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敏 陈宝霞 冯新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1]。中国2003 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74 岁的成年人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2]。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病患者生存期延长,我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3]。心力衰竭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4-7],接近80%的患者在心力衰竭住院后的5 年内死亡[4]。因此,提高心力衰竭高危患者对心力衰竭的正确认知,及时识别心力衰竭的症状,并及时就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9]。2001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指南提出心力衰竭分期的概念[10]。A 期为有心力衰竭高危因素的患者;B 期为有结构性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患者;C 期为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D期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A 期和B 期均为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提高这些患者对心力衰竭的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对心力衰竭的认知,以及心力衰竭知识讲座提高认知的作用,本调查针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举办心力衰竭知识讲座,并在讲座前后分别进行心力衰竭认知的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2019 年6 月至12 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力衰竭防治小组针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举办心力衰竭知识讲座6 次。参加知识讲座的患者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符合2001ACC/AHA 心力衰竭A 期和B 期的诊断标准[10];③同意参加本调查。排除标准:①已经诊断为心力衰竭;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经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力衰竭知识讲座每次1 h。在讲座前后发放关于心力衰竭认知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2 个部分。第1 部分在讲座前发放,并在讲座前填写完成后收回,内容包括“是否听说过心力衰竭”“是否有亲属被诊断过心力衰竭”“平时获得健康有关知识的渠道”和对心力衰竭的认知。第2 部分在讲座结束后发放,填写完成后收回,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知识讲座是否有必要”和对心力衰竭的认知,有关对心力衰竭认知的问题与第1 部分相同。心力衰竭的认知有5 个方面,内容涉及心力衰竭的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就诊和自我管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评分,讲座前后问卷满分均为100 分,其中关于心力衰竭的病因为32 分,严重程度10 分,临床表现25 分,就诊情况8 分,自我管理25 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加心力衰竭知识讲座的心力衰竭高危患者420 名。发放调查问卷420 份,回收363 份,最终合格的问卷为345 份,有效回收率为82.14%。研究对象年龄32~89 岁,平均(68.1±11.7)岁;男121 例(35.1%),女224 例(64.9%);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者占88.4%。多数患者表示听说过心力衰竭,22.0%的患者有亲属被诊断过心力衰竭。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以电视(71.3%)和微信(56.5%)居多。
表1 心力衰竭高危患者基本资料(n=345)
2.2.1 患者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表现的认知情况 心力衰竭的病因方面,选择冠心病、高血压者较多,而选择心脏瓣膜病、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者相对较少,能够将所有以上疾病均选择正确者只有15.7%。关于心力衰竭是否严重,73.6%患者认为心力衰竭非常严重,有13.0%患者认为是年龄增加所致,并不十分严重。关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选择活动后呼吸急促和疲劳乏力者较多,而选择半夜气短憋醒、腿踝肿胀、呼吸困难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入睡者相对较少,能够将上述5 项均选择正确者仅有19.1%。见表2。
表2 患者对心力衰竭病因、严重性和临床表现的认知情况(n=345)
2.2.2 患者就诊和自我管理情况 仅有59.4%的患者表示出现了上述的心力衰竭症状,会尽早就诊。自我管理方面,多数患者认为应该规律用药,但只有37.1%的患者认为应该限制饮水量,甚至有10.4%的患者认为应该多饮水。关于运动,59.1%的患者认为应该适当运动,9.3%的患者认为应该严格限制活动。仅有28.4%的患者认为应该避免感染。知识讲座对心力衰竭认知的帮助97.7%的患者表示心力衰竭的知识讲座有必要。讲座后的调查问卷显示,关于心力衰竭的认知有明显的提高。见表3。讲座后得分[(60.2±23.3)分]高于讲座前[(86.4±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不同性别、心力衰竭分期患者讲座前心力衰竭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性别、年龄、心力衰竭分期患者讲座后心力衰竭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心力衰竭认知得分的相关因素分析(分,)
表4 心力衰竭认知得分的相关因素分析(分,)
本研究显示,尽管96.2%的患者表示听说过心力衰竭,甚至22.0%的患者有亲属被诊断过心力衰竭,但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仍存在很大不足。
在心力衰竭的病因方面,能够认识到冠心病、高血压可以导致心力衰竭者较多,这可能与这两种疾病患病率高、公众的相关科普知识较多有关,但是对其他导致心力衰竭疾病的了解则存在很大不足。有13.0%的患者认为心力衰竭是年龄增加所致,并不十分严重。实际上,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尽管老年人是高发人群[11-13],但并非年龄增加所致,且该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都非常高[4-7]。关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认识到半夜气短憋醒、垫高枕头才能入睡、腿踝肿胀者较少,而实际上这3 个症状、体征是心力衰竭非常重要的临床表现[1]。关于就诊情况,只有56.4%的患者表示出现了心力衰竭的上述症状,会尽早就医。
然而自我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心力衰竭的治疗中限制饮水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4-16],只有37.1%的患者认识到应该限制饮水量,甚至有10.4%的患者认为应该多饮水。心力衰竭患者应该从事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运动耐量,并改善预后[17-19]。但是调查发现只有59.1%认为应该适当运动。心力衰竭患者避免感染非常重要,因为感染是心力衰竭加重的常见诱因之一[20-21],但仅有28.4%的患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知识讲座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患者认为知识讲座非常有必要。在讲座后,患者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有显著提高。
讲座前得分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更多关注健康有关[8]。讲座后得分<65 岁患者高于≥65 岁患者,与老年人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有关,提示在健康教育中要更多关注老年人,反复宣教[22]。参加调查人员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以电视、微信和健康教育为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心力衰竭的知识宣教。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存在很大不足,知识讲座后认知有明显的提高。本研究提示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进行心力衰竭知识的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