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展望

2021-09-24 03:32姜彦璘卢剑鸿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1年9期
关键词:城轨十四五智慧

姜彦璘,万 英,卢剑鸿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16)

“十四五”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提升运营服务品质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城轨产业变革,全面建设智慧城轨的重要时期,更是加快推进城轨高质量与高效率并重发展,从“城轨大国”向“城轨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此外,交通强国、新基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也为城轨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1 城轨运营发展现状

我国城轨建设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轨因其运量大、速度快、绿色环保等特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2008年以来,我国城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累计49个城市投运城轨线路8 448.67 km,2021年上半年共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478.97 km,新增运营线路18条。西安地铁首条线路于2011年9月16日开通运营,截至2020年12月31日,西安地铁开通运营8条线路,如图1所示,运营里程达244.268 km,线网日均客运量约3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448.21万人次,客运强度持续保持高位运行状态。

图1 西安地铁运营线路示意图

在城轨运营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轨运营行业也面临着巨大考验,例如建设和运营单位消耗着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乘客对城轨服务水平提出多样化需求,对各系统设备设施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城轨行业运作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发展趋势。如何顺利完成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解决目前城轨行业智能化水平不足的问题,将成为“十四五”城轨运营行业探索的新方向。

2 城轨运营发展环境分析

2.1 经济环境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萎缩,且按目前疫情发展形式,全球疫情短时间难以彻底消除,全球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诸多不可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冲击。在当前国家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城轨行业面临建设强度增加和传统资金筹措难度增大的双重压力。在后疫情时代,城轨运营企业如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扭亏为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成为整个城轨运营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疫情对西安地铁运营管理造成的影响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对西安地铁运营管理、客运收入、新线建设、乘客服务等方面造成了重大影响,直接导致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客流收入断崖式下降、广告与商贸资源收入同步下滑等问题。2020年一季度西安地铁日均客运量仅为104.62万人次/日,同比下降57.87%;二季度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行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日均客运量逐步回升;三季度末客运量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2019年 — 2020年西安地铁客流变化情况示意图

2.2 经营环境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对于轨道交通企业而言,未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创新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经营将更加明显,社会资本将加快进入城轨行业,企业经营竞争更加激烈。目前,西安市范围内有3家城轨运营主体,分别是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中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西咸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西安市城轨在建线路7条,建设里程163 km,到2025年三期规划项目全部建成,西安市将形成12条运营线路、总长为422 km的城轨运营网络,届时运营主体增多、线路制式多样、运营亏损加剧等因素都将为运营企业带来更大的外部经营压力。

2.3 技术环境

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要求,未来城轨将以“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理念为指引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支付、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进度不断加快,城际高速铁路和城轨被列入新基建7大主要发展领域,将为城轨技术创新带来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西安地铁在“十三五”期间以自动售检票系统为突破口,将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技术与传统票务管理相融合,打造互联网+智慧出行项目。2020年全线网一次性开通“刷脸”乘车功能,可满足“先乘车,后付费”的信用支付,目前二维码电子票、人脸电子票出行量比例已超过60%,如图3所示。与此同时,西安地铁积极开展“智慧安检”“智慧车站”“智慧列车”等项目试点,积极探索智慧地铁建设,不断推动新技术应用。

图3 西安地铁线网票种比例示意图

3 城轨运营发展初步思路及建议

我国城轨在“十四五”期间将从“建设为主”向“运营、经营并举”转换。“十四五”期间西安地铁在建设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可将重心逐步向管理效能提升、运营可靠度提高、服务质量升级过渡,并且重点在降本增效、应急管控、服务提升、智慧城轨等方面拓展工作思路与方法,助推西安市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

3.1 建立标准化成本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城轨运营行业对于运营成本管控普遍粗放,各城轨运营企业对于运营成本组成分类、运营成本指标统计方法不统一。行业内缺少比较系统规范的运营成本指标体系统计以分析各项运营成本,各城轨运营单位无法通过定量对比分析评价各项运营资金投入的合理性,造成行业内普遍存在运营成本管控难度较大,单位成本逐年持续上涨,运营成本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西安地铁牵头开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管控研究》提案,从城轨运营企业人力成本、能耗成本、维修维保成本等方面出发,对相关城轨运营企业成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调研行业内企业成本管控的有效措施及相关案例,重点考虑轨道交通制式、运营时限、运营模式等因素,多角度探讨成本管控的可行性方案,为城轨运营企业成本管控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城轨运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西安地铁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定员、定额、定标”的“三定”成本研究及应用。该项研究旨在将成本标准化理念融入各项生产和业务中,对运营生产所需的人、财、物进行科学量化、合理配置。一方面将通过制定、完善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标准、资产配置标准,规范成本开支范围,优化成本列支渠道和方式,充分挖掘经营潜力;另一方面将加强标准引导,构建运营标准化成本管理体系,实现运营生产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体系化,将成本管控的精细化管理思想体现在运营生产业务的各个层级,该项研究的试点与应用将为行业内运营单位成本管控提供新思路。

