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松 梁桦
摘要: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实践调查法对贵州省校园足球实践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贵州省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政策法规的实践性引领缺失、普及层面体教融合滞缓、竞技人才培养输送链狭窄、校园足球赛事体教融合体系缺位、优质资源共享效益低、体教融合监管体系短缺等问题。同时,为有效推进贵州省校园足球快速发展并突破发展中的瓶颈,提出聚焦实践性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加大普及层面体教融合力度、拓宽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优化赛事体教融合与监管体系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竞技后备人才;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2020年4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1],我国体教融合正向深度融合飞跃。回顾系列历史会议,教育部长陈宝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等在校园足球的相关会议上和活动中多次提到学校体育发展要走体教融合的道路,以校园足球为开端和口子。同时,为加快构建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新体系,国家足协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于2018年5月联合出台了《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政策清单》的通知[2]。从相关领导的发言、教育部门出台的文件以及系列新闻报道、网页新闻和公众号推文中可知,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体教融合是我国当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一步。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根源、实践现状及困境进行研究,并针对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发展路径提出有效对策与建议。
1 体教融合根源及历史抉择
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可知,体教融合经历了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到最后的深化体教融合三个时期。2020年正是由体教融合向深化体教融合飞跃的阶段,由此可知体教融合是对体教结合更完善、更深层次的补充,那么体教结合理念又来自哪里[3]?从时间和历史发展维度来看,美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的产物全国高校运动联盟(NCAA)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传统,并且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
我国体教结合实践最早表现为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随后逐渐向中学、小学、幼儿阶段全身心教育发展,体教结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5年原国家教委、体委领导于山东召开的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为解决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国家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呈现逐渐萎缩以及职业运动员退役后谋生出路狭窄等一系列问题,体委领导认为体育与教育部门应该联合起来,体教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也就应运而生[4]。后来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员动员工作通知》,而当时“清华模式”培养出来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冠军胡凯荣案例肯定了体教结合模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路线。
2 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实践现状及困境
就贵州省内来看,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实践已经搭建起了大、中、小全省以及区域一体化的竞赛体系,具体体现为地方政策引领凸显、师资队伍逐渐优化、竞技后备人才输送链一体化、参赛成绩显著[5]。但从沿海城市发达地区的视角来看,政策法规的实践落地与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如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及《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政策清单》等全国性政策文件在发达地区已经落实到了地方,而贵州省只在省市州落实,县级镇以下的地方并没有很好地发展和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方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高校优秀人才服务地方;二是从校园足球专业角度来看,地方没有专业的教练和专业的裁判,没有形成足球氛围,更没有设立相关组织;三是缺乏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条例与目标任务。
2.1 赛事壁垒融合体系缺位
校园足球文化活动、足球特色课程、校园足球赛事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但在校园足球普及层面,体教融合滞缓或者融合力度小,远不能支撑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全面普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意识薄弱,校园文化建设是活跃校园足球氛围、培养学生足球兴趣、激发学生足球求知欲等的重要推手。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体教融合共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已形成常态且成效甚显,而贵州省体育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校园足球文化活动的次数屈指可数,或者说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尚未建立长效的良性融合发展机制。二是足球特色课程普及面窄。为有效推动全省校园足球的普及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贵州省在2019年举办“贵州省第一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小学)足球教学现场展示”的基础上,将于2021年9月在遵义市举办“贵州省第二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足球教学现场展示”,特色课程普及面窄,不足以辐射全省中小学教学。
在大型赛事活动举办上,“教”和“体”两大系统没有协作意识,仅在完成教育部、体育局等文件任务时临时凑在一起。比如在举办青少年足球赛事方面,体育系统办的比赛与教育系统办的比赛大多数是没有融合互通的,互不隶属、不交叉。教育系统常办的比赛是夏令营活动、四级联赛、三级联赛、区域选拔赛等;体育系统常办的比赛为青少年锦标赛、足协杯、省运会等。但其实参加两大系统所办比赛的基本上是同一拨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两边的选拔数据也互不开放、互不采纳,导致在普及与选拔赛事活动中青少年运动员鲜少参与,进而出现赛事壁垒问题。这必将成为阻挠体教融合的最大因素,会导致体教融合推進滞缓,有效性降低,进而严重阻碍校园足球的高质量发展[6]。
2.2 职能部门联动阻塞
