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萱
“从我做陶瓷艺术的角度来说,无用美学是工艺之美和材料之美。当我开始做一件作品,不太会去想做给谁和用来干什么,而是顺从此刻泥土带给我的感觉,用最契合的方式尽可能地将这种感觉释放出来。泥土是有性格的,实验中很多时候会顺着泥性的引导走向未知,似乎无序又自然而然。”
从卞晓东初次接触陶土到今年已经有11年的时间。在过去的11年里,他钟情于陶瓷的温润,越是薄的陶艺作品,越能呈现出这种质感。他喜欢介绍窑温的数据、泥巴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的特性,和诸如此类的细节。最初,他追求陶瓷的薄,薄到0.2毫米左右,之后在薄的基础上还能做到很大的体量,能将定型的薄胎在高温下自然变形产生二次创作,呈现出陶瓷轻盈柔软而富有张力的一面。在实现了技术上的自由后,他的创作空间越来越广。“现在的家具设计越来越艺术化,陶瓷艺术更应该被释放开来,自由地表达。让使用频率更高的东西更实用,让不那么经常拿来使用的东西更具观赏性。”
卞晓东从小就对精微的细节感兴趣。在他看来,这些细微的存在构成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他种着山上采回来的植物,养着自己抓的溪流原生鱼,给它们打造出适宜的类原生环境,“观察它们的成长是我每天必须花时间做的事情,因为它们是最原生的东西,能让我更接近真实的自然。”他把对微小事物的关注也体现在作品中,“尤其以水为灵感”。他的“雨滴”系列,用高温瓷塑造出一滴水溅起的水花形态,利用陶瓷材质温润剔透的特性,并借助重力和惯性的作用,手工呈现出自然界的某一瞬间。在技术层面的游刃有余,让他能在“雨滴”细须顶端,用瓷土烧制出玻璃晶莹剔透的质感。2019年,他又使用德化瓷泥推出“淼”系列,塑造了湍急的水花,用白瓷去表现水的刚柔、动静;“茧”系列是通过薄胎瓷工艺呈现出的一组蠶化蝶而出留下的蚕茧,并用彩色的瓷制茧向古人高超的技艺致敬。“回看自己,我就是那些成长中贪玩的孩子,喜欢什么就玩什么。直到现在,我的作品的出发点也只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美感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