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贺露 牟康
摘 要: 伴随高考改革,“历史”成为两门重要选修科目之一,历史课程在中学学习中将引起更大的关注。如何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是每一所中学都应思考的问题。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将地方历史特色与各种比赛和展示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凸显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有效开展课外活动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取得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成绩、学生素质同步增长的突出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关键词: 历史特色 素质教育 课外活动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强调了学习和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历史的作用不仅可以史为鉴,还可以以史为镜、以史为警。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代代传承,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个学校的职责。伴随高考改革,“历史”成为两门重要选修科目之一,历史课程在中学的学习将引起更大的关注。“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1](345)。究竟如何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这是每一所中学都在进行的思考。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改革,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有机融入学校所在地——汉中市的历史特色,以特色激发兴趣,以兴趣促进学习,走出一条融地方历史特色入素质教育建设的教学改革之路。
一、融地方历史特色入演讲赛
“所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是使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通过思维活动,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承受,呆学死记”[2](342)。宁强一中重视积极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将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紧密联系,在举办演讲赛时有意识地融入所在城市的地方历史特色,以此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主动性。
宁强一中于2019年5月与地处汉中市的陕西理工大学辩论协会联手在天汉文化长街举办了一次极盛大的演讲赛,演讲比赛的主题由宁强一中与陕西理工大学共同商定为“其称甚美”。“其称甚美”语出萧何的“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原意是安慰不满足于只當汉中王的刘邦。刘邦认为汉中此地闭塞难通,距关中相去甚远,但“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认为汉中退可守巴蜀,进可取关中,且此地位于关中与四川两个天府之国中间,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于休养生息。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此次“其称甚美”演讲比赛的参加者有老师、有大学生、有中学生,有老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骄傲,有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比自豪,有外地大学生对汉中“宜居城市”的向往,有本地中学生对未来发展“开拓进取”的展望,有学生对汉民族的远古、过去、当今和未来做出的分析,有学生对蔡伦改进造纸术充满好奇,有学生歌颂祖国母亲的地大物博,有老师对莘莘学子的深深寄托,有大学生对中学生活的怀念和对中学生的欣赏,有中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对大学生的钦佩……此次演讲赛极盛大而成功,既增进了两校间的友谊,又让双方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是对自我、对他人一次极认真而严肃的审视。尤其于宁强一中而言,在此次演讲赛中始终紧扣“其称甚美”的主题,将汉中市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汉中市的别名“天汉”别出心裁地对学生进行一番全新的教育,追根溯源、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化传统入现代,化教育于演讲比赛,所谓好学乐学者也,演讲与学习并行不悖,对宁强一中的学生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融地方历史特色入辩论赛
伴随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在新的学习理念中,学习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新的知识信息,然后结合已有的认识,通过自主思考,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3](256)。宁强一中通过辩论赛这一方式推动学生自我加工地方历史特色知识,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认识,对提高学生“活学活用”“思哲明辨”的能力是一条有效途径。
宁强一中在2019年11月举办的“魏延建议出子午谷取长安是否可行”的趣味辩论赛中,辩论双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起子午谷奇谋,便知这是个老话题,子午谷奇谋自“诞生”以来,历经各朝各代无数史学家的反复论证、探讨、批评,已然成为一个几乎被蹭光所有热度的老调,本不必多论。但获胜一方从史学界观点入手,认为魏延真正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是《三国志》所载:即终极目标不是长安而是潼关,因此更具可行性。辩论双方首先介绍魏延的全计划,即:魏延率蜀军精兵一万从汉中出发,沿艰险的子午谷道向北进发(速度要快),途经长安等地(沿途守军对这支突然出现的军队来不及做出应对,第一反应当是固守城池),然后毫不停留直奔潼关,抢占这处天险并坚守二十余日,只待诸葛亮率主力前来汇合则关中全境为蜀所有,北伐大获成功。接着,双方辩手又分别从“战术突然性、速度、吴国的配合、吸引关中附近的魏军重兵团、一战成功拿下潼关”这五个方面入手论证魏延计划的可行性。随之,辩论双方又论证了“天意”的比重(魏延出发时子午谷地区不能下雨,当年曹真三路大军侵入汉中就是遭遇连绵大雨导致无功而返的)。辩论过程中语言生动有趣,引经据典又通俗易懂,用词严谨又不失幽默,宁强一中的全体师生随之一同穿越时空隧道探讨原因,在唇枪舌剑中感受到历史辩论的魅力,所谓诸葛亮舌战群儒不过如此。本次辩论赛通过幽默诙谐的辩论环节为大家展现各位参赛选手精妙绝伦的辩才,旨在通过历史知识的思辨思维,在轻松的环境中一展沟通、信任、协作的团队艺术,让当代中学生传承求真求善的辩者风范,发扬言之以强、晓之以理、驳之以度的辩论之道,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与碰撞,在中学生当中掀起一股地方历史学习之风。本次辩论赛强调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以强大的阵容吸引更多人关注辩论赛,激发同学们对辩论赛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表达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辩论提高全校师生对地方历史知识的兴趣,推动“素质教育”与“历史知识”共同发展。
