对广东省大学生发放与回收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1份,问卷涵盖了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样本选择具有代表性。
二、调研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基本状况
54.87%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为5个小时以上,这说明大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和睡眠时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对手机的依赖较强。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大学生自我肯定的网络角色有以下五种,后经调查显示,学生对这五种角色的自我肯定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信息浏览者(93.85%)、娱乐者(81.79%)、学习者(72.31%)、消费者(61.79%)、信息传播者(31.54%),该数据反映一个基本现象,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很喜欢当“吃瓜群众”,他们习惯每天到处“围观”,了解当今世界和社会各类热点新闻、八卦信息、亲朋好友的最新动态,然而大部分时间他们“只观不语”,仅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会积极发言或主动为他人提供信息。学生作为娱乐者的角色比学习者的比例高出近十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让我们反思,当下大学生每天浏览网络和娱乐时间较多,而在网络上投入学习的时间相对不足。52.82%的大学生认为能合理安排自己每天上网的时间和内容,另外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使用网络的状态感到不满。然而,当被问到大学期间,你认为“学生使用网络和个人全面发展间的关系”时,高达87.18%的大学生认为正视网络的作用对个人全面发展起到正向的促进关系,只有极小部分同学认为存在负向的阻碍关系或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系[2]。
(二)大学生网络身份认知认同的基本情况
当被问到“你的微信和微博个人ID是否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只有极少比例(14.62%)的学生使用个人真实姓名,其他85%的学生认为使用昵称更具隐匿性,可以自由言论和保护自我。数据显示9成以上的学生承认自身 “网民”身份,明确需对个人的言论负责,8成认为需对自己的网络形象负责。相比现实中的自我身份,61.0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身份赋予其更多自由,44.62%自认为现实身份和网络身份表现一致,41.79%学生觉得网络身份更能表现真实的自我。此外,54.62%的学生认为网络匿名可以帮助隐秘不当言行,因此他们在网络上更乐于表达;有6成学生承认自己曾在网络上宣泄个人情绪,如表达不满、发牢骚等;4成学生认为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可自由发表言论。
(三)大学生的网络法治认知和实践情况
60%被調查的大学生认为身边大部分大学生合法合规地使用网络,但仍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合法合规的概念。36.41%的学生不清楚哪些属于非法网站,21.03%的学生不知晓发布哪些信息会触犯法律,还有小部分学生坦诚自己曾遇到网络诈骗或网络暴力。这表明学生在网络法制基本常识、网络安全认知和自我保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是否强烈,可通过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实践行动展示出来,调查发现,当大学生发现身边同学在网上发布不当言论时,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提醒朋友赶紧删掉,1%的同学会告诉老师,14.36%学生则置之不理。尽管93.59%学生承认自身网民身份,却仅有4成学生表示“看到不合理的网络言论,我会反驳并制止”。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强调个人作为网民有自由行使网络的权利,而对于网民应具有维护网络秩序的义务的认知度不够。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发现,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进行学习、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娱乐、购物和交往,学生对自身网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是积极肯定的,对自己在网络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清晰明确的,对自己合理使用网络和个人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积极正向的,基本认可且同意“大学生对自身网络身份的认知和认同也将更好地指导学生合理合规地使用网络”这个观点。然而,受到外部因素、网络特征以及个体需求的影响,大部分同学不愿在社交网络中实名表明身份,他们认为使用昵称才能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这表明大学生的真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仍存在不一致性的情况[3]。此外,仍有部分学生认为,网络的隐匿性可规避个人言论的风险,不用担心因“言行不当”而受到责罚,因而可随心所欲地在社交媒体上尽情发表言论和宣泄情绪。
四、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伴随着网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00后”大学生在享受着网络便捷性所带来的丰富生活和快乐体验时,因其社会化程度较低,人生阅历缺乏,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沉浸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应用新媒體,促进学生实现身份认知和自我认同。
(一)科学理性正视网络作用,积极认知自我网民身份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和途径。因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和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提高了学生生活便捷度和生活满意度,让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高校应提高学生自身对网络科学理性的认知能力,正视网络对学生学业上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要正确看待自身网民身份,掌握科学使用网络的方法途径,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增强网络自律力,坚持批评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让网络为我所用[4]。
(二)强化网络思政教育思维,构筑网络思政教育阵地
高校要强化网络思政教育思维,尊重和认同大学的网民身份,充分把握和了解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和需求,用网络思维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和通讯软件,结合融媒体发展理念和网络发展特点,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高校应主动占领和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设时事新闻、学业辅导、职业规划、生活讯息、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和资讯,使用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三)网络与现实自我认知一致,线上线下做好思想教育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也应将网络思政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5]。首先,高校应正确引导学生认知网络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一致性,学生只有在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思想和行为才不会产生偏差,才能形成较为稳定健康的人格;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灵活运用各类网络手段,线上线下齐用力,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个人网络行为实践;第三,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可以自由表达和宣泄情绪的网络平台,关心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多渠道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提高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调研显示,仍有小部分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淡薄,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知不够全面。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可通过党团日活动和班会等渠道,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方式,贴近大学生实际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和媒体素养,增强学生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辨别信息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大学生成为有道德、守法规的好网民。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 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手册——教师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143.
[2] 董兴彬,吴满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同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7):8-10.
[3] 李亚青,王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60-62.
[4] 李鑫. 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十部门携手为青少年驱散网络雾霾[J]. 中国信息安全,2015(06):58-63.
[5] 殷陆君,朱琳.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的行动指南:学习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传媒,2016(17):25-27.
(荐稿人:李跃,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广东省高校大学生网民身份自我认知认同的研究”(课题编号:GDWL20YB5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冰钿(1981—),女,硕士,汕头大学明德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女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