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拿到红魔6S Pro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市面上的旗舰机都已经把配置顶到头了,游戏手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显然,作为一款游戏手机,它的性能释放和发热情况肯定是我们测试的重点,今天我们就主要从这两点出发,来看看红魔6S Pro到底能否满足我这个重度游戏玩家的需求。
不过在此之前,还是要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散热相变材料到底是什么。
相变,就是改变物质的状态,物体在液体、固体、气体这三个不同状态之间变化就叫作相变。而相变过程需要吸收或者释放大量的热量,所以用它作为散热材料是可行的。
没听懂?再举一个例子:生活中最常见的水其实就是一种相变材料,在0℃时,如果水继续释放热量,就会变成冰;在温度升高时,则会从固态的冰,逐渐变成液态的水,同时吸收大量热量。
红魔6S Pro选择的是正二十一烷(C21H44)作为散热相变材料,这种材料被广泛运用在航天技术中。红魔将它用在手机上,也是因为它的熔点在40~41℃之间,这个温度刚好也是可以比较明显感觉到手机发热的温度。
手机低温工作时正二十一烷保持固态,一旦CPU开始高负载运行,温度升高到40℃左右,正二十一烷就会逐渐液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以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
所以从理论上看,使用正二十一烷作为手机的散热相变材料是合理的,再结合此前就一直有的主动风冷散热系统,在散热方面应该会有进步,接下来,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样的判断。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性能表现:红魔6S Pro采用了高通骁龙888+ +LPDDR5+UFS3.1的搭配,属于目前的性能最强三件套,当然,这也是游戏手机的基本操作了。
从跑分软件可以看到,安兔兔得分87万+,Geekbench5单核得分1181,多核得分3663,和我们此前测试过的骁龙888+机型相比,优势比较明显,红魔的性能优化做得还是很到位的。
这样的配置,显然已经“性能过剩”,在实际测试中表现同样如此。《和平精英》这样的游戏轻松满帧运行,而且帧率十分平稳,全程几乎都没有波动,更别说《王者荣耀》这类对性能要求不那么高的游戏了。
当然,我更关心的其实是温度。
我们拿到的是氘锋透明版,机身背部采用了半透明设计,在风扇启动时也可以看到它的工作状态,再加上RGB灯,至少在视觉效果上,就觉得挺凉爽的。只是这个RGB灯是固定显示的,如果能够跟随风扇一起转动,那就更好了。
我连续测试了抖音、微信、微博等日常应用,再加上《和平精英》等主流游戏,发现红魔6S Pro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40℃。当然,这是在开启主动散热风扇的前提下(建议大家在设置中开启智能调节,系统会根据机身温度自动控制转速)。通过热成像仪也可以看到,出风口处散发出了大量热量,主动风冷效果“肉眼可见”。
其实在游戏状态下,40℃的机身温度和其他骁龙888+平台的旗舰机相比优势并不大,我们再来看看它“火力全开”时的表现。
在这个环节,自然是用《原神》进行测试,先来看它的帧率情况。
从实测数据可以看到(开启最高画质),整个游戏过程都可以保持在55fps左右,最低处也有43.9fps,整体帧率相对平稳。
不过,游戏进行了20分钟左右机身就有微熱的感觉,横屏握持时,靠近摄像头的区域更加明显,另一侧则相对较好。
用热成像仪测试,机身温度已经达到了45℃,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以散热为卖点的游戏手机,机身温度竟然比其他骁龙888+平台机型还要更高?
观察CPU占用情况可以看到,红魔6S Pro的CPU调用是比较积极的,多数时间八个核心都在全力以赴,频率普遍在1800MHz以上。作为参考,部分骁龙888+机型即使是交战时也会保持在1500MHz附近,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芯片的全部性能。
此前我就说过,手机厂商可能会适当降低CPU运行频率,牺牲部分性能,来达到更好的能耗控制。而红魔则是选择了相对激进的风格,让CPU大胆输出,保持高帧率运行,再用更强的散热系统去控制温度,保持更好的游戏体验。
虽然游戏过程中机身发热比较明显,但我也发现在结束游戏后,通过风扇、导热凝胶、散热片等一整套散热系统的协同工作,不到5分钟就可以从45℃降到37℃以下(用手触摸已经感觉不到温度),短时间实现近10℃的降幅,这套散热系统还是挺给力的。
经过这一系列的测试,相信大家对红魔6S Pro的性能以及散热情况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作为一款游戏手机,这显然不是它的全部,在红魔6S Pro中,还针对游戏进行了许多系统级的优化。
比如桌面小部件,一般手机都是用于显示天气、时间、资讯等(红魔6S Pro也有),而红魔6S Pro还提供了刷新率调节、游戏风扇、内存清理等和玩家关系更密切的功能。
除了风冷,红魔系列手机还有一个特色就是IC触控肩键,而在红魔6S Pro上,又新增了一个腰键。它位于机身背部,横握手机时刚好在中指附近,触发条件为滑动,有点像扣扳机的感觉。不过我实际测试了很久,还是不太容易触发,建议官方继续对这个操作进行调试。
在游戏之外,红魔6S Pro还使用了新一代屏下光学指纹,提高解锁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玩法——心率监测。我使用AppleWatch进行了对比,多次测试发现两个设备的结果比较接近,误差在5次/分钟以内。遗憾的是没有提供历史数据,如果能提供数据曲线或者一些医疗建议,这个功能将会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