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高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擘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作出的科学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新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践特征就是阶段性。①王立胜.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逻辑[J].人民论坛,2021(07).在对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这一问题进行论述时,马克思明确指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首次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表述为“社会主义”,并指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③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就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加具体化,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判断含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新发展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这就意味着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但从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上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其次,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更高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明确了未来30年的发展目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后,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级别阶段发展的过渡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①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发展阶段又锚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级别阶段发展的基础。
新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传统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叠加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霸权主义、民粹主义势力上升,世界发展进入动荡变革期。但总体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在经济发展、减贫事业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为世界作出了表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经济现在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但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对国内疫情的有效防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愈发彰显,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年均9.8%增长的经济奇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体量、货物贸易规模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第一位。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1400余美元),在全球排名80位左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中国距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中国在减贫、环保、公共卫生和安全等全球事务上要承担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更要发展好自己,不能让各种社会问题激化。自2010年第一季度后,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增长瓶颈,呈现出下滑趋势,是1978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低增速经济发展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5年徘徊于6%~7%之间。受经济周期波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国际竞争和争端加剧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高增长的驱动因素发生结构性改变。从内部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产能问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变量。一方面,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化解的过程比较缓慢,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钢铁行业为例,尽管国家下大力气推动重组兼并,诸如在原宝钢和武钢基础上成立宝武钢铁等,但从2012年底到2019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提升了不到10个百分点,且多数时间不足80%①2012年底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为72%,2019年为80%(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是有调查以来的最好水平。由此可知,其余多数时间段不到80%。。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情况类似。
另一方面,部分高需求产能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这既包括高端的中间产品和核心部件,也包括基本的生活用品。目前,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呈现出3个重要特征,即:消费需求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的经济拉动效应增强。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消费和海外消费,同长期以来低迷的国内消费需求形成鲜明反差。如今民众习惯出境购物或通过网络进行海淘,尤其是母婴产品、电子设备、日用消费品,甚至大米豆油等,这些产品我们国内都能生产,但很多人还是要从国外买,原因在于国内提供的这些产品在层次与品质上与国外不同,这就是一种“要素错配”的现象。这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消费的供给侧因素,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或“供给扭曲”。这种产能过程与供给短缺并存的“悖论”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直观体现。
既往经济发展期间,劳动力数量大幅增长、人口抚养比维持在较低水平,使得中国经济得以收获大量的人口红利。但2012年后,此局面已然出现根本转变。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首次绝对下降以来,多年来持续下降,且人口抚养比同比逐年攀升。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国际老龄化标准8.1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社会老年抚养比达到17.8%。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将持续扩大。同期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劳动力供需矛盾凸显,这直接助推工资成本加速上涨,由此造成制造业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中相对削弱,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公司选择迁至东南亚。加之智能机器人等的大量运用,工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经济模式效率低下的劣势被逐渐放大。就劳动生产率而言,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分别仅为美国、欧盟、日本的7.4%、9.6%、10.7%。①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EB/OL].(2016-09-01)[2021-04-15].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1_1395572.html.这就意味着亟须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聚集在先进的生产要素上来,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
我国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这对现阶段人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有重大影响。基尼系数是居民收入分配均衡性的重要评价指标。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连续保持在0.4以上(如图1所示)。依照国际通行惯例,基尼系数大于0.4即提示该国收入分配超出警戒值,亟待改进。受经济周期影响,近年来,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速放缓,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连续4年呈现反弹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收入倍差为2.64。②国家统计局.2019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2020-01-27)[2021-04-2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7_1723396.html.
图1:2003-2018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③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451.
