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障碍与路径

2021-09-25 20:48何彦新董溪
科技风 2021年22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教育

何彦新 董溪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给劳动者的回信中多次强调了劳动及劳动教育重要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到德智体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维度

新时代劳动教育贯穿着“新时代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什么样的劳动教育,怎样推进劳动教育”主题深入展开,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我们当今育人树才和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的地位,还原人的本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出新型的自食其力劳动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栋梁之材。

(一)有利于还原人的本质,实现个人价值

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与动物相比,人类的活动不仅仅是满足于自己身体上的本能需求,还体现在对个体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其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劳动教育是推动人们自我发展的动力,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是否重视和开展劳动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后备人才的素质。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强烈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人们学习知识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意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时能更好地回馈社会,也有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有利于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立德树人就是要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现实要求。”劳动教育中的“立德”,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风之德:理论联系实际;第二,创新之德:创造源于劳动第三,爱国之德:实践报国之大德。围绕劳动教育中的“立德”之要育人,能有效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达成育人目的,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撑。

(三)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伟大梦想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高唱劳动赞歌,有助于使大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将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障碍

劳动教育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现实的需要和对教育的新认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的劳动教育,这些劳动教育在帮助人们树立劳动意识、推进国家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些劳动教育都具有历史局限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陈旧的理念与体系对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造成了阻碍。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传统“劳力者贱”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社会缺乏对劳动崇高价值观念的引导机制:不完善的教育体系重视理论素养的学习、缺乏劳动实践教导,使家庭、学校、社会缺乏对学生的劳动引导,形成劳动教育的三重弱化;现代劳动教育内容枯燥窄化,照本宣科且开展教育形式化、任务化,方式单一无趣,难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无法将劳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一)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享乐主义双重施压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盛行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看来,做苦力的劳动者都是下等的,只有饱读诗书参加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功名利禄,实现人生价值。从既得利益上来讲,劳作一生最后换来的可能是一辈子的贫穷和低下的地位,而读书科考可能会换来高官厚禄和受到众人的尊敬。就连中国正统文化儒家学说的鼻祖孔子,他主张仁政、富民,但他却认为培养劳动者(农民)不如培养知识分子。因此,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加“优等”的思想观念传承了两千多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人们对劳动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里,体力劳动者低人一等,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劳心的脑力劳动者才会获得崇高的地位。这种被异化了的劳动观念与劳动的真正价值背道而驰,严重影响到劳动教育的开展,使人们逐渐淡化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极大提高,多数年轻的90后、00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对劳动和奋斗的观念逐渐淡化。当今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受传统文化和社会享乐主义之风的双重影响,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的扭曲,劳动变成一种功利性的活动.劳动者只关注劳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劳动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让人自主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能给劳动者带来快乐,并从中找到自我价值。而如今人们口中的劳动的价值,更多的是以金钱来衡量,而不在于劳动本身带给人的能力提升和个人抱负的实现,这样的劳动逐渐与劳动最初的本质渐行渐远,也严重阻碍到现代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现代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的三重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体系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尤其是在两世纪之交,劳动教育观念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复归后又呈现缓慢衰落的趋势,引发教育实践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育人主体也逐渐弱化对教育客体的劳动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先受到家庭的影响,也受制于父母的教育理念,随着我国计划生育这一项基本国策的施行,独生子女家庭开始出现,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部分家庭出现了与其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给孩子造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也给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学校是人格和德性养成的最重要的环境,但受到现代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课程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科目的“不重要的副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让许多学生、老师、家长刻板的认为劳动课程不重要,只需要学好考试的科目,甚至为了升学率,中小学校取消劳动课程,将劳动实践时间安排给“主课”。以至于到大学阶段,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过于重视灌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社会是学生走出学校后的“新课堂”,理所应当承担起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受到教育体系对劳动的淡化,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开展也过于形式化和弱化.社会缺乏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督,默许实践活动的口号化和形式化,实质上也是社会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