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郑哲敏是中国现代力学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流体弹塑性理论,建立了穿破甲的动力学模型与相似律,奠定了爆炸加工、水下爆炸筑堤等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在国防安全与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后,在新华社《此生唯愿尽“力”报国》的报道中,郑哲敏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荣誉就有责任,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为国家尽多少力,总觉得好像欠了什么完不成。”
他还寄语年轻人,搞科研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要经得起寂寞。
2 9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多位科技领域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围绕“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与媒体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蔡荣根在介绍理论物理研究情况,并回答相关提问时指出,基础研究看起来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却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它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
他介绍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量子场论、引力和宇宙学、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研究主要以好奇心驱动,探索自然的本质和知识的边界。他表示,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现在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暗物质的性质、暗能量的本质,这两个问题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天空上的两片“乌云”。纵观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些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带来科学的革命,进而催生新的技术,这对中国、对世界,乃至对整个人类的意义,都非常深远。
3 8月25日,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发布消息,来自该校少年班校友曹原获2021年凝聚态物理领域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William L. McMillan Award),以表彰其在“扭曲双层石墨烯中发现和探索超导电性和相關量子现象”取得的成就。目前,他已经在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9篇论文。
该奖项成立于1986年,由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颁发,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每年都会向凝聚态物理领域的1~2位杰出青年研究员颁发年度奖项,旨在表彰年轻凝聚态物理学家在理论、实验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杰出成就。
4 8月30日,世界5G大会“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指出,我国6G研究已经起步,要从需求角度定义6G,并坚持守正创新,谨防路径依赖带来的负面效应。
他表示,6G发展的战略谋划不可或缺。为此,要不失时机布局广域通信、天地融合网络、新型信息服务等研究,谋求长远发展优势。例如,要基于6G应用,开展新型信息服务研究应用,而新型场景下的信息服务,体验是根本,因此,要探索多媒体通信的新架构,服务新情景下的视频通话等业务。
5 今夏,85岁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成为备受欢迎的“科普老顽童”。
6月9日,汪品先入驻B站。截至9月6日,他已经收获百万粉丝,其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播放量达300多万次,获赞近50万次。成为“网红院士”。汪品先很高兴,他愿意给科学带来热度,但不想自己成为“炒作”的热点。他认为,作为科研人,就需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6 近日,谢黎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恶病质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衰老骨骼肌Tfr1-Slc39a14的功能转化可促进骨骼肌铁离子吸收、蓄积并诱发骨骼肌铁死亡的发生。“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老龄人口健康和医疗问题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加强与人体衰老相关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势在必行。”谢黎炜说,“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不可阻止,但我们希望利用微生物技术,让人们衰老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7 因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硕士生郝治伟近日受到关注。虽然他并非名校出身,但不俗的科研成绩依旧引得网友连连称赞。不久又有人爆料,这位学术前途大好的年轻人,却选择了回到自己家乡当一名普通的公务员。
据浙江理工大学新闻网报道,8月18日,浙江理工大学左彪、王新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Rodney Priestley,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David Simmons和日本九州大学Keiji Tanaka合作,以浙江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撰写的论文在《Nature》正刊发表,郝治伟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在表面高分子链微观动力学机制上取得了创新成果,深化了对固体高分子表面动力学的认识,是界面科学和高分子科学一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