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苏州园林更是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是将分散的园林细部串联、呼应与互动,是应运而生的、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分析其令人惊叹的造园四技“抑”“借”“漏”“框”和意蕴丰富的造园特点,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广袤无垠的自然原貌,传达主人的精神图景与审美情趣,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境与价值内涵,也为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设计手法;苏州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3
1 基本情况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江南文化赋予其婉转清丽的文化气质,天然淡雅的素丽之美。“抑”
“借”“漏”“框”[1]等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巧妙地将一些独立的元素如建筑、山石、理水、花木等串联起来,使拓扑精妙的空间结构与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合呼应,在一花一木中展现师法自然的空间关系和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展现了目标一致、意境丰富的整体之美,以达成使观者感到“天地自然与我”[2]合一的效果。从动静、虚实、曲直与文化意蕴等多方面构建丰富的层理空间,赋予人归属感与视觉趣味性,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空灵诗境,展现前人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淡泊与本真;咫尺木林间蕴含着厚重深刻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中得以升华,最终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
2 苏州园林设计的造景手法类别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其造景手法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研究价值[3]。苏州园林设计的造景手法主要分为障景、借景、漏景和框景。
2.1 障景
障景又称抑景,采用实障与虚障划分、隔离园景[4],抑制游客视线,实现空间转换,增强景物的感染力。实障隔断山石障、土丘障等,虚障隔断脉运,虽断,但有潜气内转,气韵绵延流动,如花木障、绿篱障等。障景是一个过渡与一种引领,通过先藏后漏、欲扬先抑,以障丑显园美,以断求活,达到北宋欧阳修词作《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5]的美学效果。位于苏州园林拙政园西南角的小沧浪采用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黄石假山作为入口障景分隔远香堂,形成相互渗透而又独立的庭院;园东南隅的枇杷园和海棠春坞分别取自园内遍植的枇杷和海棠,实障云墙隔断前者,虚障花墙使后者既隔又透、似断非断[6]。
2.2 借景
《园治》有言:“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分为邻借和远借等。邻借,即借用邻近之景;远借,即借用距离较远的景物。借他景进行园林景观要素组合,组织空间序列,收无限于有限之中,达到强化景深的艺术效果。留园中冠云楼(见图1)远借虎丘塔,舒啸亭远借天平与灵岩胜境[6]。拙政园中沧浪亭(见图2)外水内借,借静水迎沧浪,使沧浪亭与静水遥相呼应,形成“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的迷人风貌,长廊院壁的漏窗连接园内外的风景,布局借用一部分外景,通过复廊组织沧浪和与静水之间的空间层次,连接墙外之水与墙内之山[7]。
2.3 漏景
漏在于通,通透而活络,起泄景、引景之能[8]。漏景(见图3、图4)即透过花窗、枝干等摄取湖光山色,犹如雾里看花,若实若虚,若隐若现,“妙在含糊”,富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含蓄美。植物的鲜亮与灵动弥补建筑的呆板与笨重,增添勃勃生气。高低交错,旷奥融合,形成虚幻景深[9]。漏景是将无限的景与境融于有限的范围之中,使山石流水、亭台楼榭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空间联系中,时时有景,处处得景,突破空间地域的束缚,蕴含了更多超脱于实景之外的精神抚触和文化印记。漏景使得花窗等不再是孤立、无语的园林元素。除过渡空间之外,花窗、墙面与漏景形成有机整体,“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角角虚临中,保持园林的视觉完整性,将视觉空间效果由内及外,满园春色皆可通游。
2.4 框景
利用构筑物或者植物有选择性地框嵌一隅之景,以墙为纸,以景为绘,平淡间合成飘逸空灵的山水画。门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中不可取代的元素之一。框如容器,云烟林竹、奇卉异草、往来游者,一切皆可收于框中,融合成一幅崭新的画卷。镂空的门在形式上就具有隐性的美。“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之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10],广袤无垠的世界就蕴含在这一枝枯木、一拳顽石之中,向外延展“象外之象”,淋漓尽致地展现空白美的美学精髓。苏州园林的洞门在外形上颇有特点,如沧浪亭宝瓶形洞门、葫芦形洞门等。芹芦小院院墙三面门洞,两面可用,一面门洞赏景观物,但无法进入。花木的鲜绿,墙体的洁白,两种颜色于虚处映衬交融,如清风拂面,朗润明泽,在光与影中获得更强的视觉刺激与色彩体验[11]。
3 苏州园林设计的造景手法特征
苏州园林通过运用“抑”“借”“漏”“框”等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将园林空间的结构元素融于一体,悄无声息地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曲为美、以景言志、以小见大、护妙丛生的艺术特征。由有限推及无限[12],江河的浩瀚与山川的逶迤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13]。
3.1 动静结合
