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模型构建研究

2021-09-25 08:45李向农延军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旅游业灾害主体

李向农,延军平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然而,旅游业又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旅游业灾害管理需要更加系统和整体的研究框架,以便开展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的全过程管理,才有可能有效降低和减少灾害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旅游业灾害研究的起源是旅游业危机管理。国际上最早的旅游危机管理始于1974年全球能源危机对旅游业的冲击,其后由于旅游业发展环境中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增多,旅游灾害管理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多种灾害和危机事件,如疫情、飓风、洪水、海啸、森林大火、火山爆发、地震、金融危机、政治冲突等。国内旅游业灾害管理研究始于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后,出现了旅游业灾害管理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研究模型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深入研究的有效工具。由于危机的许多特征也适用于灾害,这两个概念经常性出现重叠,导致了一定的混乱。Faulkner、Vikulov认为,危机和灾害均描述了一种情景,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而灾害多来自于系统外部,无法预测[1]。考虑到危机和灾害在影响系统正常功能方面的共性,因此在旅游业灾害管理相关研究中借鉴了大量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国际上被学者引用最多的是Faulkner提出的六阶段灾害管理模型,围绕灾害的时间轴依次划分为灾害事件前期、灾害前驱期、应急反应期、灾害中间期、灾后恢复期、决议期。相对于其他灾害管理模型,Faulkner明确提出了决议期,其能够提供改善灾害管理计划的反馈环[1]。总体上,该模型很好地匹配了其他主流灾害减少模型。在此基础上,Ritchie提出了一种组织战略模型,以帮助旅游组织和目的地减少危机和灾害的负面影响[2]。但这两个模型主要反映的是危机管理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忽视了灾害风险减少以及相关的灾害和应急管理文献。为了弥补这一研究不足,Ritchie又提出了更加复杂和综合的旅游业灾害规划和管理模型,模型中涉及到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概念性阶段划分[3];Tsai and Chen提出了旅游业快速风险评价模型,并以我国台湾地区的酒店业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Becken、Mahon R、Rennie等借鉴了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的文献,构建了旅游灾害脆弱性研究框 架[5];Hystad、Keller以 加 拿 大 英 属 哥 伦 比 亚2003年森林大火后旅游业长期恢复的经验,提出了目的地旅游业自然灾害管理的环状框架,具体包括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灾害发生后、决议4个依次循环的阶段,并明确指出旅游业利益相关方在各个阶段中的具体角色[6]。

国内学者方中权提出旅游灾害的防范与控制系统构成[7];叶欣梁、温家洪、丁培毅构建了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8];杨俭波、黄耀丽、徐颂等建构了面向对象的突发性旅游灾害事件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并分析其功能与运作[9];孙滢悦、陈鹏、张立峰在分析旅游地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概念、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地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10]。

国内外学者们提出的旅游业灾害管理模型尽管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本质上仍然是旅游业管理当中的危机规划研究,并没有明确参照现有的灾害风险减少系统,与现有的灾害和应急管理的文献联系非常少。同时,在旅游目的地的风险减少工作中,也缺乏对旅游业的系统考虑;旅游业部门和应急组织之间,亦缺乏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因此,旅游业的灾害风险管理应参照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范式,从灾害的致灾因子、暴露度、脆弱性出发,系统研究旅游业的灾害风险,进而开展旅游业灾害风险减少、转移等工作。

区域旅游业是一个复杂人造系统,适应实质上是复杂开放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系统自身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存在广泛频繁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当系统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系统自身必须对变化做出响应。目前适应性的概念逐渐被应用到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全球环境变化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学者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人文社科领域,研究重点是如何建立并增强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适应能力,以及抑制、规避风险的制度方面。当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日益突显,极端事件和灾害事件频发时,系统的适应能力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目前大量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系统的灾害适应能力,如何测量系统的适应能力。目前旅游业在适应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本文借鉴复杂系统理论,构建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模型,期望能为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设计具体的灾害风险适应对策提供一些借鉴。

