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凯
在中央档案馆里,有这么一份电报抄件,它静静地躺在档案盒中,像一位参透人生的智者,将历史的诡谲云涌看得云淡风轻。这份洒脱与静谧来自于它的内容:
消灭兑九峪之敌的部署
(一九三六年三月六日)
林聂∶
一、十五军团七十五师由海东率领,明拂晓出发,先头十二时可到大麦郊。
二、兑九峪之敌明日如不动,则一军团在原地、十五军团在大麦郊宿营,后天(八号)攻击兑九峪。
三、兑九峪之敌明天如不向大麦郊,而向一军团位置前进,则一军团向后撤退二十里宿营,十五军团在大麦郊宿营。八号攻击。
四、敌明天如进至兑九峪与大麦郊中间地区停止宿营,则一军团在原地、十五军团在大麦郊宿营。八号攻击。
五、敌明天如向大麦郊前进,则一军团应候敌完全通过后,从敌右侧后攻击,十五军团以一部正面遭遇,主力从敌右侧攻击而消灭之。
六、以上四种情况,只有敌向大麦郊攻击,我军方与之作战,否则均在后天作战。
七、二师仍在关上以北钳制孙楚,十五军团一个营在石口以南钳制梁旅。
八、我们随七十八师及八十一师明日七时从水头出发,十四时可到大麦郊。
彭 毛 六日二十时半
这份电报虽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的全名,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通过雪泥鸿爪我们不难看出里边涉及到的都是在历史上做出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大人物:发电报的彭、毛是时任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和总政治委员毛泽东,接收电报的林、聂分别是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海东则是时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
这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电报,竟会涉及到这么多我党我军的重要人物?
那么,这个“兑九峪”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为何引得将星云集呢?
兑九峪,即今山西省孝义市兑镇镇。1936年红军从陕北东征,东渡黄河,兵锋甚健,连战连捷,红军的一系列胜利激荡着三晋大地,掀起了一阵阵漪涟。久据山西的阎锡山赶忙调兵遣将,一面请蒋介石派兵增援,一面调集了手头大量机动兵力,组织起来准备反击,意图在兑九峪一带围歼红军主力。这样,兑九峪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大战一触即发。
为了此次大战,晋绥军动用了当时几乎能动用的所有主力,以69师的3个旅为第1纵队,66师的3个旅为第2纵队,72师的两个旅(欠1个团)和68师的1个旅为第3纵队,101 师的3个旅、71师的1个旅、72师的1个旅为第4纵队,四路大军浩浩荡荡奔向兑九峪,欲将红军一举包围歼灭。
针对敌情变化,红军在经过会议研究之后,决定“以关上、水头为枢纽,背靠石楼,集中两军团最大主力,以连续战斗,消灭其东面之两路或三路为基本作战方针”。
东征红军将领合影。左起(东征前的红军将领):左权、彭德怀、聂荣臻、陈赓、孙毅、聂鹤亭
准备渡河东征的红军骑兵部队
面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大战,红军也是主力尽出。右翼为红15军团的两个主力师,即电报中所提及的“七十五师”和“七十八师”;左翼为红1军团主力,即林彪聂荣臻所部。左右两翼为此次战役的主力,也是两个军团乃至整个红一方面军的精锐所在。他们就像两把巨大的钳子,对敌方进行战略包围,并南北夹击,挤压晋绥军的空间。
此外,红1军团1师及总部特务团部署在兑九峪正面,由西向东进行压迫,配合两翼主力进行战斗。为了防止孝义方面的敌方援军,红15军团81师承担了阻击的任务;为了防止临汾之敌前来增援,红30军(部分陕北地方武装和晋西北游击队合编而成,军长阎红彦)承担了袭扰的重担。毛泽东、彭德怀等人亲临距兑九峪咫尺之遥的大麦郊进行指挥。
双方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1936年3月9日,晋绥军第2纵队由孝义向大麦郊、水头镇方向推进,主力进入兑九峪地区;第3纵队也进至兑九峪西北的下堡镇一带,准备配合第2纵队进攻红军。根据这一情况,红一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首先消灭杨效欧率领的第2纵队。
3月10日凌晨5时许,红军向晋绥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亲临一线指挥战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晋绥军依托兑九峪地形优势和炮兵的火力支援拼死反抗,每一个山包、每一孔窑洞的得失都要经过反复争夺,红军的战士不可谓不勇猛,指挥不可谓不得当,战术不可谓不正确,但战局依然胶着,战事进展缓慢。红军战士甚至一度逼近杨效欧的司令部,杨效欧差点就被红军生擒。