3.2 进一步优化完善运营补亏机制

目前,我国城轨运营单位普遍存在运营亏损情况,且按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后续运营亏损将会逐步增大,原因如下。

(1)票务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运营收入。近年来,中央及各省(市)扩大票务优惠范围,造成票务收入减少。

(2)疫情可能长期影响城轨运营收入及成本。2020年疫情出现以来,城轨客流呈断崖式下降,且目前国内多数城轨企业客运量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由于疫情不稳定,预计将对城轨客运量及收入持续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防疫物资的持续采购将增加运营成本,经营亏损缺口将进一步增大。

(3)单位运营收入将随线路开通而减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轨运营线路集中在城区范围,线网客流密度较高,客运强度较大。后续新线开通及运营长度增加,尤其随着市郊人口低密度区域线路开通运营,单位运营收入将会随着运营线路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单位运营成本将基本维持不变。

(4)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伴随开通运营城轨线路的城市越来越多,且个别城市将存在多家运营主体单位,城轨专业人才竞争将愈发激烈,预计各城轨运营企业将采取增加薪酬等激励措施留住人才,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导致运营成本进一步增加。

(5)设备老化造成成本负担较重。随着城轨线路运营年限增加,多数城轨运营线路的车辆、设施、设备等将超出质保期年限,并面临开展大中修作业,设施设备维保、备品备件采购需求加大,从而造成运营成本增加,因此运营补亏机制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目前,广州、成都、西安等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相应的运营补亏机制,这种补亏机制的建立对促进城轨运营事业健康发展、提升服务品质意义重大,各地补亏政策略有差异,主要分为2种,具体如下。

(1)综合补贴。主要是对票价优惠、车辆大修、安全设施改造等费用综合考虑,给予相应补贴。

(2)专项补贴。主要是对专项实际发生的费用给予全额补贴,如票价优惠部分、设备更新改造费用或安保费用等。

城轨作为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公共交通工具,票价优惠让利于民,但作为企业,长期亏损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十四五”期间,各城轨运营企业应通力协作,开展运营补亏专题研究,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也应紧密配合,积极协作,结合西安特色,重点从票价、能源、税收、更新改造、大中修、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调研,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普遍推广价值、有利于城轨运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补亏机制,必要时建议行业层面牵头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指导意见,引导各地方政府制定相应补亏机制,使各城轨运营企业能够切实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不断提升运营企业应急管控能力

面对疫情,城轨行业作为抗疫大战的重要阵地,落实防控主体责任,科学统筹防疫措施,精心组织运营服务,强化高效硬核保障,取得了抗疫斗争的胜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标准不够统一完善,在抗疫初期基本是“各自为政”,防疫措施属于“摸石头过河”。

(2)疫情初期防疫物资短缺,运营单位对防疫物资储备不足,物资采购困难,专业防疫物资供不应求,防疫效果不佳。

(3)防疫技术手段匮乏,测温手段、排查手段依靠人工方式,效率和准确率较低。

(4)跨行业联动困难,信息共享渠道未打通,城轨行业在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中作用未充分发挥。

现阶段我国境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境外输入病例成为中国确诊病例主要增长来源。在后疫情时代,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要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重点从以下6个方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具体如下。

(1)坚持实名制乘车。在现有健康码定位出行基础上,重点研究利用大数据、摄像头、云计算等技术,分析筛查信息,对城轨运营数据实时监测,对乘客出行轨迹进行分析,对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筛选并及时报警,从而实现源头把控、智能预警、全过程跟踪。

(2)推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城轨运营单位可与医疗卫生部门、公安部门之间实现防疫信息共享,使疫情信息传达更具有时效性和有效性。城轨运营单位要重视与机场、铁路、公路、客运站等接驳的重点区域,严格防控,杜绝输入。

(3)加大预案培训演练力度。各城轨运营单位要持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培训演练,提高疫情实战能力。

(4)采用先进测温手段。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红外测温仪具有测温效率高、甄别率强等优势,但也具有占用空间大的劣势,城轨行业在新建线路时,可提前考虑加装测温设备,利用技术手段,在加强防控能力的同时降低设备对现场的影响。

(5)建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城轨运营单位要细化落实《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结合运营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操作标准,将疫情防控消杀、通风、人员防护等纳入《作业指导书》,切实做好疫情防控。

(6)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面临此次疫情期间物资短缺、采购困难问题,城轨运营单位要加强公共卫生知识普及,重视公共卫生防疫物资储备,同时完善企业采购流程,拓宽供货渠道,实现合理储备、应急采购、及时调配。

3.4 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城轨行业今后一个时期(2020年— 2035年)制订智慧城轨发展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进入“十四五”,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智慧城轨建设为依托,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在智慧立体安防技术、人脸识别综合应用、设备在线监测应用、智慧服务应用等方面。推动新技术与城轨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城轨行业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以智慧城轨建设为抓手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事业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3.4.1 智慧立体安防技术应用