水动则园动。水作为拙政园的核心载体和重要纽带,其纵横交错,与水面上的亭台桥廊等建筑相互呼應,水光淼淼,在一片静景之中寻得长桥卧波,宛若蛟龙的动态之感。苏州拙政园中的松风阁通过听觉来传达自然的魅力[14]。世间万物皆有灵,“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鸟鸣声,“水何澹澹”的江海涛浪之声,“剑起星奔万里诛”的狂风骤雨之声,声景[15]活泼而富有韵致,乃通幽中的热烈,在静态之中创造一个笙鼓齐作的世界。此外,游人观景亦分动静两种,长廊、桥梁、路径等精妙连接相对独立的静观赏点,如远香堂、倚玉轩等[16],使景观得以拉伸,大大增强园林景致的纵深感,构成动态与静态相交的观景方式,形成和谐完整的景观体系,生动体现园林的内在景观价值。动静赏景模式结合得越频繁,景观层次就越多样,富有流动感和飘逸感。
3.2 虚实相生
虚从实出,实自虚来,一实一虚,虚实相生,至虚之处亦有至实之感。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与问梅阁遥相呼应[17],凭栏登高,林逋笔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妙美景跃入眼帘。月色之中,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斜于清浅的水面,一泓碧水,错落枝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在一虚一实中,为观赏者留下渊深而丰富的遐想,展现了建造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令人回味无穷。拙政园中的沧浪池边杨柳依依[18],亭阁廊桥漫衍缥缈,倒映池中的云林孤峰空茫迷远。“缥缈营丘水墨仙,浮云出没有无间”,景物俨然天然的幕帘,给人一种“隔水看花,隔帘看月”的美感。景皆实,意皆虚,实景虚意,精澄悠然[19]。
3.3 以曲为美
钱梅熹《履园丛话》:“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致。”曲胜过直。人们通过迂回曲径等精妙的空间形态以达婉曲,重新呈现自然之貌,增添丰富的空间层次,无形中形成层叠交错的形态对比,旧空间层层消逝,新空间叠叠铺展,赋予游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体验,获得花木亏避、旷奥交替的空间感官效果[20]。苏州园林的路径在曲折中串联贯通,首尾相环。正所谓“因景设路,因路得景”,要素与引导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路径的变化曲折往往使游园体验趣味丛生、回味无穷。从留园园门进入后,视觉停滞于一幽深的曲廊小院。直抵枝木交柯一处,体验范围略为扩大。远处的山石花木、亭榭楼台在漏窗的间隙间影影绰绰。复行数十步,来到锁绿轩林丛山池处,格外开阔明亮,从视线到心理皆豁然开朗[21]。“假山王国”狮子林雄浑起伏,布满奇峰怪石,忽而相向而上,忽而背道而下,移步易景,峰回路转,回味无穷。江南古典园林的水景通常采用以曲铺方、似方若曲的理水方法,在略显呆板的方形中滋生出曲意之趣[22]。
3.4 以景言志,以小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一景一物犹如缩影,投射出深刻的人文底蕴与文化内涵,隐喻着主人的精神图景和审美意境。苏州园林面积有限,想要囊括天地,需将园中之貌赋予植物要素。四时之景,皆有不同[23]。植物色泽相近,熨帖而平和,差异显著则热闹而鲜活。除此以外,植物的配置选择更是展现了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和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24]。拙政园中听雨轩内荷花涟涟(见图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婉转清丽,淡然高雅,映衬了主人坚持操守、绝不同奸人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倚玉轩、湘筠坞中的竹林“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居必有竹”[25]展现主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遁世脱俗”的精神境界。通过一花一木描绘出一幅幅个人精神图景,表达超脱于世俗的人生追求,心无涯则境无垠,意境之韵园中横生。拙政园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取名“拙政”[26]。沧浪亭以沧浪为意,融沧浪之意于园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观风貌,据屈原之典,追求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的人生态度。沧浪,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蕴含着“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深刻人生哲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园林主人在山水之间纵情遣怀,“安于冲旷,不与众驱”,终可“笑闵万古”[27],使拙政园水木清华、闻名天下。
3.5 护妙丛生
山之妙在拥楼,楼之妙在纳山[28]。映成气求,此“护妙”之所以得名也,乾隆如是说。护妙即为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产生映衬之美的共生双方,它们不可孤立分隔,而是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系统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园林造景设计将自然之景与人文底蕴通过迥异的手法进行巧妙融合,山石花木与亭台楼阁交织相衬,梅竹菊兰等文化元素点缀组接,操守品质与审美层次无声融于一花一木,处处相异却又和谐共生,容纳须弥,焕发出和谐统一的整体之风。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共、相辅相成也展现了“天人合一”[29]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限的个体与生命不息的宇宙紧密结合,富有独特的精神魅力。
4 结语
