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业媒体人的心理健康及调适策略

2021-09-23 13:35谢佳沥
新闻潮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形势心理健康策略

谢佳沥

【摘 要】随着新形势下媒体融合不断加快,行业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以人为本,准确把握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行业媒体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现突围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分析当前行业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现状,剖析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行业媒体;心理健康;策略

行业媒体是我国新闻战线的中坚力量之一。新形势下,相当一部分行业媒体都在谋融合、求突破、稳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摸索和实践,以期能在媒体融合、市场化等浪潮的冲击之下,保住事业发展“基本盘”,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拥有一支身心健康、能征善战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是行业媒体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地服务单位、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才能更好地为行业发展、社会进步“鼓与呼”。因此,在新形势下,剖析研究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

新闻传播活动的固有属性以及新形势下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使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现状必然表现出与整个新闻工作者群体存在一定的共性,如从业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缺乏安全感和获得感等。

但与其他媒体相较,行业媒体发展环境较为“特殊”,进入市场时间较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相对较小。面对新形势下生产方式、工作理念的变革,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与其他媒体新闻工作者也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针对共性问题,本文不多做叙述,主要针对差异特征作阐述说明。

(一)对社会发展的把握缺乏整体性

对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而言,长期关注特定的行业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了解不足,容易导致这一群体对社会认知的滞后。

从思想层面上来说,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新闻传播活动的环境日益开放多元,形式日益丰富多样,但由于术业有专攻的特殊定位,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与领域外的信息交流互动,从频率频次和深度广度上来说,都不如其他媒体新闻工作者那么深入频繁。甚至有些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只了解领域内发生的新闻,对当下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议题不甚关心也没有興趣去了解。媒体融合背景下,最需要转变的是思维方式。就目前来说,有些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新闻工作中。思想层面与整个发展大趋势有些脱节,是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对社会认知滞后的根本原因。

从业务层面上来说,媒体融合背景下,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认知相对滞后。由于行业媒体大多处于转型过程中,相应的,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接触新技术、新手段的意愿弱、渠道少、时间短。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赖以生存的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写作等职业技能优势,在当下被不断弱化,而媒体融合意识薄弱、新媒体技术能力欠缺等短板被不断放大。新传播形式的不断出现、新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意味着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从理念到技术层面需要反复重构。行业媒体长期处于“跟随者”“落后生”的角色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前进的“脚步”越来越沉重。

(二)对自我认知存在较大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对角色定位的模糊,会使人迷失方向,进而影响人的精力和对事物的热情,产生倦怠、盲目、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总的来看,在自我认知的偏差上,目前,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普遍存在一种“搬运工”和“边缘人”心态。

所谓“搬运工”心态,是指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由于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机械工作,导致对自身工作的定义产生了认知偏差。在他们长期的工作状态中,很少有反映主动性及创造力的内容。身处一线的记者,由于行业内有限的新闻素材和来源,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大多是同质性较高的会议新闻、日常活动,缺乏新闻性和新鲜感。身处后方的编辑,长期从事大量筛选、编辑、排版等重复、机械的工作,偶有一些言论、综述等新闻写作任务,其涉及的主题也是行业内反复“翻炒”的话题。因此,不少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用“搬运工”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所谓“边缘人”心态,是指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因为所处平台层级的原因,导致产生的一种认知偏差。目前来看,国内行业媒体存在于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生态圈,规模和体量相对较小,导致其生产的新闻产品既没有“流量”,也产生不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当前过度追求“流量”“关注度”“KPI”的形势下,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容易产生不被主流视野所关注的游离感,进而对自身产生行业“边缘人”的错误认识。

新形势下,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既要求“生存”、求“温饱”,又要谋发展、谋成长。长期处于“两头不到岸”的生存状态,必然产生焦虑。

二、影响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因素

总体来看,上述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现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笔者认为,影响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工作节奏、薪酬待遇、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各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容易引发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工作节奏由慢到快的变化

时效性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都是取得竞争优势、占据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由于具有传播渠道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传播快速及时、传播效果好等特点,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方面相较传统媒体占有优先地位。

当前,不少行业媒体正在积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新媒体意识,出台了一些具体举措。例如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必须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发布。这就意味着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要从以往一天工作8小时、偶尔加班的工作节奏,转向24小时随时随地待命、经常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的工作节奏。笔者所了解到的一些行业媒体里,不论是编辑还是记者,一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甚至12小时的情况并不鲜见。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工作节奏的骤然变化,很难走出“舒适圈”,必然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影响,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二)薪酬待遇与个人付出之间的差异

1996年,德国著名医学家西格里斯特提出的“努力—回报”模型指出,当个人所做的努力超过回报时,压力就产生了。“努力”包含工作需求和員工义务两方面,“回报”包含金钱、尊重和职业稳定职业发展机会三个维度。

一段时期以来,整个传媒行业的工作强度不断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整个行业的收入增速却远远跟不上物价、房价的涨幅速度。这一点,在行业媒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是一部分办公地点位于一线城市的行业媒体。

一方面,不少行业媒体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的限制,在薪酬发放、绩效激励方面的弹性空间不大,薪酬水平迟迟无法跟上行业平均水平,甚至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流程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原有的薪酬考核标准已不再适用于新的生产方式。然而,不少行业媒体在新闻生产上紧跟媒体融合步伐,但是在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还是沿用“老一套”。时间一久,就容易引发各种问题。

(三)自我价值实现的障碍

1943年,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指出,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与成就动机直接对应。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位于传播链条的上游,其所传播的信息能否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能否引起受众和社会的反响和共鸣,直接影响其能否实现自我价值。

