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隆 唐冰寒
【摘 要】智能算法技术推动出版传媒行业发生巨大变革,为出版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给出版业编辑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促使编辑角色重塑。基于此背景,文章通过分析编辑角色重塑特点以及其数据化生存困境和优势,探析编辑数据化发展的长效运行策略。
【关键词】智能算法;出版编辑;数据化生存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版业受到数字技术的冲击,智能算法背景下媒体的固有边界被打破,媒介传播速度与传播方式深受影响。[1] 作为新兴热门技术之一的智能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甚至颠覆了传统出版业,大到对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小到对选题的选择形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版行业希望能够凭借算法技术优化出版流程、提升出版效率、激发创新活力。出版业在智能算法浪潮中不断探索、改革,编辑职能正在向着更加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向转变。出版业要保持职业优势,就得要探明其数据化生存的路径。
一、智能算法技术入场后编辑的角色重塑
在互联网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互联网技术迈向智能化阶段的同时,智能算法技术已经全面渗透进入出版传媒行业,不仅推动出版流程再造,还直接导致内容生产场域激荡,使得信息权利主体的结构关系发生转变。[2]在智能媒体时代,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编辑的角色逐渐从能够控制读者阅读内容的领导者变身为重视消费者的产品经理人,从主动的内容搜寻者转变为信息的聚合者,并且在读者加入内容生产过程后变身为内容生产的协同创新者。
(一)从内容把关者到产品经理人
传统编辑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在出版过程中扮演内容把关者的角色,其不仅在职业领域中具有权威性,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地位。但是当智能算法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进入智媒时代后,编辑职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解,原因在于受众自我意识觉醒后不再满足接收千篇一律的内容,而是对内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个性化定制生产的特性。编辑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也得以重塑,需要完成从内容把关者到产品经理人的完美转型。这就要求编辑在把好内容关的同时具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思维,包括维护读者黏性、挖掘社群经济价值等。编辑人员要想华丽转身,掌握数据化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二)从有效信息搜寻者到多元内容聚合者
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前,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时空的阻碍,人们需要通过不同渠道主动了解各类信息。而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拓展信息渠道主动挖掘有效信息,对信息修改、审核后进行发布,这需要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随着网络技术提升以及移动智能设备普及,一方面大众接收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信息数量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人们处于信息冗余的环境中,识别和处理信息变得困难。同样,编辑在这个时代也要面临处理海量信息的挑战,然而智能算法的入场可使编辑能够更加从容应对。编辑运用算法技术不仅可以快速聚合有效信息,完成优质内容的提取并形成知识,还能够了解读者阅读偏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编辑俨然已经成为多元内容的聚合者。
(三)从内容生产主导者到协同创新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是内容生产的主导者,是信息采集、加工和信息传播的关键行动者。但由于智能算法技术的介入,出版流程再造,内容制造者也不再仅由人类担任,机器写作与智能分发进入生产领域,以腾讯公司的Dreamwriter(梦幻写手)、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为代表的智能写作机器人用其较高的生产效率替代了传统记者和编辑的部分工作。[3]读者也成了传播场域的中心,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电子媒介,人人都是自己的出版者、编辑与营销人员,市场即内容生产者,生产者即市场,彻底颠覆了传统固有的出版思维。编辑需要迅速转变思维,抓住机遇完成转型。机器人不能胜任高语境领域的协作,需要编辑工作者深度协同;用敏锐职业嗅觉嗅出热点,为欠缺专业性内容生产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内容生产的协同创新者身份将为内容生产注入创新活力。
二、出版编辑面临的数据化生存困境
智能算法对于出版行业的编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编辑若能很好利用不仅能够拓展自己职业道路,还能推动出版行业创新发展。然而编辑的数据化生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要长期承受技术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之外,还要面临对于数据化理解的自身思维局限以及缺乏数据化实践经验的生存困境。
(一)思維局限:编辑对数据化生存的认知偏差
在整个社会要素数字化,进行大数据变革、智能算法应用之后,各行业对大数据介入生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编辑行业也不例外,并且对大数据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首先,大数据具有极端技术化的特点,与传统编辑职业能力架构相去甚远,因此,大数据等智能算法领头技术在编辑内容生产过程中短时间内难以祛魅,加之社会刮起大数据“旋风”,使得编辑不能以对待一种常规资源的态度来看待大数据。其次,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改变了行业生态,进而造成行业压力,不少编辑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渐无用武之地,并且随着技术发展,未来编辑的生存空间将被人工智能极大挤压。
(二)操作困境:编辑数据化生存的实践经验缺失
部分编辑已经意识到大数据是时代特征,也希望紧跟时代脚步,从根本上对编辑工作进行深度改革,但是常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目前掌握智能算法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难以满足整体流程再造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出版集团缺乏系统认知或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实践工具短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于编辑的系统培训,所以编辑仍然不具备深入、创新的大数据实践能力。
三、出版编辑的数据化生存优势
在智能算法时代,编辑要面对并适应新技术入场所带来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并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产生迷茫与摇摆。这个时候需要编辑清醒地认识到较高的学习能力、人工智能不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是其数据化生存的独特优势。
(一)通过较高学习能力,提升数据素养