2 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模型构建

一个好的研究模型应该能够揭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系统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旅游业灾害适应模型(图1),模型由灾害风险系统与灾害适应系统组成,分析两个系统内部要素组成及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 旅游业灾害适应模型

2.1 旅游业灾害风险系统

区域旅游业的灾害风险系统主要由致灾因子、脆弱性、暴露度3个因素组成。

致灾因子是灾害事件,可以来自于旅游业外部,也可以来自于旅游业内部,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疫情;人为灾害主要包括:政治冲突、军事冲突、经济危机、社会恶性治安事件、企业经营恶性事件等。灾害事件一旦发生,将会对区域旅游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灾害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也与旅游业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密切相关。暴露度描述受灾害影响主体在灾害作用范围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同等条件下,暴露度越高,灾害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越大。脆弱性描述受灾害影响主体面对灾害时的抗干扰能力,即抵御负面影响的能力特征,同等条件下,脆弱性越高,灾害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越大。暴露度和脆弱性都可以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系统展开分析,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吸引物、游客等。

面对灾害,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系统有效应对灾害冲击,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是主动制定适应对策,去帮助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减少其脆弱性,增强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最终减少灾害风险。设计适应对策的前提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目前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基于风险概率的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总结灾害规律,进而评估未来灾害风险,其核心是致灾因子预测。第二种是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通过特定方法将各指标得分综合,最终形成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其核心和难点是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科学确定符合实际研究需要的指标权重体系。第三种是基于情景的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对复杂人地系统进行系统仿真建模,模拟灾害演化过程,属于动态化的灾害风险评估。该方法适用于中小空间尺度,核心是确定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各个参数,难点在于可以利用的模拟数据有限,长周期内相关因素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大大提高,最终会影响到模拟的效果。但这种方法是目前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主流方向,尽管存在方法和实际效果上的制约,但仍是可以探讨和尝试的,可以采用不断的短期模拟来实现长期的优化。

2.2 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结构

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属于复杂性适应系统,其复杂性来源于3个方面:①涉及主体复杂性。该系统涉及各类旅游企业,如旅游者、基础设施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②灾害的复杂性。预测灾害事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灾害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机制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③应对措施的不确定性。不同地区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旅游业的灾害风险,但如何检验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在缺乏对比研究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目前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借鉴其他复杂适应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同时,通过不同区域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的具体实践活动来不断地进行验证,促进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理论的发展。

复杂适应系统可以看成是由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主体随着经验的积累,依靠不断变换其规则来适应。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他适应性主体组成,主体在适应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适应别的适应性主体。这个特征是复杂适应系统生成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可以用霍兰提出的4个特性(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和3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机制、积木)来描述[11]。①聚集用来描述大量相互连接的主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非常典型的层次结构,从而涌现出复杂的大尺度行为。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适应主体,并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结构的最底层是旅游企业员工、旅游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部门人员等,这些人员按照某种规则相互连接,形成介主体,即有明显边界的各类基本组织(如各类旅游企业、旅游团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等)。介主体按照相同的逻辑继续聚集,形成介介主体,如旅游协会等,这个过程可以继续向更高层次发展。②标识能够促进复杂适应系统主体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它允许主体在一些不易分辨的主体或目标中进行选择。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存在的各个适应主体可通过建立标识来增强自身被选择的几率和程度,如由地震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的权威性。③流描述的是复杂适应系统中网络的各个节点间某种资源的流动,复杂适应系统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而反映出变异适应性的模式。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各个适应主体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流动,这些资源包括:风险的相关信息、灾害预防反应恢复等的相关知识、备灾和恢复重建资金,旅游者的流动及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的分配等。通过资源的流动,产生循环和乘数效应,增强了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的适应能力。④非线性是复杂适应系统遵循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得系统的聚集行为比人们用求和或求平均方法预期的要复杂得多。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通过引入更多的不同类型的适应主体,将更多的资源流注入适应系统,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适应能力将呈现非线性增长。⑤多样性是复杂系统不断适应的结果,每一次新的适应都为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开辟了可能性。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能够开发利用这些可能性的部分,特别是能进一步增强再循环的部分将会繁荣,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将会渐渐丧失它们的资源。如果再考虑到非线性影响,由形形色色的主体聚集行为所引发的资源再循环比适应系统中个体行为的总和要多得多,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呈现出多样性特性。⑥内部模型代表适应系统中的主体实现预知的机制。内部的主体必须在其所收到的大量涌入的输入中挑出或挑选模式,然后将这种模式转化成内部结构的变化,最终结构的变化及模型必须使主体能够预知和认识到当该模式再次遇到的时候随之发生的后果是什么。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的适应主体也可以通过学习、经验积累等方式逐步了解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过程和规律、不同适应行为的后果。⑦使用积木生成内部模型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普遍特征。当遇到一种新情况时,复杂适应系统主体会采取适当的行动将相关的和经过检验的积木组合起来应付新的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取得满意结果。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的适应能力与搭建积木的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将其他地区和本区域被理论和实践证实的最基本的、有效的灾害减少的关键要素视为积木,重新组合,可开发出多种新的适应策迷。