在信息超量的当下,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除了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外,还需要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平台。但目前的行业媒体在传播渠道、传播手段、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资源等方面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行业媒体在整个媒体行业中处于落后和追赶的尴尬位置。如今在管理手段和媒体技术较为落后的时期,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大多数时候只看工作是否完成,而在自身工作的价值方面,没有一个明确可以参照的“坐标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通过媒体后台的点击量、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具体指标,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能够比以往更清楚地对自身工作价值进行全面的衡量和判断,不仅可以和自己进行比较,和同事进行比较,还可以和其他同行进行比较。在相关指标数值长期“不太好看”且没有提升趋势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对自身工作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其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四)行业媒体管理僵化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行业媒体或多或少与行业主管单位或一些大中型企业关联紧密。例如国家部委下属的行业媒体大多数是其直属单位,很多央企下属的行业媒体是其全资子公司。长期处于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导致个别行业媒体还存在“熬资历”“大锅饭”“混日子”等显著的“机关”属性。老旧僵化的体制机制,让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前景“模糊不清”,很难有效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一段时期以来,不少行业媒体在编制无法扩充的情况下,通过招聘大量“编外”人员,充实自身的人才队伍,壮大自身的新闻力量。然而随着事业的发展,编制始终是一道隐形的墙,将同一单位的新闻工作者分为“内与外”,让不同“属性”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对单位产生了“亲与疏”。此外,也在福利待遇、工资薪酬、晋升通道、职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公平。这就导致行业媒体大量编制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担忧,进而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在压力之下更容易产生心理焦虑。

三、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调适对策

有学者提出,组织的存续和发展并非始终保持线性规律,而是伴随成长周期的变化呈现波动起伏状态。组织在质变发生前的过渡期,往往容易因为无法深度融合“既有”与“创造”之间的关联性,而忘了自身优势,进而陷入发展停滞。

当前,不少行业媒体都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仍处在质变发生前的过渡期,在此期间,想要规避发展停滞的“陷阱”,就必须注重组织各方面的变化。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着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工作状态、工作氛围、工作成效等各方面各环节,最终影响着行业媒体在市场大潮中的存续发展。因此,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的特殊时期,行业媒体掌握旗下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状况,必要时进行干预、指导和帮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从内外因两方面,笔者针对性地提出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调适对策。

(一)从内因来说,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自我调节。

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是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在发现问题时,不是逃避放弃,也不是肆意发泄,而是要抱持积极态度去面对,去调适,去解决。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要充分认识所从事的工作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从政治层面来看,新闻工作在任何时候都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行业媒体作为我国传媒行业的一支特殊力量,同样要担负起党的“耳目喉舌”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媒体融合层面看,人才是行业媒体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力量,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通过采写发布更多有价值与更有意义的新闻,帮助所在的行业媒体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不断做大做强,最终实现转型发展。

其次,要学会处理好工作、家庭与休息之间的关系,学会生活。幸福的生活、稳定的家庭、良好的身心状态,是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中去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不论面临多么繁重的工作任务,多么快速的工作节奏,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都要学会“弹钢琴”的艺术。在工作时间充分利用午休等间隙休息“补充电量”,克服“本领恐慌”。在周末等闲暇时间,可以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缓解身心疲惫。忙里偷闲,是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最后,要在新形势下勇于挑战自我,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接受转型升级的变化,顺应媒体融合的大潮。在保持自身長期从事新闻工作、文字基本功扎实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逐渐树立新媒体思维。还要与时俱进调整方向,关注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段时期内,可以制定一个小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一项或多项技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实现精通各种新媒体技术,扩展职业技能的最终目标,逐步建立自身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缓解职业焦虑。

(二)从外因来说,行业媒体要想方设法帮助新闻工作者调适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行业媒体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要“抓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科学管理体系,重塑行业媒体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薪酬等制度。例如在日常管理上,行业媒体可以适度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为大家提供身心状态调适的时间和空间。在绩效考核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若干新媒体考核指标。在薪酬激励上,应建立与媒体融合趋势相适应的绩效薪酬制度,薪酬水平应与市场相匹配,不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使大家的付出与回报能够匹配。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奖项评比等,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行业媒体要注重开展业务培训,着力提高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可以邀请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媒体同行来单位开展培训;也可以前往业内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媒体同行学习观摩,进行现场教学;还可以开发课程体系,让大家自由掌握时间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自身的能力水平、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而且也为日后行业媒体的转型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行业媒体要畅通“上—中—下”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领导层、中层干部、基层新闻工作者三个层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大家的心理健康状况。要科学建立中层化解基层心理的“小问题”,领导层化解具有共性的心理“大问题”的心理健康调适工作机制。要转变过时的职业健康管理观念,扭转“重身体、轻心理”的局面。有条件的行业媒体,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甚至可以探索尝试开展“点对点”式的心理健康疏导。

四、结语

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还关系到所供职行业媒体的长远发展。因此,保障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这一群体做好心理调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引起相关各方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乐苑.行业报在新媒体融合下的困境与发展趋势[J].新媒体研究,2016(12):91-92.

[2]王灵玲,刘明奇,张晓霞.行业报媒体融合路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6(7):102,104.

[3]黄鹭军.浅析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传媒,2015(11上):78-80.

[4]李盼盼,邹韬奋.新闻职业观在网络时代的意义[J].新闻世界,2015(9):145-146.

[5]卫利珍.职业情感承诺与职业成就感对社会工作者职业意志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5(7):118.

[6]刘思雨.传统媒体机构内新媒体从业者职业心理现状与调适——基于内蒙古日报社的田野调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7]李永鑫,务凯.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和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6):455.

[8]向阳.浅析行业媒体记者的从业心理[J].数字传媒研究,2017:25-26.

[9]施华.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以《中国水运报》“三位一体”改革创新为例[J].新闻前哨,2019(3):34-35.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新形势心理健康策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Passage Four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