三、融地方历史特色入诗歌朗诵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过:“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汉中市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点,同时拥有大西北的豪放和小江南的婉约,宁强一中充分利用汉中市的地缘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将诗歌同历史充分联系起来,通过举办校园历史文化节的诗歌朗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增强地方历史知识。
宁强一中于2018年国庆节举办的以“金瓯玉盆,语曰天汉”为主题的诗歌朗诵,由历史教师统一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有学生歌颂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学生歌颂张骞的“开拓”与“博望”;有学生歌颂汉中作为“天府之国”养育一方水土;有学生歌颂“汉中”作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起点;还有学生对何挺颖烈士的壮行赞不绝口……在此次诗歌朗诵活动中,有古有今,有自然有人文,有历史有现实,传承了汉中市的悠久历史,探索了汉中市当今的文化精神。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诗歌朗诵活动所有作品均要求学生原创,此举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又大大丰富了宁强一中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涵,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练习,且活动日期定于汉中市的地方特色节日——社火,与汉中市的历史传统节日结合,可谓一举多得。
四、融地方历史特色入话剧表演
素质教育建设讲求全面综合性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力、组织力和表演力。中国文人素有“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时,一些有志之士急欲拯救斯民于水火之中,将话剧作为一种武器,带有匡时济世的目的。因此,话剧表演一直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当今中国正迈着稳健的步伐阔步走向未来,话剧舞台努力、真实地反映现实,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宁强一中突出历史话剧表演,将本地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历史话剧的方式呈现,在学校内外引起轰动。
宁强一中会定期举办简短的历史话剧会演,并邀请汉中市各界代表前来观看和指导,在汉中市电视台的帮助下,学生们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既符合历史记载又突出个人形象。宁强一中在2019年5月举行的话剧会演中,夺冠作品《甲午祭》的创作另辟蹊径,用李鸿章的经历贯穿整部话剧。指导老师赛前指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有复杂历史原因的,关于这些原因在现在的作品中呈现得不太到位,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因此学生们努力在歷史背景下塑造历史人物,尽可能揭示个人在历史事件当中复杂的内心活动,有矛盾甚至痛苦,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通过对以伊藤博文为主的对立面人物的刻画积极推进主题,一方面解释清朝甲午战败的原因,另一方面给当今观众一个警示。通过《甲午祭》,能够看到创作者在努力构思,试图让历史史实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相连接,让我们进一步反思历史。宁强一中特别注重对太史公精神的发掘与探索,表演赛季军《太史公记》演绎了汉代司马迁为人正直、直言觐见得罪了汉武帝,后被处以当时最残酷的宫刑,司马迁在屈辱的牢狱中没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而是因为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即公正、客观、翔实地记载历史,在那段苦难的日子中完成了影响空前的中国史学巨著——《史记》。
五、结语
于个人而言,历史的作用在于使人明智晓理、博古通今、修身养性;于社会而言,历史承载着社会发展的脉络线索;于民族而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于国家而言,历史可以鉴往知来。因此,学习历史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是极重要的,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历史中探索未知世界,从历史中树立民族自尊,从历史中考虑将来趋势。“当前实行的现代化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使教与学整体优化的活动的统称,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过程、形式、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科学化和合理化”[4](244),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在推进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将地方历史特色与各种比赛和展示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凸显了新时期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有效开展课外活动的同时积极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应试成绩、学生素质、教学改革同步增长的突出效果,值得其他学校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洪庆根.军队院校教育思想观念新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