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风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约30万字的长篇小说,他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全书共十九章。《子夜》一经发表便在文坛上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是茅盾所有作品中讨论声音最多的。至今时隔90多年,仍有许多人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它。
这部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社会动荡和帝国主义资本的重压下崛起、挣扎和覆灭的悲壮故事。作为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小说,《子夜》真实地呈现了1930年前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尖锐的阶级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茅盾本人对《子夜》的价值也是充满自豪和自信的。因为《子夜》的创作,糅合了茅盾的大量心血,堪称茅盾走向创作巅峰的代表之作。茅盾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一直活跃在文坛和政坛之中。丰富的都市生活经验,对政治局势的长期关注,以及与资本家等各阶层人物的深入接触,使得茅盾能用矫健的笔力有条不紊地安排故事有序展开,勾勒出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在不同场合也一再对《子夜》的写作动机及倾向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在他看来,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否成功和优秀,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反映、提出和回答了时代的重大问题。而通过阅读《子夜》,读者可以清晰描绘出那个时代的城市画卷,了解到当时中国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走近资产阶级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
《子夜》既在整体布局上有史诗般的宏阔,其细节描写也极为委婉细致。这一特点,吴宓先生早就曾指出并大加赞赏,他称赞《子夜》道:“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之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子夜》也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它用文学叙事和形象对当时中国的重大时代问题进行了回答,反映了社会现实,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艺术创造上,《子夜》吸收了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为之后的现代小说树立了榜样。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和现代著名诗人冯雪峰等人也从历史角度对它做出了评价。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冯雪峰认为《子夜》“一方面是普罗革命文学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后的先进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之产物与发展”。
此后,以《子夜》为起点的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大部分作品,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创作模式,一批作家開始认同和尝试《子夜》的小说流派: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社会现实,正面描写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走向,人们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20年代30年代后,由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渐渐地上升为主流,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
可以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子夜》的珍贵价值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