基尼系数背后折射的主要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中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同省份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据分析显示,疆域辽阔的国家往往更多地存在基尼系数偏高等问题。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区差异导致的。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遭遇的问题与挑战,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逐步从“高增速”转到“高质量”上来,注重提高发展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为了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命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回应的关键问题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这也是党的执政纲领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主义对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将共同富裕确定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也将其视为一个基本理想。但该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经历漫长历程。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现实,尊重客观现实,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但并不等同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持续搁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概念并非是抽象、玄奥的,必须反映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而非局限于口头宣传、思想教育。④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要立足客观实际做好所有可以完成的事情,久久为功,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走向共同富裕。
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新发展理念的阐述,发展并非终极目标,其实质在于解决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人附庸于社会发展”的异化和物化现象。①魏传光.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哲学思考:精神、立场与范式[J].求实,2017(03).取得发展不能简单地定位为一项绝对目标,尽管在不少方面,它都表现为追求目的,但更加长远地看,“发展更属于美好生活”②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必须藉由改革创新的内驱动力加以推动,兼顾发展质量和效益,使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得以更好地实现、维护与发展。发展工作必须立足于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公平享受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新发展理念源自于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归纳分析且综合考察了全球范围内的宏观经济社会形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重要解决意义,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重要体现,是应对经济新常态以及全球经济下行期趋势的核心策略,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引。
创新发展最为关注的问题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研发水平正逐步追赶世界第一方阵,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科技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依旧存在诸多短板。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59.5%③冯华,喻思南.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9.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N].人民日报,2020-10-21.、2.23%④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20-08-27)[2021-04-2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8/t20200827_1786198.html.,这两项关键指标,发达的创新型国家水平分别在70%和3%以上,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且与我国庞大经济体量不相匹配。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依旧存在较强依赖性,尤其在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还很高,这方面在这次中美贸易战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基于全球发展竞争更趋激烈、贸易壁垒主义盛行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趋于转型的客观形势,我们必须要立足创新抓发展,推动创新体制架构加速完备,依托创新驱动、先发优势,实现引领型发展。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协调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的。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为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等诸多领域。囿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在特定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跑得快的问题,差距有所缩短后,要将重点转向调整关系与整体发展效能,避免“短板效应”以及社会矛盾的持续加重。必须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城乡协调、物质精神、经济国防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才可以为国家发展拓展空间,弥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在薄弱领域赶超先进。
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之一即高耗低效产业的大量存在。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6%。近年来,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约30%的贡献。但同时,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年版)显示:201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加速增长,新增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球能源增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增量都是最大的。①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69th edition)[R].2020:3.金山银山、绿水青山,都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民群众愈发迫切地要求实现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必须强调富国惠民与绿色生态相同步,使人民获得愈发丰富的绿色健康产品,倡导绿色发展,才能协同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开放发展首先要为内外联动问题提供解决方向。当前的问题并非是对对外开放战略的争议,而是怎样改进提升开放的质量与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总体而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国际市场及资源的利用依旧不够充分,对于国际经贸规则的掌握运用能力相对有限,未能很好地应对国际经贸摩擦,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欠缺足够的话语权,亟待弥补提升。必须更好地拓展对外开放内涵,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提升,在战略、经贸、文化等领域加快联动交流,才可以为对外开放开创崭新局面,在与国际政治经济往来中趋向于深度融合。
共享发展关注的对象系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蛋糕”固然变大,但如何分配好“蛋糕”成为了一个突出难题,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性等问题成为了深化改革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就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而言,在制度层面或具体执行中,都存在诸多不完备之处。必须确实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获得体现。
消费是现代经济成长的发动机,也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对于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大市场的中国而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并逐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②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长4.9%,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正向拉动1.7个百分点,而前两个季度均为负值,特别是一季度春节期间本应为消费旺季,却因新冠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达19%,GDP的增速也受到较大影响。③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季度数据[EB/OL].(2020-11-30)[2021-04-12].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B01.
消费来自需求。人的需求问题始终是唯物史观的关注重点。从“物质的人”到“精神的人”到“全面的人”,现在的国人早已不是“单向度”的人。伴随物质供给的极大丰富,人们新的需要不断出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需要层次持续提升,结构也出现更多改变。美好生活的含义将“人的需求”推到了最具有包容性。它拓展了物质文化的外延,既包括原来已经提及的物质层面的生存、温饱、发展、享受等需要,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再往上,还包括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过有尊严的生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一直靠资本投入驱动。从2011年开始,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正式超过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见图2),且牢牢占据着需求端增长的主力位置,较之其他两种需求体现出较强的刚性和稳定性。而其他两种需求波动幅度大,资本形成总额受国内政策变化影响大,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则取决于国际贸易环境。如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导致当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22.4个百分点。而发端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争端,则使得当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由正转负。
图2:2010-2019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77.
如果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来看,可以将需求分为外需和内需。外需即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国际贸易体系的中低端,且高度依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各类能源资源,出口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加之近年来受全球经济贸易争端日益加剧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对进出口造成了更大影响。如图2所示,近年来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在零值上下徘徊,且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国的无理封锁和围堵,短期内进出口问题很难见到明显改善。因此,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中,目前仍需以国内循环为主,进一步拉动内需。然而一提到扩大内需,人们首先想到的是2008年4万亿元投资带来的一系列泡沫化效应。这也是当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其中利弊得失不能简单评判。今天,我们谈扩大内需,不仅是扩大生产消费,更注重的是扩大生活消费,要以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民生活消费来引领我们的生产。需求产生消费,消费牵引着生产。和一些欧美国家的消费习惯相比,过去中国人更注重储蓄,不喜欢超前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逐步释放,且更加丰富多元。需求升级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这就为传统消费提挡升级,以及新型消费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人们的消费能力受限,严重制约了消费性需求的扩大。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各地建了很多新城、修了很多商品房,但由于房价高企,一些农民工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购房款项,导致一些城市商品房出现空置现象。这就意味着生产投资没能体现到最终消费支出上。
综上所述,在新发展阶段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立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需求侧改革,不断提高消费能力,确保需求落实到居民的最终生活消费上,以此带动和扩大内需规模,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牵引出新的有效供给,畅通国内大循环。②王钰鑫,王耀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J].广西社会科学,2021(01).在此基础上,以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将国内经济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最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