2.3 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模型

在对旅游业灾害复杂适应系统分霄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的基本战略、基础策略和创新策略。其中,基本战略指明了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中最重要、最根本,且保持相对长期稳定的部分;基础策略是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多种适应行为的前提,是其他策略的基础;创新策略是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局部的优化。

适应的基本战略——连接。在全球范围内,当前灾害风险的管理已经从反应式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向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式进行转变,这种方式追求一种前馈的降低灾害风险的方法,且最小化灾害风险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灾害风险减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新的范式,这其中不但强调了政府机构的重要角色,而且明确地认识到了社会公众和其他机构在灾害风险减少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多元主体的行动不再被认为是灾害管理当中的非正式部分,而成为灾害风险管理网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旅游业灾害风险的相关研究也揭示了多主体相互作用对灾害风险减少的重要作用。Bhati、Upadhayaya、Sharma为旅游业灾害管理建立了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揭示了影响旅游业减少灾害风险及应急准备的各项要素之间的内在交互作用[12];Orchiston、Higham以新西兰Christchurch地震后旅游业恢复为例,研究发现地震后的知识管理、机构间的有效合作和沟通对于旅游目的地震后的恢复重建至关重要[13];Mair、Ritchie、Walters通过对2000—2012年旅游目的地灾害恢复文献的回顾,发现已有的研究揭示出旅游业缺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有效的灾害信息沟通和灾害管理计划,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迫切需要旅游经营者们积极主动地涉入旅游危机的预防和灾害管理战略中去[14]。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要产生有效的适应行为,首先要实现系统中适应主体的有效聚集。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作为一类人工系统,可以通过人为的设计增加不同主体的聚集。因此,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的基本战略可以抽象描述为“连接”,即构建利益相关方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网络。

构建利益相关方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网络需要关注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识别利益相关方加入适应网络的驱动因素。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适应主体的有效聚集受自身的价值主张和关键资源两个因素的驱动。其中,自身价值主张描述是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的适应主体,通过加入灾害风险适应网络,能够为自己带来的核心利益,可激发利益相关方加入网络,并积极地与其他主体互动;关键资源是指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适应主体所拥有或可以使用的资金、信息、人员、技术、产品、服务、设施等各类关键资源,通过这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适应主体能够满足利益相关方价值主张。其次,构建有形网络。由当地政府组织搭建区域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网络平台,将防灾减灾管理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类旅游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旅游社区等旅游业灾害风险相关方纳入其中,可采用在线平台的形式,也可采用定期各方代表会议、培训活动的形式。最后,制定网络运行的制度。制定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网络的运行制度:组织制度,明确适应系统中成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确定成员之间正式的联系方式;信息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发布、共享、保密等规定;成员激励制度,明确系统中成员的奖励和惩罚。

