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喜
一
写作,对于疾病在身的我来说,是现在唯一的生活出路。但在当下无比狭窄又无比激烈的文学环境下,靠写作生活,又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情。
几年前,我曾在一首诗里写下这样一句:一个人的老,是一瞬间的事情。这句诗,不是写别人,是写自己的。人一辈子漫长得像一场梦,大多时候,时间仿佛总是停滞的,但有一些年景,一些变故,让生命产生了加速度感。这种感觉,这几年里让我的行色更加急迫。
2017年过完新年,我到了贵州一家旅游企业做宣传文案,到2020年新年结束,时间整整横跨三年。原计划一直做下去,至少做到孩子大学毕业,因为身体原因,已不大可能做别的,虽然一篇又一篇业务文字让我日益枯槁。2020年正月初六,接到公司通知:初八全体员工到岗上班,过了一天,又接到通知:因为新冠疫情原因,开工延后。我在手机上写了一篇景区新年新计划的软文,包括产品的升级丰富,服务的拓展改革,准备发在企业公号上,给市场新态,给客户信心。这三年里,我主要的工作是运作企业公众号,它是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当下无数服务企业的重要服务模式。
这一延,延到了3月底,没有等到开工通知,等来了一纸尘肺病的诊断。那篇新年新景的软文,就永远沉寂在了手机文档里。贵州的工作生活因此画上句号,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感谢企业,感谢这三年漫长又短暂的时光,它是我真正写作的开场。
在异乡孤独的晨昏,在生活转动的一个又一个间隙,我常常回望那些或平淡或惊心动魄的过去,回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风雨、朋友与亲人。那些烟云般的往事,那些烟云里升腾跌宕的人影,在我醒来与睡去的光影里交织、缠绕,无论我怎样努力去忘却,它们都已深深镶嵌于我生命当中。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该用笔去记录下他们和它们。
这三年,我一边完成各种工作任务,一边写作,总共写下了一百余篇散文,它们面目各异,短短长长,有一万余字的,有一两千字的,一些发表在各类文学期刊上,一些发表在网络平台,而一些永远沉寂在手机文档里。因为非虚构作品的一些影响力,被澎湃新闻“镜相”非虚构栏目签约,也从此更专注于非虚构这一文体。
虽然2015年做了颈椎手术,恢复得还不错,但颈椎失去了生理应有的曲度,久坐就会疼痛。我的写作主要在床上完成,抱着平板电脑,靠在床头,一行行敲击。文字将我带入了遥远的时间与空间,把我带入那些消失但无处不在的人事当中。黔北的冬天异常寒冷潮湿,常常一月不见太阳,我就开着电热毯读和写,工作三年,我前后换过三个电热毯。
2020年刚过完年,我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咳嗽,一天比一天严重。当时村里封了路,卡点上日夜有专人把守,村里小诊所药品都卖断货了,消炎类的药品按要求被封了柜。妻子上山挖了许多草药煎水喝,没有一点儿效果。2013年和2016年我有过两场类似的咳嗽,前者在矿山,后者在北京,在九死一生时自愈了。但这一次,没有幸运降临。
二
2020年3月23日,这是一个此生再不想提及的日子,这一天,丹凤县中医院一张CT影像胶片,宣告了我无数梦想的破灭——尘肺病,它意味着我再也无力从事与体力有关的劳动,就在年前,我还与在塔吉克斯坦苦盏州从事爆破的工友联系,计划再操旧业,搏一把人生。现在,我把护照压在了抽屉最下层的格子里,也许,这一生,可能再也用不到它了。
在县城60平方米的搬迁房里,我一个人静静坐了一个下午,此时,妻子和孩子都在乡下老家。我没有把消息告诉母子二人,我知道,告訴他们也没有用,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活种种,他们茫然无知,像不谙世事的孩子,从某种层面上说,这也是他们不幸中的幸运。两小时后,我把消息告诉了《我的诗篇》的导演秦晓宇,没有什么目的,他是我认识6年的朋友。
