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琳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蛙婆贺新年,
云在头上旋。
你田得雨水,
一蔸三百穗。
穗穗七百颗,
播棉银花开,
栽树果香甜。
蛙类崇拜的现象在红水河流域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红水河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上游发源于云南省的南盘江,在贵州省望谟县与北盘江汇合,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全长659 km,流经天峨、南丹、东兰、巴马、来宾等县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广西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最集中的地区,这里水流湍急,高峰林立,山石陡峭。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广西来宾县麒麟山发现一具残破的人类头骨、一件粗制石器和一件人工打制的石片,据今约5~6万年,随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们在红水河流域不断发现一些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这表明红水河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并且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已经出现了稻作农业[17],说明了这里曾经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地,时至今日这里仍然居住着壮、侗、布依、毛南等众多民族族群,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民族走廊[18]。由于红水河流域地形复杂,物种丰富,多江湖河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让壮族先民在这里很早便开启了稻谷种植历史,稻作文化氛围浓厚,人类与蛙龙鱼蛇等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促生了当地蛙类崇拜的生态环境。然而,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庄稼的收成仅靠自身辛勤耕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靠天吃饭,仰仗自然条件,碰上大旱大涝将颗粒无收。壮族很早就进入了稻作农耕社会,雨水对稻谷生长至关重要,而青蛙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中常见到的动物,正如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描写的那样,夏季多雷雨,青蛙总是在雷雨来临之际的田野间鸣叫,人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够科学地认识这一自然现象,以为是青蛙的叫声引来了雷神,对雷声的畏惧延伸到特殊气候时出现在青蛙身上,从而获得了雨水。“青蛙和蟾蜍跟水的密切联系使它们获得了雨水保管者的广泛声誉,并经常在要求上天下大雨的巫术中扮演部分角色”[19],壮族先民期望通过与蛙相关的仪式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以换得五谷丰登。
由现实生活中遗存的节日仪式和神话传说来追溯原始社会的信仰文化,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的生殖崇拜特征没有那么明显,由稻作文化衍生来的自然崇拜痕迹也开始模糊,因此对红水河流域壮族的蛙类崇拜研究众说纷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红水河流域的壮族蛙类崇拜文化悠久,在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交融中贯穿着自觉的生态环境意识。
1.建立具体的保护机制
2.注重多面受众的宣传工作
3.坚持适度创新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