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芹 邵宝文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又称翻转课堂或是颠倒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顺序的不同而提出的一种注重课前自学、课上合作探究和课后巩固拓展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慕课视频为信息载体,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打破授课内容受时空局限而不得不压缩精简的弊端,丰富了授课内容;另一方面,提升教学效率,“倒逼”教师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由“教”为主转向以“引导、指导和帮扶”为主,学生则由“被动地学”转向“主动质疑和探究”为主,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作为网络时代“原著居民”的当代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依托现有的网络技术手段,有效融合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和零碎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学习方式相对自由,学习资源不囿于课本,获得了学生的青睐,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素材,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各高校教师更倾向于应用该种教学模式。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较快发展时期,21世纪,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1]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政策性引导,并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许多高校也进行了诸多积极的尝试和改革。我国翻转课堂教学已进入稳步推进发展阶段,实践精彩纷呈。[2]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深入,涉及高校学科教学的应用实践研究也在逐年递增,影响逐步扩大。
自2013年以来,我国上线的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超过3万名,超过600万人次的大学生获得了慕课的学分。2020年,我国计划以国家名义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而带动1万门慕课和5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线运行。教育部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同步发布22家在线课程平台在疫情期间向高校免费开放在线课程,优质的慕课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优质线上资源支持。
通过对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心理问题上,如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的美国,之后在全球各地教育界展开。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比国内早,成功实施的案例也较多,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主题方面的研究较少。
自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慕课以来,慕课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井喷式发展。目前,在国际主流平台上已有来自300多所大学的5000门慕课,全球学习者超过1亿人。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3]。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是专业的心理学课程,而是以预防和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的一门通识类课程;因此,本课程主要不是专业性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而是心理保健性知识的普及,辅导主题应该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为导向进行设计,如人际关系、恋爱心理与性心理、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等等。总之,无论是选择授课内容还是授课方式,都必须以服务“学生心理成长”为主线。
一方面,授课教师关注学生心理预期,即从关注视频载体转向如利用课前学习载体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以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此督促学生积极通过视频讲授或互动智能导学系统,实现课内外学习有效结合;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关注教师自己的心理预期,即“新三备”,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对教学资源的掌握情况及对不同授课班级的具体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更需要打开学生的“心结”,打通学生学习的“通道”,以便于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心理发展”功能,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一条主线”,在教学“三过程”中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两个预期”,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慕课资源和打破时空局限性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三过程+两预期+一条主线”模型,即“321”模型。见图1:
图1 “三过程+两预期+一条主线”模型
慕课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为各级各类高校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稳定的技术支持。[4]一方面,方便授课教师为学生课前自学准备教学资源,完成自学效果检测;另一方面,便于课后通过教学平台收集过程性学习材料,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慕课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内化的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提供了众多优质的可供选择的资源,打破时空局限,真正使教育不再囿于学校的围墙内。终身学习、个性化教学、创造性学习等这些原来看似较难获得的“成果”,如今轻松实现了。
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由纯理论知识的“教”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建构者和研究者。在此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将轻松实现课堂的线上线下模式切换,把教师的“引导、指导、帮扶”与学生的“兴趣、质疑、探究”有效融合,把课堂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学会主动钻研、自主合作;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引导学生,在需要时及时给予指导;最后,通过学生分组的方式建立互助组或兴趣小组,组内成员和组外成员可以相互质疑或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沟通或探讨问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外,也可以在线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平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跟踪与指导,并且通过平台后台收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避免了问题反馈的滞后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获得感。
授课教师利用学习通、云班课、智慧树等学习平台,课前为学生制作或推送丰富且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并通过平台“通知”的推送功能及时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课下在手机或是电脑客户端进行在线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学习进程。课前,学生通过预习本节课重点及难点等识记性知识实现浅层次学习,然后带着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点、感兴趣点、探究点,在课上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引发进一步思考;课后,学生可回看微课视频或者进行拓展学习,随时向教师或同学发问。这种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课堂时间有限、较难用语言完成对内容抽象的知识点的讲解、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数据并予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内容死板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些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的载体,学生主要通过授课教师的讲授获得知识,学生知识的习得很大程度上受授课教师的影响。慕课的引入,打破了教师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能否悦纳课堂是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能否满足自己和学生对于课堂的心理期待,是教师和学生课堂“获得感”的核心。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期待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课前,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制定完备的课堂教学材料,主要包括线上学习材料、自学效果检测题、课堂互动讨论等具体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资源。每个学生对本节课都有自己的心理期待,通过课前自学,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期待点,并带着期待走进课堂,这正符合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壳走进课堂的。因此,这里的课前准备既有内容的准备也有心理的准备。
教师通过课堂随机提问或查看课前预留作业等方式进行问题反馈。教师根据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师生、生生互动讨论释疑,学生根据课前自学进行自选话题分享,这些微话题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探究点,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授课内容准备的备选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质疑,汇报的同学和所在小组成员均可以解答大家的问题。最后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和主题讨论进行总结提升,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进行小组互评及组内互评,通过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课后自学的积极性,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课后适时回看或是主动深入探究,如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群聊功能进行师生、生生互动讨论,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随时在手机客户端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批阅学生的作业,并通过学习平台及时反馈给学生,实现了时时学,处处学。教师还可以设置课外辅导小组,学生可自愿申请加入。
当前,要解决我国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翻转课堂的应用正是互联网技术时代提出的选项之一。本研究通过探讨慕课背景下翻转课堂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三过程+两预期+一条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型,为高效运用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