适应的基础策略——协调。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的基础策略核心是“协调”,旅游部门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积极地融入到区域灾害风险减少的行动框架当中去,并协调一致。首先,旅游业涉及到的旅游需求端——旅游者具有巨大的脆弱性。当面对灾害的时候,因为游客的流动性很强,不容易获得相关的灾害信息,大多数情况下,游客在一个并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旅行,他们与当地社区的关联非常小,可能会面对语言沟通的障碍,不熟悉交通规则。且游客倾向于获得一个正面的旅游体验,有可能会阻碍他们吸收与灾害相关的信息。其次,从旅游业涉及到的旅游供给端考虑,旅游业是一个依托于当地基础设施的主要产业,如机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系统,这些服务设施的破坏或者中断,无论是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来看,对旅游业都有负面的影响。

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行动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旅游目的地在未来多长时间里面有可能发现何种灾害事件?在灾害事件发生的时候,哪些旅游目的地及其中的旅游产业所处的危险性最高,可能遭受的破坏程度最严重?这是进行旅游业灾害风险减少的基础工作。旅游部门通过与当地灾害管理部门的合作,可以提高防灾减灾投入的有效性。如,旅游部门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地震重点的防范区,对基础设施、景区建筑、饭店、酒店等接待设施进行加固。当地震灾害来临时,迅速获得预警信息,并传递给旅游者,然后按照之前与灾害管理部门确定和演习的救援行动计划开展游客、员工的疏散和救援活动。在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将旅游业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纳入到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之中,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有效地推进旅游市场恢复,并带动灾区恢复重建。

适应的创新策略——重组。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创新策略的核心是“重组”,将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适应主体本身或者适应主体的关键资源视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积木”,选择不同的“积木”进行重新组合,将会产生多样性的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策略。结合旅游业灾害风险时间演化过程,针对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期间、灾害发生后3个阶段,选择不同的要素积木,设计灾害各阶段风险适应策略,为政策制定者、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者提供思路上的借鉴。本文列举了3种旅游业风险灾害适应策略:一是灾害发生前,提出实施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灾害风险减少的支持计划;二是在灾害发生期间,建立基于位置服务的旅游业灾害风险管理系统;三是在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设计实施旅游业灾害期权债券。

首先,灾害发生前实施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灾害风险减少的支持计划。旅游产业中存在大量的中小型旅游企业,由于它们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灾害发生对其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企业的设施设备损毁、游客流失、经营中断甚至破产。当地的金融机构在自身面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同时,还存在由于旅游企业客户损失而面临的衍生灾害损失。在旅游业发达且灾害多发区域内,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和提供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旅游中小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这为两类机构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减少灾害风险提供了可能。

将金融机构纳入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当中,通过发挥金融机构在系统中新的作用,重新组合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灾害风险减少支持计划阐述了双方关于灾害风险预防和恢复的方法与行动,使本区域在遭受突发的灾害时,当地旅游企业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直接的经济损失,并加快旅游业恢复重建的过程。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灾害风险减少的支持计划包括5个环节:提供灾害风险咨询、制定灾害风险减少计划、执行灾害风险减少计划、评价灾害风险减少计划的效果、制定改进计划。通过这种方式,金融机构促使当地的旅游企业去考虑可能面对的灾害风险及需要采取的风险减少对策,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灾害风险意识,提高了当地灾害风险适应能力。