晋绥军司令险些被俘,红军的高级将领也并非没有遭受到威胁。红15军团参谋长周士第的警卫员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毛泽东等人亲临前线指挥,敌人的炮弹不时在身边爆炸,面对警卫人员后撤的建议,毛泽东却幽默地说:“不要紧,敌人又没长千里眼,怎么会知道我毛澤东在这里呢?”一阵大风刮来,毛泽东的棉帽子被刮跑了,就在警卫员上去捡的时候,一颗子弹正好击中帽子。战况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激战至15时左右,红军与敌军形成对峙状态,且一部分敌军向红军侧后迂回。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敌人突破封锁线、逼近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的情况,众寡悬殊,情况十分危急,若不是81师第214团的增援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
红军战士利用战斗空隙帮助晋西驻地群众收割小麦
在兌九峪战斗激烈进行的同时,阎锡山也开始了对杨效欧部的增援,一时间,兑九峪战场上敌军兵力增加到1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敌人兵力大大超出了原先4个团的规模。同时,阎锡山还派出了飞机前来助战,这对没有任何空中力量的红军来说是极大的压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刘懋功将军当时年仅20岁,随红15军团一起行动,亲身经历了在敌机投弹、扫射下战斗的艰难。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下午,敌军的飞机来扫射、扔炸弹,我们躲在临时挖的工事里。我和通信班长背靠背坐着。我说我坐在外边,好监视敌人动静。他硬争着坐在外边。我俩正吃着干粮,敌机来轰炸扫射,一下丢了几十颗炸弹。通信班长个子比我高,一块弹片飞过来,把他的头盖骨炸飞了,脑浆和血迸了我一头一身。他嘴里含着干粮倒在我的背上。我当时难过地哭了。我自己的头顶也被炸弹片划破一道小口。”
在敌军的围困和飞机的威胁下,刘懋功部把全营战士的绑腿带结在一起,拧成绳子,从后山吊下去,这才成功突围。当时被围的还有陈赓将军的1师,趁着夜色才突围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鉴于红军已经成功歼灭晋绥军近3个团,战役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为了减少伤亡,下令主动撤出战斗。之后,受到重创的晋绥军也从兑九峪撤走,到孝义、汾阳一带进行休整补充。阎锡山围歼红军主力的计划破产。
兑九峪一役歼敌约3个团,几乎是整个红军东征期间歼敌数量的一半。兑九峪战役是红军集中优势兵力、重挫阻击晋绥军、扫清东进抗日障碍的重要一役,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红军东征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红军东征虽然仅75天,但对我党我军的意义极为重大,毛泽东曾将东征成果概括为四句话: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财物。具体而言,红军消灭国民党军7个团,俘敌 4000余人,缴枪4000余支、炮20余门;晋绥军撤回山西,巩固了陕北根据地东部地区;红军扩充新兵8000多人,筹款40多万银元,并在入晋的20多个县开展了群众工作。
1936年3月10日,兑九峪战役结束后,东征军队发布布告,号召“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停止一切内战,红军、白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日。我中华最大敌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凡属食毛践土之伦,黄炎华胄之族,均应一致奋起,团结卫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抗日的作用,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
为铭记和纪念兑九峪战役这段光辉历史,孝义市市委、市政府挖掘兑镇镇域内红色文化,依托兑九峪文化广场和文化馆,修建了兑九峪战役展览馆。这一红色教育基地于2020年4月落成并对外开放,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鲜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