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娟 王婧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方面有共通之处,“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融合,创新引领发展建设是历史必然。京津冀协同创新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发展并发挥了推动作用,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驱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内部协同创新,提升京津冀区域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融合。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5.1;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9-0067-0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落实这一目标要求,关键是实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创新引领,建立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制度创新等发展路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重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化倡议,对于我国融入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方面有共通之处,“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融合,创新引领发展建设是历史必然。
创新引领“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创新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京津冀区域是“一带一路”廊道与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交汇的关键节点,是两条陆上廊道与一条海上廊道的起点,是国内对外贸易的交通枢纽和桥头堡。“一带一路”根基在国内发展、重点在国际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解决国内特定区域发展问题重大战略,二者在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不断融合对接、相互促进,而京津冀协同创新对“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推动作用。
打通国内国际合作新路径是我国深入参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因应选择。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际需求在下降,加之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我国原有的依靠对外贸易的国际合作模式受到冲击,亟待在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中寻求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的深度参与与合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打通国内国际合作新路径。近年来,我国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关系,科技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在其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局的重要节点。从国内来看,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同发展大多是从交通、环保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率先突破,最终以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并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铺开。因此,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整体协同性。
京津冀协同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京津冀协同创新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通过多种模式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归纳为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科技园区、推动重大工程建设等几种模式。在人文交流方面,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学家、青年学者开展科研交流活动,通过人才的交流带动区域科技合作;探索鼓励支持相关国家产学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与菲律宾、印尼等8个国家启动或者探讨建立科技园区合作关系;与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构建了多个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并开展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我国注重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输出。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输出活跃,京津冀地区是“一带一路”国家技术输出的重要主体。2020年,北京技术流向5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技术合同200余项,成交额超500亿元,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约占85%。天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落实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施方案,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如:建设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推动双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发投资、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河北省是“一带一路”渤海湾的重要节点地区,注重利用产业结构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互补性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光伏、钢铁、玻璃、水泥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装备、技术、资本及劳务输出。
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创新源头,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其中,北京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驱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发展。以技术要素的辐射为例,“十三五”时期,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辐射到京外省市占比约为54.8%,流向全部省份的330多个城市,对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了全覆盖。其中,流向“一带一路”沿线省市技术合同120267项,成交额达7000亿元,比“十二五”增长约58.4%,占流向外省市的50.4%,主要集中在现代交通、电子信息、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2020年,北京流向“一带一路”沿线省市技术合同26662项,成交额19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占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1.2%。
京津冀协同创新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融合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通过技术输出与吸纳,形成融合发展格局。从京津冀吸纳“一带一路”沿线省市技术来看,仍以北京吸纳技术量最大,远超津冀。2020年,北京吸纳“一带一路”沿线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约为684.3亿元,占吸纳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近5成。“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吸纳“一带一路”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领域,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贡献了技术力量。
制度创新夯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基础。从目前看,我国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尚在探索阶段,而京津冀区域正是肩负着探索这一重要使命的先驱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打破行政壁垒,也在探索完善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架构,不断完善府际间协调合作机制。近年来,在规划、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创新改革、深化合作,形成体制机制模板,积累经验成果。在京津冀协同创新方面,不断破解固有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在人才流动、资金扶持、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等方面,打通传统的行政区域壁垒和堵点,探索了很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如共建科技园区、共建创新基地、共建转化基金、共建创新联盟、共建技术市场等。而“一带一路”建設也需要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推进沿线各国对接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沿线各国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相关机制有共通之处,都是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作用,促进与沿线各国形成国际国内互动、互通、互补的跨国界大区域和国内区域的新布局、产业新动力、合作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创新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发展路径
加强京津冀区域内部协同创新与发展。推动京津冀区域内部合理分工,深化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与中小城市培育相结合,推动区域内部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加快形成共建共享市场体系,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和监管链五链融合发展,提高区域规模集聚效应。强化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形成合理创新梯度,构建与优化区域创新生态。
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京津冀地区不仅是我国海陆交汇、内外联通的重要节点,也是东北亚地区的枢纽,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以及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因此,需构建更加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综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地区差异,强化京津冀区域国际交往平台功能,推动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时期北京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发挥京津冀自贸区率先全覆盖的优势,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天津自贸区、河北自贸区和北京自贸区发挥各自特色、错位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与交流;深化北京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提升京津冀国际竞争力。
加大科技合作力度,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融合。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优势,与相关各省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科技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共同发展挑战开展科研公关和技术研发,以服务于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使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北京为核心形成国际技术交易重要枢纽,跨越国际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融入国际科技大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京津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才交流、科技项目合作以及科技园区共建等。促进科技人才往来便利化,推动国际交流,建立双向互动的人才体系,提升科技管理国际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久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
[2]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2016—2020)[R].北京: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3]王坤岩,藏学英.“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区域对外开放新路径[J].产业经济研究,2019,(7).
(作者简介:毕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 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