时间对于一个沮丧的人是漫长的。
4月、5月、6月,什么也没做,尽管每天忙忙碌碌。2020年的整个夏天异常溽热,新冠疫情因为夏季的到来似乎消退下去,从南到北,生活又恢复到原来的节奏,年轻人开始南下,留守的人按照季节的节律出动、劳作。我一个人待在县城里。其实这个县城的一切与我没有太多关系,这半生里,除了远行时乘车路过,从未有过长时间停留,也从无与任何人交集。
2020年9月,我加入了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成了基金会成立9年来唯一的驻会作家。这是一家专业服务于中国600万尘肺病群体的公益组织,自愿者和服务网点遍布全国各地。这是一群心怀理想的人,从驻会专职工作人员到志愿者群体。10月,我跟随公益团队到延安做尘肺病人调查探访,见证了他们的专业和责任感,也见证了患者的痛苦无力。这几年,国家层面日益重视,各种福利、政策相继出台,但相较于这个群体的严重和急迫困境,还有很长很重的路要走。
三
在一个靠近一家石炼化工厂的小村子,有一个场景让我久久难忘: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陕北深秋的阳光似乎永远灿烂。一位尘肺病患者躺在床上,鼻子上插着氧气管,他身材高大但瘦弱不堪,他的家人围坐四周,他在西安工作的儿子辞职回家,成了他最有力的陪护者。阳光从巨大的玻璃窗照进来,屋子明亮极了,显得无比温馨,但我看见了这位患者眼里的暗夜,这暗夜,即将把他覆盖、吞噬。我觉得我有责任来记录这些被遮挡的群体。
2020年我写了诗歌20来首,散文七八篇,这是近些年最低产的一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这一年,身体和内心经历了双重跌宕,在坚硬的命运和现实面前,没有谁不是脆弱无力的。欣慰的是,这一年诗集《炸裂志》售出了近4万册,成为许多年轻人书架上的读本。代沟代代有,而深处的悲欣大多相通。它也将成为一个人继续写作下去的动力。痛苦的是,对于这一年里倾心关注的那一群人,却没有在文字里出现过,留待明天吧。
2020年,我有了第二辆摩托车,一辆放在老家,一辆放在县城,迄今为止,它们是我最昂贵的私产和唯一的交通工具,两车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元。放在县城的一辆主要用来发快递,给全国各地的读者寄书。这个百年一遇的寒冷冬天,我往返于快递公司和家之间,寄出了3000册签名本,所得利润,一半用来吃药,一半成了马上过年的费用。从收获的意义上讲,我该感谢诗歌,感谢16年的矿山风雨。
我的生活经验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乡村生活,我的家乡在商洛丹凤县,一个叫峡河的小山村,这是一片两省三县的夹角地带,至今依然是中国最穷苦的地区之一。如果说是秦岭把陕西分成了南北,在丹凤,一道猿岭把丹凤县分成了南山和北山。我家乡所处的北山是土地与各类资源最贫瘠的地方。我曾经查过族谱,我老家这片地方,有记录的人烟生活历史只有不到300年。我们的祖上为逃兵乱,嘉庆年间,从安庆、九江一带千里逃命而来。我的乡亲至今依然是一口江南方言。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关山阻绝的封闭世界。我25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乡村,那些人畜物事,一枝一叶都深刻在了我骨头里了。这是一座富矿,值得我写一辈子。家乡若说有文化,那就是孝歌与山调文化,它唱更迭兴亡、忠奸贤佞、婚丧嫁娶、四时嬗变。那悲怆悠远的曲调与内容,我在文本里不自觉常常写入。
另外一块就是矿山生活,它占据了我人生的16年长度,这同样是一座富矿。乡村生活与矿山生活贯穿了我大半生的时光,它们彼此独立又深深勾连,共同建构了我的人生与记忆,也构成了我写作素材的源头。
“历史的建构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写作的使命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