一卷代山,一勺带水,能否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垠的自然原貌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对设计者的核心考验。在微缩景观中,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运用,结合审美理论与美学思想,使天地自然与我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以达山嵌水的最佳成景态势传达古人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假山水之貌,得生命真趣,抒人生共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人文精神价值融入设计理念,促进自然的回归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增添人们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刘明珠,祝遵凌,孔德金.枯山水在南京牛首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58-59.
[2] 黄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9(04):54-55.
[3] 何融,祝遵凌.浅析生产性景观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3):69-70.
[4] 李金颐,王小柠,祝遵凌.从止园看常州园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大众文艺,2019(23):265-266.
[5] 井洁,汪凡琦,祝遵崚.城市街道柔性空間景观提升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6):50-51.
[6] 陈晨,祝遵凌.青铜文化在城市雕塑景观中应用研究——以安徽铜陵城市雕塑景观为例[J].设计,2019,32(15):152-154.
[7] 圣倩倩,高顺,顾舒文,等. 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部林业科学,2021,50(3):171-176.
[8] 圣倩倩,戴安琪,宋敏,等. NO2胁迫下两种鹅耳枥的光合生理特性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2):10-16.
[9] 圣倩倩,何文研,刘宇阳,等.植物生理信息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6):8-15.
[10] 圣倩倩,徐晶圆,宋敏,等. NO2胁迫下38种园林植物的形态伤害指数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0,40(12):151-158.
[11] 圣倩倩.风景园林植物学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20,33(23):15-16.
[12] 圣倩倩.“园林植物应用”课程“五位一体”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1,39(1):62-64.
[13] 张慧会,曾莹,圣倩倩,等.不同三角梅品种苞片色素成分分析[J/OL].分子植物育种,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10518.1739.022.html,2021-08-23.
[14] 徐晶園,圣倩倩,王伟希,等.南京典型城市道路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关系[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10607.1659.003.html,2021-08-23.
[15] 陈晨,祝遵凌.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3):91-92,95.
[16] 张丹,圣倩倩.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泰州梅园为例[J].设计,2018(22):96-97.
[17] 圣倩倩,祝遵凌.南京市7种适生彩叶植物抗NO2能力研究及其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38(8):81-88,
[18] 祝孔熙,圣倩倩.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在室内外生长节律的对比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37(05):69-72.
[19] 汪凡琦,井洁,祝遵凌.隐藏式储蓄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3):26-27.
[20] 刘聪,祝遵崚,马朋.古典园林的空间思维意识——大观园景象构成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8-79.
[21] 李丰旭,祝遵凌,苏燕萍.多龄互动——基于亲子乐园的游憩空间设计[J].大众文艺,2019(14):81-82.
[22] 王奕,祝遵凌,朱仙美.地域振兴:从浦口火车站到筑波科学城[J].艺海,2020(4):156-157.
[23] 钟巧红,祝遵崚.南京瞻园植物配置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6-77.
[24] 丁聪,唐睿,祝遵凌.地域文化特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长江路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5):92-93.
[25] 李丰旭,祝遵凌.纪念性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93-94.
[26] 刘映遥,祝遵崚.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色彩个性化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60-61
[27] 史欣冉,祝遵凌.南北山水画地域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54-55.
[28] 李丰旭,祝遵凌.社会学视角下的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22-23.
[29] 李丰旭,祝遵崚.“嬗变”——古典园林意境影响下现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66-67,70.
作者简介:梁唐乐然(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园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