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敏
刘胡兰(1932—1947),山西省文水县人。她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顽敌的威逼利诱信念坚定,面对铡刀的血迹斑斑大义凛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就义,塑造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崇高形象。刘胡兰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毫不示弱,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她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忠贞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和坚强斗志;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坚持真理、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自强不息,在邪恶势力面前勇于斗争的坚强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刘胡兰精神是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屈不挠、勇于献身的时代精神。
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刘胡兰同志在敌人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危险时刻,首先组织其他同志安全转移,她明知道留下来有被捕牺牲的危险,但仍执意留下来坚持对敌斗争。她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70多年来,刘胡兰烈士的英名与事迹深深铭刻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她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几代人。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就要有对人民的无私大爱和奉献精神。刘胡兰以她的坚贞不屈,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以她的英勇献身,印证了她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她的光辉事迹,实现了她对党组织的誓言。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坚贞忠魂,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更是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做到“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奋力为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刘胡兰烈士不仅是山西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她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刘胡兰雕像
刘胡兰牺牲后,当地党政军民以多种形式纪念刘胡兰和宣传刘胡兰的革命事迹。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消息,号召大家向刘胡兰同志学习。1947年春,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听到任弼时汇报后,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评价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也先后题词,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刘胡兰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烈士纪念和宣传活动的开展,刘胡兰的事迹在全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1956年春,为了纪念刘胡兰烈士、弘扬刘胡兰精神,中共文水县委、文水县人民委员会报请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在刘胡兰烈士的家乡——云周西村修建刘胡兰烈士陵园。1956年7月,刘胡兰烈士陵园动工兴建,1957年1月完工并对外开放。此后,随着刘胡兰事迹在全国的广泛传播,前来刘胡兰烈士陵园参观的人数日渐增多。
1959年2月,山西省組成以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郑林为团长的福建前线慰问团赴闽慰问解放军官兵,刘胡兰继母胡文秀随团参加慰问活动。慰问活动期间,胡文秀数十次给前线官兵报告刘胡兰的生平事迹,受到热烈欢迎。慰问团返回途中,经杭州、上海等地时,胡文秀应邀参加当地党政机关组织的报告会、座谈会,介绍刘胡兰生平事迹,引起强烈反响。在慰问活动和返回途中的一个多月时间,胡文秀参加的报告会、座谈会达40多场,宣讲了刘胡兰生平事迹,当地媒体连续作了报道,在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这一现象引起慰问团负责人的高度关注。慰问团返晋后,郑林专程到刘胡兰烈士陵园考察。考察中他提出了改善纪念场馆、加强宣传力度的意见。郑林的意见得到了省委、省人大主要领导的认同与支持。同年7月1日,为适应人民纪念烈士和学习英雄的活动,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做出了改扩建刘胡兰烈士陵园为刘胡兰纪念馆的决定。从1959年7月到1962年2月,历时两年多完成了纪念馆的改扩建工程和陈列布展。到2012年,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7.9万余平方米,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胡兰纪念馆建成后到改革开放前,筹委会和改扩建领导组先后向200多位当事人和知情人进行调查访问,查阅了部分档案资料,征集到了一大批反映刘胡兰烈士生平事迹的回忆录、访谈录和部分实物。在此基础上,经过甄别、整理,为陈列展示、媒体宣传报道、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史实依据。纪念馆自1957年开放以来,已有1600多万全国各族人民和110多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瞻仰,年均接待25万人次,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级政要和知名人士近200人。刘胡兰纪念馆在搜集整理烈士史料、宣传烈士事迹、组织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主阵地作用。
党和人民怀念英雄。刘胡兰同志牺牲后不久,她的英雄事迹很快被编成各类文艺作品在边区广为传颂,有的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刘胡兰的事迹还被拍成各种影视剧作,以纪念这位舍生取义的女英雄。“数九寒天下大雪……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更是刘胡兰歌剧中至今传唱不衰的优美唱段。刘胡兰还是新中国艺术画廊和诗歌表现中最具魅力的英雄形象之一,70多年来,众多的著名画家、雕塑家、诗人为英雄作诗作画,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就变了质。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创造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作用,刘胡兰纪念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工作总基调,全方位、多角度弘扬刘胡兰精神,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使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成为激发党员干部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和打造“铸魂育人”精神高地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