其次,在灾害发生期间建立基于LBS的旅游业灾害风险管理系统。随着旅游接待量的提高,游客大量涌入,游客的地震灾害暴露程度提高,伤亡风险很大。游客的伤亡不仅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伤亡事件本身还会对我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造成巨大的破坏。缺乏早期的灾害预警信息,被认为是游客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游客的防灾减灾能力,是当前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定位技术的提高,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在旅游者旅行过程当中被广泛使用,如基于地理位置的交通查询、酒店查询、餐饮美食推荐等服务,这些服务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旅行效率,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旅游灾害风险的管控当中,首先对游客地理位置进行定位,然后生成游客地理位置附近的相关旅游灾害风险信息,最后将相关信息,如附近的避难所、医院位置、交通、特定情境中应采取的行动等信息发送到游客的手机上,帮助游客采取有效的灾害风险应对措施,减少游客灾害风险。基于位置服务的灾害旅游风险管理系统本身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涉及到大量资金的投入、多种技术的使用和多个主体的参与,其总体架构包括组织架构、资金的来源、开发方式和推广应用。

最后,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设计旅游业灾害期权债券。各地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经常会在特定时间发放旅游消费券,此时的灾害期权债券主要针对巨灾发生后旅游业的恢复重建而设计。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灾后旅游业恢复的成功范例成为全球旅游业的范本。事实上,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快速恢复的成绩是我国灾害管理“举国体制”优势的体现。无论是灾后旅游基础设施的恢复,还是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灾后旅游市场的营销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应考虑设计符合我国实际的旅游灾害融资工具,拓展灾后旅游业的应急管理和恢复重建的资金渠道。

为了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事件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设计旅游灾害管理工具——旅游灾害期权债券(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由相关机构设计、发行和承销,由潜在旅游者购买的一种有价凭证)。在规定的未来一定时间期限内,游客持债券凭证赴指定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游览活动,可以享受一定的价格折扣,并可用此债券凭证内的剩余金额支付相关旅游费用,超过规定期限后,此债券凭证失效。旅游灾害期权债券兼有灾害融资和旅游市场恢复双重功能,假设两种极端的情景:①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所有持有旅游灾害期权债券的潜在旅游者都未实际赴指定旅游目的地旅游,那么债券票面总金额实质上转换为一种无偿赠予的资金,开拓了灾害融资的渠道;②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所有持有旅游灾害期权债券的潜在旅游者都实际赴指定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客观上就降低了灾害事件对旅游市场的间接影响,体现出其加速旅游市场恢复的功能。

旅游灾害期权债券的整个运作过程分为3个阶段:旅游灾害期权债券发行、旅游灾害期权债券使用和旅游灾害期权债券到期废止。在旅游灾害期权债券的运作过程中主要涉及4个参与者:受灾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旅游企业、发起人、销售商和潜在旅游者。相关旅游企业参与当地旅游灾害期权债券计划,从发起人处获得部分灾后救助资金,并为持有旅游灾害期权债券的旅游者提供优惠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发起人由受灾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与当地旅游行业协会组成,依据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对旅游业恢复周期的判断,设计具体的旅游灾害期权债券的内容,设置旅游灾害期权债券基金,委托销售商在市场上销售旅游灾害期权债券;销售商接受发起人的委托,承担债券的真实销售工作;潜在旅游者是旅游灾害期权债券的实际购买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

3 结论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高风险时代,各类灾害事件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既有现实影响,也有潜在影响;既有直接损失,也有间接损失。不同尺度上的旅游业如何更好地适应灾害风险,开发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对策,对于旅游业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本文在对现有旅游业灾害风险相关模型评述基础上,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旨在构建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模型,为系统思考旅游业灾害适应问题提供了研究框架。主要结论如下:①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是典型的人工复杂适应系统,研究复杂适应系统的4个特性(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和3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机制、积木)是区域旅游业开发有效灾害适应对策的前提。②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系统由灾害风险系统和灾害适应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灾害风险系统的核心是基于致灾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度基础上的旅游业灾害风险评价;灾害适应系统的核心是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的灾害适应对策的开发。③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对策有不同的层次,包括旅游业灾害风险适应的基本战略——连接、基础策略——协调、创新策略——重组。

猜你喜欢
旅游业灾害主体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