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要: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在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相关研究情况并加以分析,寻找将二十四节气与科学素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价值依据。
关键词:文献资料;科学素养;二十四节气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受此触动,笔者在想: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是什么?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是否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一个相关的活动?借此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结合五大领域和幼儿的发展需求?提升幼儿的某一种知识或技能?于是,笔者开始大量的查阅资料,并陷入思考。
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
(一)国外同类课题研究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即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自2000年起,国外关于幼儿园阶段科学素养早期介入方面的会议相继召开,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也不断地出现,研究历史较短但成果颇多。但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外国没有二十四节气,只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通过查阅资料,据《日本書紀》记载,推古天皇十二年(604)日本正式开始推行从中国传来的历法。[1]这个历法包含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能调整季节与计时方法中产生的偏差,据此可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日本的实际传承时间已经超过了1000年。相当多的日本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都曾称赞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东方人的智慧结晶,是优雅的科学等。
综上,科学素养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因子,对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国际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理念影响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由传统封闭的、高结构静态的、重知识灌输式的常识教育向现代开放的、低结构动态的、体验探究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转变。因此,将二十四节气与科学素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
国内研究幼儿园科学素养早期介入的文章相对较少,但在2006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纲领性文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之后,国内的相关研究有了急速上升的趋势。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占总量的半数以上;其次为基础教育领域,占28%;再次为相关群团及学术机构,比重不足一成。[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幼儿科学素养”,搜出285条相关资料;输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搜出176条相关资料;输入“在幼儿园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搜出0条相关资料;从搜索的资料来看,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以来,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例如:江苏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江苏南京浦口区行知幼儿园、甘肃玉门市第三幼儿园等,通过“家园合作探索”、“在音乐活动中升华”、“整合行知实践基地资源”、“开展启蒙教育”、“精心设计情境”等途径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效果可见一斑。就目前搜索的资料来看,只有甘肃瓜州县渊泉第二幼儿园在尝试通过感悟自然,引导幼儿体会科学的真正魅力,继而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但是他们的这一做法还比较单一和片面,仅是停留在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小动物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还不够系统、全面。在众多幼儿园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同时,更多的是将传统文化教育单列为一项内容,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创新性,使其游离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其它课程;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方面的关注度不高,相应的教育比较薄弱。
綜上所述,我们认为我们提出的“在幼儿园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也将为广大农村幼儿园提供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经验借鉴。
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验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为媒介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把“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中蕴含的语言、文字、图像、动作、故事、习俗、科学常识等能够促进幼儿科学认知、逻辑、能力的素材挖掘,并研究如何应用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实验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2.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具体可行做法,形成较系统的培养策略,力求达到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本园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内容,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科学主题活动;在研究中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专业水平;提高我园的科学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幼儿科学教育资源。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科学发展观......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综合性科学课程”等有关科学教育方面的明确指引。[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概括的科学总目标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有5个具体目标8点教育要求和3个指导要点。总结归纳为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在于激发兴趣,引导科学观察,积极模拟科学现象,深层次认知科学现象和形成科学态度等。[4]
3..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论,可引导孩子们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在积极动手动脑中寻求答案或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当儿童操作物品时,其通过推、拉、拍等操作,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观察如何放置物品的过程中,获得了物理知识;在对物品进行比较、分类,形成概念时,获得了逻辑数学知识。[5]
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界定清楚课题涉及的关键概念
首先,笔者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作整理、总结,初步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的概念:
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是以一个话题(即一个节气)为中心,进行延伸扩展,进而形成更多的话题和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一个主题活动可以把五大领域的内容都贯穿其中,并将各领域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为一体。在这里,我们主要着重于研究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中科学领域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媒介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
笔者在2017年8月15日的科技日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提升孩子科学素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文章里面所涉及到的关于“科学素养”的释义,让笔者破为认同。文章指出: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把所阅读的关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文献资料作了归纳总结,把“幼儿科学素养”作了以下的概念界定:
幼儿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在这里,幼儿科学素养包括:幼儿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四、结论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学界被赞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这个体系包含了丰富天文、气象、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生产文化习俗,有文字、图像、表演、生物的活动、大自然的变化、科学原理等等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天气的变化、动物的活动、花朵的盛开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民俗活动,能够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与幻想,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方兰.从日本历学看日本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流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06):32-40.
[2][3]刘立.中国科技政策的議程设置模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例[A].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2008:6.
[4]陈苏艳.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S1):8-9.
[5]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教育,2012(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