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

2021-09-24 10:59潭溪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麻风病人麻风麻风病

潭溪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1957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1958年回到祖国。1979年开始专门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授予首届“全国医德楷模”称号,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2021年8月20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8月25日,中共北京市委作出开展向“时代楷模”李桓英同志学习的决定。

“麻风病让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李教授却让我们从鬼变成了人。”这是云南省勐腊县曼南醒村一名麻风病人眼中的麻风病,他说的“李教授”就是李桓英。

李桓英敢于和麻风病人亲密接触。在麻风村寨,病人家的水,她端起就喝;病人家的饭,她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长时间不松开。“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李桓英说。

“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贫穷落后的祖国服务!”

1921年8月,李桓英出生于北京。1945年,李桓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李桓英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成立,李桓英成为首批世卫组织官员和性病专家。她把学到的公共卫生知识应用于印度尼西亚雅司病治疗,取得成功。随后,她被世卫组织派到缅甸开展性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在缅甸工作时,我与祖国仅隔着一条河。每当夕阳西下,我回到住处,都会情不自禁地遥望北方,想念北京,想念我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那个家。”李桓英说。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卫组织工作期满时,世卫组织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这时,她的年收入已经从6000美元增加到9000美元。但是,李桓英的心早已飞向祖国。她知道百废待兴的祖国,急需海外学子归来支持建设。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已移民到美国的父母和4个弟弟妹妹,提着一皮箱书,只身一人踏上了曲折的回国之路。

1958年,37岁的李桓英回到祖国。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说:“国内生活确实艰苦,可是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贫穷落后的祖国服务。”

根据李桓英的专业特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将她分配到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位于北京的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李桓英回国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完成国家消灭性病规划中的“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连紫外线消毒设备都没有。李桓英土法上马,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

随后,李桓英又开展了麻风抗原检测。她依旧利用土法,成功提取了麻风菌脂质抗原。为明确药物效果,她和医学博士马海德决定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这是非常冒险的举动,因为当时麻风病没有特效药,如果不幸感染,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极危险的境地。但为了研究,他们愿意冒这个险。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完结了!”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的一个麻风村,第一次看到了麻风病人的凄惨生活。病人鼻塌眼盲的惨状深深刺痛了她,她开始产生了攻克麻风病的想法。

她说:“不是我选择了麻风病,而是麻风病选择了我。”

自古以来,麻风病就是人人避犹不及的恶疾。感染麻风杆菌的患者会皮肤溃烂、鼻塌目陷、四肢畸残、躯干变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我国进行麻风病普查,发现大批病人,并采取隔离和防治措施。直到1978年,麻风病防治仍然是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1978年年底,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正式走上了麻风病防治的科研道路。

1982年,李桓英了解到,世卫组织正研究一种通过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李桓英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试验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走访调查。

李桓英的办公室有一张云南贵州四川交通图,上面画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麻风村寨都在人迹罕至之处,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四次遇险,两次翻车、两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過去。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三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又投入了工作。

根据调研,李桓英认为,非隔离治疗现场研究是及早解除麻风病人痛苦、消除麻风歧视的首要任务。为此,她毅然选择开展这项研究,并把实验室搬到了现场。西双版纳等7个麻风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在李桓英的建议下被确定为试点地。

那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三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光勐腊县就有三个大麻风寨,居住着将近200名病患者。1983年春节前,李桓英来到勐腊县的一个麻风寨,开始了全球第一个不住院短程联合化疗试点。

“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做,”李桓英把手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里,“摸摸有没有砂子再穿上。”这是李桓英在麻风寨必做的动作,因为麻风病人的神经末梢没知觉,鞋里有沙子会把脚磨烂。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在走访调研麻风寨后,李桓英向世卫组织递交了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卫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试验项目。随后,李桓英带着申请的免费药品来到勐腊县的麻风寨。每次去麻风寨,她早晨6点就出发,要走十几公里山路,乘坐独木舟经过一条河流。她到每个病人的家里,去劝说他们服药。她亲自给病人打针、喂药,帮助失去劳动能力的病人料理生活。有些病人卧床不起、大便干燥,她就亲自给病人通大便。病人感动地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大夫,比我爹娘还要亲!”

1990年,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麻风寨的帽子被摘掉了,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自己为它取了个名字——“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泼水节这一天,李桓英和这些昔日的麻风病患者一块儿跳起了欢乐的傣族舞蹈。

1994年,世卫组织开始向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法。她向世卫组织申请资金,把试点扩大到全国59个县。新疗法很快在云南、贵州及四川推广。李桓英的足迹遍及云南、贵州、四川地州县的麻风病高发区。最终,通过这种疗法,使我国的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而且年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完结了!”李桓英满怀信心地说。

1998年,国际麻风病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李桓英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

2000年,中国卫生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麻风病患者已经下降到2000人左右,患病率在10万分之一以下,基本消灭了麻风病。

“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

在同事眼中,李桓英是个“事业狂人”,为了事业可以豁出性命、不计得失。她说:“想干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李桓英把荣誉和金钱看得很轻,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她积极介绍、宣传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情况和进展,千方百计争取外援,并将国际组织援助的100多万美元的药品、器材和15辆越野车全部分给了麻风病地区。她看到麻风病地区的一所小学缺少桌椅,当即就把兜里的钱都掏给了老师。

1998年,友谊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郑瑞芬随李桓英去云南的麻风村工作了5天,和李桓英同住一个房间。一天晚上,她和李桓英聊天,问她:“你工作这么出色,符合入党条件,为什么不入党?”李桓英回答:“我还不够条件,我会努力的。我合格时,会提出申请的。”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工作了快60年,从回国开始就从未后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党我一定会后悔,”李桓英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不行,还不合格,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合格了。”她在申请书中写道:“我真心热爱中国共产党,诚挚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虽已进入鲐背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防事业奋斗终身,請党组织考验我吧!”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12月27日,一场不同寻常的入党宣誓仪式在北京友谊医院举行。鹤发童颜的李桓英在鲜红的党旗下,和医院里十几名年轻医护人员一起举起右拳向党宣誓——为了这庄严的时刻,她特意选了一条大红围巾,站在第一排、第一个。“回国后我可以工作到95岁、100岁,如果当初我留在世卫组织,60岁就退休,我已经活了两辈子。今天我入党了,死而无憾了。”入党宣誓仪式结束后,李桓英对记者激动地说。

如今,已是期颐之年的李桓英仍然心系麻防事业。她说:“对于彻底战胜麻风病,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奋斗。”

(责任编辑:袁瑛)

猜你喜欢
麻风病人麻风麻风病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浅谈麻风病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花溪区2016年麻风病治愈者生存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麻风村护士刘大飞:病人的心灵守护者
消除麻风在行动
麻风病人的守护神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