据调查,贵州省因为在体教融合过程中没有完善的监管机构及监管体系,体教融合在实践中存在推进滞缓的问题。体教融合推进是全方位发展,贵州校园足球在5~6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接下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当前出现的各地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现象与两大系统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阻塞有着直接的关系,其结果直接导致体教融合的效果不佳、发展推进不深刻[7]。因此,若要使两大系统合力发展推进体教融合,让体教融合这一政策果实发挥出巨大功效,建立贵州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监管体系刻不容缓。
3 贵州省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思路
本文根据贵州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实践发展、贵州省足球领域专家、省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关领导对贵州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部署与展望,提出以下有效合理的优化路径对策,以期为贵州省校园足球在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理念。
3.1 聚焦实践性政策法规体系构建
多年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目标及利益的不同导致融合效果不明显,急需建立明确且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和指导体教融合发展。首先,贵州省两大系统应主动寻求协作融合的方式加快制定推进全省校园足球高质量与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为贵州省各地州市级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协作融合搭建平台、奠定基础,为全省各地州市校园足球“共生、共发展”提供实践性引导以及法规性保障。其次,贵州省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发展和激励政策,基于国家政策、地方行政特征助推体育与教育系统优质资源相互融合,坚持整合两系统相关部门在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原则下,制定符合贵州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发展的法规条例及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3.2 加大普及层面体教融合力度
校园足球赛事活动是校园足球普及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应建立长效的共商共享公办机制强化校园足球普及。体育系统可凭借优势委派足球明星、专家团队及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开展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并指导学生足球技能练习,以达到烘托校园足球氛围的效果;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可共同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节(如“颠球王”“最佳射手”等)以及大型赛事活动,选拔学生志愿者、球童,让学生感受专业足球赛事的良好氛围。在赛事活动方面,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应该积极转变思想,重视青少年校园足球普及性赛事活动,教育部门可下调赛事级别,如举办区域性、校际、班级间等普及性校园足球赛事活动,以及组织专业青训队与校队踢“友谊赛”进行互动、交流,展示专业的足球技能、战术等,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促进校园足球普及。
3.3 拓宽后备人才输送渠道
可融合体教两大系统资源,将大、中、小学校资源优势进行层层共享,建设横向与纵向的交叉融合模式。横向上,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可签署共培协议,如由体育系统提供专业资源、技术、职业人才、行业服务资金与设施等,学校教育系统提供自身的教育资源、升学通道,实现人才资源、场地资源与师资教育资源共享等,以拓宽合作渠道及范围。纵向上,各学段学校要打通升学机制,以高校带动中小学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同时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各阶段也要有相应的升学保障,要定期举办升学技能测试及考试,确保足球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延续性,这也能解决职业运动员退役难安置的老大难问题。
3.4 优化体教融合赛事监管体系建设
为监管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青少年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实践方式及行为等,省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监管协调机构督查委员会。第一,监督机构的建立应由政府主导,前提是公开、公正选举。第二,明确监督考核的内容及标准,拟制监督考核指标体系,以确保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避免关起门来的人情考核和灰白地带的模糊考核。第三,建立反馈机制,为政府宏观管控与评估体教融合提供依据,帮助相关部门发现体育与教育系统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4 结语
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引领下,贵州省校园足球取得了显著成绩,省级校园足球示范县区与特色学校逐渐兴起,参加全省足球竞赛活动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也存在诸多阻挠推进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问题,既有人为的也有非人为的。本文仅对贵州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实践现状进行研究,介于眼界与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尚存在不足之处,以后笔者会继续跟进对贵州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EB/OL].新华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202004/t20200428_447382.html,2020-04-27.
[2] 奋战2020确保“收官之年”圆满收官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1/t20200111_415187.
html,2020-01-11.
[3] 刘桦楠,季浏.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培养体系的集聚、辐射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07):84-90.
[4] 刘兵.论教练员科学发展观[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3):3-5.
[5] 王海,严卫,梁桦.团结奋进 拼搏创新 苦干实干 后发赶超——贵州省校园足球发展五年回顾与展望[J].校园足球,2020(05):70-74.
[6] 青少处.省体育局青少处赴遵义市南白中学调研高中学校体育业训工作[EB/OL].贵州省体育局,http://tyj.guizhou.
gov.cn/gzty/qsnty/qsxw/202005/t20200507_60360078.html,2017-09-18.
[7] 貴州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调研工作组.贵州省青少处赴遵义、毕节、威宁、六盘水等地调研青少年体育工作[EB/OL].贵州省体育局,http://tyj.guizhou.gov.cn/gzty/qsnty/qsxw/
202005/t20200507_60360093.html,2016-03-08.
作者简介:龙小松(1994—),男,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梁桦(1967—),男,重庆合川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