由于城轨的客流特征以及车站布局特点,传统安检对于安检点区域的管控技术手段存在明显不足,且人力投入巨大。传统安检对于绝大多数通勤旅客的服务影响也日趋明显。自2018年起,国内多家城轨运营企业公司也开始尝试探索差异化安检问题,如北京地铁宣布尝试通过人脸识别“白名单”方式,开通乘客安检特别通道试点。西安地铁目前人脸识别支付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具备整合安检与支付,实现“白名单安检+移动乘车支付”的基础技术条件。

在未来一段时期,城轨运营单位可通过智慧立体安防技术试点应用,在既有智慧安检功能基础上,结合社会综合治安立体防控,通过AI算法加大数据平台,整合人脸识别、视频流分析、图像识别、数据融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地铁环境的人员、物品、事件自动辨识,通勤乘客快速安检,安检与人脸信用支付整合,社会综合治安防控态势自动感知等功能。

西安地铁目前正在进行智慧安检项目建设及应用,如图4所示。智慧安检前期试点测试指标均满足设计预期指标,如表1所示。预计2021年将建成线网规模智慧安检系统和数据平台,该平台采用多维技术手段,在安检机、安检门正常功能基础上,实现行为分析、结构化分析、人像比对、乘客事件档案等功能,具备后端智能分析业务的能力,数据平台具备高阶数据和算法能力,同时,拟采用分阶段集中化远程判图方式,降低人员投入。

图4 智慧安检设施

表1 西安地铁智慧安检主要性能指标

3.4.2 人脸识别综合应用

《纲要》提出2025年实现智能售检票,包括实名乘车、生物识别、无感支付、语音购票等普遍应用,各城市间乘车畅行无阻,智能票检合一的新模式普遍应用。实现新型信息技术和城轨乘客服务全面融合,建成无感进出站、舒适便捷乘车、安全正点通达、网内换乘高效、网外衔接顺畅、智慧服务覆盖的世界领先的智慧乘客服务体系。因此,人脸识别综合应用将通过人脸识别支付技术进一步提升,实现基于主被动混合识别模式下的无感通行信用支付,融合安检支付一体化降本提质。结合城轨城市综合体开发,实现试点白名单乘客无感乘车体验,进一步扩大基于地铁人脸识别支付场景应用的丰富度,实现地铁综合商业体开发的一脸通行与一脸消费。

西安地铁目前已经落地试验场景,验证基于安检门相机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相机的无感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无感识别的技术可靠性。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系统设备端与安检系统融合,已经逐步在业内形成共识,西安地铁智慧安检系统与人脸识别系统具备实现后端打通能力。未来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将进一步融合城市发展,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3.4.3 设备在线监测应用

随着城轨线网规模不断扩大,设施设备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城轨行业对于保障运营安全、提高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设备运行质量直接决定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大数据、智能传感、图像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城轨运维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在城轨设备运维中引入物联网、云平台、图像识别、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以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数据进行融合及深度分析,实现设施设备在线实时故障预警、诊断及劣化趋势分析,形成运维方案建议,并触发工单、操作规程、物料等后续业务全流程,实现设施设备运维从传统的计划修和故障修向状态修以及预测性维修转变,节省检修时间,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升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对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为适应网络化运营管理需求,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在“十四五”期间可研究开展运营设备智能监测试点,提升城轨运营线路智能化程度,系统构建城轨智能运维解决方案,试点构建智慧运维体系,实现最大程度的智能故障预判和修程修制优化,对后续新建线路相关专业智慧化建设以及既有线路系统化改造提供指导意见,为线网运营下的生产组织变革夯实基础。

3.4.4 推广智慧服务应用

《纲要》提出创建智慧乘客服务体系,提高乘客服务的便捷化、舒适化、智能化水平。智慧城轨建设的核心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动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最终目的仍然是更好地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实现运营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从“人适应地铁”到“地铁适应人”,从“被动服务”到“智能服务”的转变。

目前西安地铁加大力度推动智慧城轨建设,应用了人脸识别、智慧安检、客流监测预警系统、自动售票机多元化电子支付等一批新技术,全力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文明有序的乘车环境。“十四五”期间可持续深化推广智慧服务应用,重点以智慧车站建设为契机打造智慧服务体系,不断挖掘乘客需求,为不同乘客提供差异化的出行服务。

4 结语

面对“十四五”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挑战,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通力协作,全力谋划,结合目前城轨运营发展现状,就“十四五”期间如何有效解决运营发展短板和弱项,如何促进运营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研讨,重点从企业经营、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应急管控等方面认真调研,系统谋划“十四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立足实际,超前策划,科学布局,实现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为实现西安市轨道交通运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城轨十四五智慧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