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阁,邵杰,王守志,朱薇(长庆油田分公司长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姬黄37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东北部,主力产层长4+5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近年来,随着该区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在储层潜力评价及目标区优选等方面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姬黄37区长4+5油层组及亚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并完成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的孔隙结构和物性分布特征是决定储层储集性能的最基本因素。分析表明,在长4+5油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姬黄37区主要发育了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以及分支间湾沉积微相,沉积环境整体处于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根据岩心观察和常规铸体薄片鉴定结果,研究区长4+5油层组碎屑岩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其中石英含量28.5%、长石含量34.91%、岩屑含量17.39%。岩屑间接触方式以线-点接触、凹凸-线接触为主,以次棱角状磨圆为岩屑主要磨圆类型,研究区岩屑以中等和好分选性为主[1]。姬黄37区长4+5层各亚层的碎屑特征及岩石类型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特征基本相似。
研究区长4+5层砂岩填隙物含量为25.23%,填隙物主要由碳酸盐胶结物(12.45%)、黏土矿物(11.20%)及硅质胶结物(1.25%)组成,其他成分的填隙物含量甚微。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由铁方解石(12.20%)组成,其次为铁白云石(0.25%)。黏土矿物以绿泥石(7.20%)为主,其次为高岭石(2.97%),含少量水云母(1.03%)。长4+5层岩屑胶结方式以石英加大边状胶结为主,少量存在孔隙充填式胶结。
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小是能够反映储层性能的最主要参数。分析研究表明,该区长4+5层亚油层组长4+52、长4+51储层物性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数值统计区间上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明显不同(表1)。研究区长4+52层孔隙度平均值为8.76%、渗透率平均值为2.23 mD,长4+51层孔隙度平均值为9.99%、渗透率平均值为2.28 mD。
表1 姬黄37区长4+5层储层物性参数分布统计表
依据储层分类标准(2005年《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研究区姬黄37长4+5层储集砂体以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为主。
姬黄37区长4+5油层组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平均面孔率3.90%,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2.12%)和粒间孔(1.12%),发育少量的岩屑溶孔(0.52%)[2]。
压汞曲线数据分析结果,长4+5层孔喉普遍较小,排驱压力较大,介于0.72~1.21 MPa;中值半径均在0.03~0.19 μm,粒度偏细;孔喉分布一般,分选系数以亚油层组长4+52最大为2.41,变异系数以长4+52最大为0.20,退汞效率相差不大,以长4+52的平均退汞效率略高为37.80%。
储层的均质性是笼统的、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经常以储层渗透率纵、横向分布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即采用对储层纵向上渗透率韵律性变化及平面上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等分布规律研究来判断储层非均值程度[3]。
研究区长4+5油层组渗透率韵律类型以正韵律和复合正反韵律为主,部分层段发育复合正韵律。
姬黄37区长4+5层亚油层组长4+52非均质性较强(表2),变异系数分布在0.1~2.4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0.7,平均突进系数为3.4,平均级差为10。变异系数小于0.5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长4+51非均质性较强,变异系数分布在0.1~2.2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0.7,平均突进系数为3.2,平均级差为11,变异系数小于0.5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
表2 姬黄37区长4+5层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统计表
在储层综合评价中,综合考虑孔隙度、渗透率等各分类参数,并结合区域沉积微相特征以及已有生产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研究区姬黄37区长4+5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表3)。
表3 姬黄37区长4+5油藏储层综合分类评价表
参照上述储层分类标准,综合长4+5层实测储层相关评价参数,姬黄37区长4+5层亚油层组长4+52储层物性较好,以二类和三类储层为主,局部地区发育一类储层,区域展布呈块状。亚油层组长4+51储层物性较好,整体分类以二、三类储层为主,其中,研究区长4+51储层一类储层分布面积要大于长4+52储层 (图1、图2)。
图1 研究区长4+52储层评价平面图
图2 研究区长4+51储层评价平面图
(1)姬黄37区长4+5油层组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由碳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物及黏土矿物组成,以石英加大边状胶结为岩屑间主要胶结方式,孔隙充填式胶结少量存在。
(2)结合储层物性差异和初步建立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姬黄37区长4+5层储集砂体以特低渗及低孔、特低孔储层为主。
(3)姬黄37区长4+5层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喉普遍较小,排驱压力大。
(4)姬黄37区长4+5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依据特低渗、超低渗透储层的分类标准,研究区储层可划分为四类,其中以二类和三类储层在全区最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