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急救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9-25 01:39
医药前沿 2021年24期
关键词:抢救室缝隙急诊科

杨 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急诊科 广东 广州 511447)

由于交通车辆流量增大、工程项目增多、安全生产意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创伤患者日益增多,创伤不仅导致机体出现强烈疼痛,还影响患者体循环,内环境紊乱以及大出血等症状,患者的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机体受到创伤后1 h内为最佳抢救时间,可提升预后效果,减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急救科针对急诊创伤患者,多安排抢救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从而达到理想的抢救效果,规避相关风险因素,快速稳控病情,这对医护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较高。无缝隙急救护理具有持续性、全面性以及科学性等特征,突出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观念,确保患者生理与心理舒适性,减低相关不良反应出现,深获患者与临床医师认可[1]。因此,本文就针对急诊创伤患者开展不同急救护理措施,观察无缝隙急救护理价值与优势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2021年2月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96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各48例。常规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52±2.33)岁;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6.55±2.3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①均为急诊创伤患者;②患者本人或者家属自愿签订此次研究同意书;③患者出现昏迷、出血、生命指标紊乱等症状;(2)排除标准:①血液传染性疾病;②中途退出者或不接受护理方案者;③精神障碍者;④并发其他恶性肿瘤疾病。

1.2 方法

试验组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1)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挑选急救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为组员,护士长为组长,并对其统一开展培训,让其对无缝隙急救护理要点、急诊科常见疾病与相关注意事宜等内容有更全面认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其个人能力,根据急诊科护理相关制度进行操作,面对紧急情况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与处理。同时,定期对无缝隙护理小组组员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对于成绩不理想者暂停工作,直至考核结果合格再参与急诊护理工作。护士长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岗位与时间,采用弹性上班制度,在特殊节日或急诊科人数较多的情况,可适当延长护理人员工作时间,若有必要可开展连班制,新老护理人员搭配工作,进而提升新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与质量。(2)无缝隙护理对策:急诊接到求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患者的地址、电话与发病因素等基本信息,安排急诊护理人员与医师尽快到达现场,并在途中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再次详细询问患者疾病状况,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救治。到达现场后,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指标进行检测,快速对创伤部位进行清洁、止血等操作,并安抚患者,让其不必过于焦虑与烦躁,当病情处于稳定状况后,转运回院内。同时,护理人员与院内急诊科人员电话联系,告知其患者疾病状况,提前准备好相关急救物品与抢救室等。到达医院后,通过多功能转运床将患者转运到抢救室,急救车护理人员与抢救室医护人员做好对接工作,并陪同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再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实施针对性抢救。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将患者情况及时告知病房工作人员,提前为患者安排干净、整洁的病房,并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告知家属,让其放松,安排家属办理入院手续等,回到病房后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慰。常规组开展常规急诊护理干预;接到急救电话后,将患者的联系方式、住址、疾病状况以及发病原因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从而安排经验丰富的急诊医师与护理人员,告知驾驶员2~3 min后出急救车,到达现场后,护理人员配合医师进行相关护理操作。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急诊抢救、检查、急诊到抢救室及抢救时间。比较开展不同护理服务的抢救成功率,并在出院前,予以患者与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让其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90~100分为满意,65~89分为中立,低于64分为不满意。应用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态进行观察,每1项评分均为100分,所得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急救信息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急诊抢救、检查、急诊到抢救室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急救信息比较(±s, min)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急救信息比较(±s, min)

小组 例数 急诊抢救时间 检查时间 急诊到抢救室时间 抢救时间试验组48 18.73±2.60 9.76±0.96 6.00±0.55 41.25±4.85常规组48 28.52±3.11 15.12±1.22 11.50±0.95 54.55±5.62 t 16.732 23.921 34.713 12.41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7.92%)与护理满意度(95.83%)均高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85.42%)与护理满意度(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小组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试验组 48 16.11±1.75 16.12±1.76常规组 48 26.52±2.54 26.55±2.55 t 23.832 23.322 P 0.000 0.000

3.讨论

由于工业与农业持续性发展以及交通车辆的增多,从而导致创伤患者逐渐增多,创伤属于临床急危重症,是急诊科常见病,病情发展迅速,机体易出现应激反应,如不尽早干预,可诱发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一定威胁。临床中,对于创伤患者多选择手术干预,从而快速改善患者机体不适,提高预后。若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其护理干预,可进一步规避相关风险因素,达到辅助治疗目的。

无缝隙急救护理是急诊科应用率较高的护理模式,可达到持续性、衔接性以及可行性等优势,护理效果确切[2]。为进一步确保无缝隙急救护理效果,先成立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并对其进行培训,这对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服务态度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减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还可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弹性安排护理人员工作时间与岗位,可减低其工作负荷量,利于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若有必要可开通绿色通道,尽快予以患者抢救,从而抑制病情恶化,减低疾病病死率。同时,在急救阶段,予以患者与家属心理护理干预,适当进行鼓励与安慰,从而减低患者应激反应出现,安抚家属情绪,进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无缝隙急救护理突出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理念,以改善病情,促康复为目标,予以患者持续性护理服务,可减低护理差错的出现,进一步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3]。有研究者也认为:予以急诊创伤患者开展无缝隙急救护理服务,可保证急救安全性与有效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价值高[4-5]。

本文结果显示: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在急诊抢救、检查、急诊到抢救室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常规急救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抢救成功率(97.92%)与护理满意度(95.83%)均高于常规急救护理抢救成功率(85.42%)与护理满意度(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急救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肯定无缝隙急救护理价值,显著提升急救护理效果,保证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无缝隙急救护理效果确切,针对急诊创伤患者开展可缩短检查、抢救时间等,保证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内心负性情绪,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抢救室缝隙急诊科
这样运动直接进了抢救室,还要切肠子,必须警惕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雨的缝隙
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
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