具备数据素养是编辑数据化生存的关键一招。数据素养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素养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最佳延伸与表达,是一个多角度、多领域的创新概念,是一种能找到、评价和有效合理使用数据资源和信息,实现其蕴含的巨大价值的能力,被赋予受众在智能算法时代掌握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的美好愿景。[4] 数据素养由数据意识与数据操作素养两部分构成。数据意识是从数据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意识,对于编辑来说是提升其数据素养的内在驱动力,编辑需要意识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可以和金钱比拟的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资源谁就拥有了社会话语权与主导性。数据操作素养则包括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判断能力以及掌握算法技术分析数据并进行数据可视化的能力。
编辑可以通过较高学习能力提升数据素养。
(二)凭借独特社会属性,完成编辑工作
目前业界较为认同这一观点,人工智能在思维能力上还无法整体比肩或超越人类思维和意识。[5]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感官的模拟仍然处于机械化阶段,无法产生完整的人类感觉和思维。与人类主体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不同,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和机械性,还不能形成主体的真正实践活动和社会属性。智能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某些敏感和特殊的话题或语句进行识别并高效过滤,但仍未具备编辑专业的思维感知能力,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仍需要人工操作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人工和技术的结合提升了出版业生产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内容的准确性。出版编辑如能够抓住机遇,主动拥抱新技术,就有机会在智能算法时代有所作为。
(三)依靠行业发展态势,拓宽生存道路
编辑数据化生存是提升编辑素养、形成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也是改革中的出版业所希望看到的编辑的良好转变,因此编辑的数据化生存具有行业期待的优势。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是重要的生产因素”,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出版业能够从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并从根本上改变其传统生产经营理念,那么就有可能跟随社会发展的浪潮加速腾飞 。而具备数据素养、内容聚合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编辑人才正是出版业改革发展亟须的对象。在这个“泛社交时代”,读者身份正向着用户身份进行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也逐渐植根于出版行业的发展思想中。[6]值得注意的是,高素质编辑人才能够利用算法描绘用户画像、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这正是出版业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因此,出版行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具备高数据素养的编辑人才,而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也为编辑的数据化提升提供了外部动力,进一步拓宽了编辑行业发展道路。
四、出版编辑的数据化生存策略探析
智能算法技术的发展使出版业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变了内容产业原有生态结构,使编辑行业出现震动。编辑作为内容生产行业的主体,其思维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应用模式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智能算法背景下,编辑数据化生存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一)开源数据创新源头,提升数据生存意识
数据意识是编辑提升数据素养、促进出版业经营管理流程转变的原动力,也是行业进行数据创新的源头。意识形态构建对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面对庞杂的数据与信息资源,编辑必须意识到数据资源源于信息的数字化传播。各类社会信息诸如政务信息、用户信息、社会数据经过数字化存于庞大的数据库中,要求编辑具备一定数据挖掘能力与判别能力,关注数据大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深入思考大数据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积极开拓工作新兴领域。
(二)紧跟技术创新步伐,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大数据技术是出版行业长效发展与经济效益保障的切实工具,为出版的时效性和可行性保驾护航。对于编辑人员来说,海量的数据资源是巨大挑战。因此,编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提升信息化素养,掌握数字化技能,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将大数据与工作业务进行创新性融合、开拓性发展。
(三)开拓应用创新模式,倾听用户真实声音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流量思维”不可或缺,任何行业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具备“用户思维”,毕竟拥抱用户是拥有流量的第一步,所以倾听用户内心深处的声音至关重要。[7]对于出版行业的编辑来说,想要增强用户黏性就必须掌握读者的阅读偏好以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5G技术的发展,用户不止满足于被动接收优质内容,他们输出自己思想、观点的欲望日渐浓厚。编辑要开拓应用创新模式,策划读者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社群经营经验与社交媒体的交互性,调动用户互动的积极性。
五、结语
大数据已然成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愈发完善,出版业不可避免同媒体行业一样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大数据时代,技术的发展使编辑必须思考自己的生存空间,努力适应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把关作用,在新时代肩负责任与使命,传递正确价值观,引领行业向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向东,王怡溪.智能传播中算法偏见的成因、影响与对策[J].国际新闻界,2020,42(10):69-85.
[2]陈进才.人工智能时代出版流程再造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出版,2020(2):89-91.
[3]夏德元,刘博.智能媒体时代编辑角色重构与编辑素养新内涵[J].中國编辑,2020(10):65-69.
[4]李学龙,龚海刚.大数据系统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45(1):1-44.
[5]鞠天相.智能编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15(4).
[6]程忠良.“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社交化战略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7(10):35-37,60.
[7]张超,钟新.从比特到人工智能:数字新闻生产的算法转向[J].编辑之友,2017(11):61-66.
(责任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