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维度

2021-09-23 10:18李士军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民族复兴文化自信

李士军

摘   要: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是对中国依据自身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岁月长河洗礼,底蕴深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应运而生。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既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又对当下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   民族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完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当下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内因,在于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基础上建构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岁月长河洗礼,底蕴深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应运而生。要厘清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就必须回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之中,回到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实现民族独立风起云涌、波诡云谲的革命历史进程之中,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之中。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民族底色,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之根。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2]中华文明肇始于远古时代黄河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世界的厚重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跨越历史长河的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回眸光辉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可谓群星璀璨、光耀千古。早在远古时代,石器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来铜器、铁器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这让我国较早产生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文明。思想文化方面,汉字的早期雏形甲骨文作为相对比较成熟成体系的文字出现。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时局动荡、战乱凭仍,但正是这一独特的时代背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思想派别林立,進入了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时期。《上林赋》《子虚赋》《二京赋》《两都赋》等汉赋名篇,《春江花月夜》《长恨歌》《望庐山瀑布》等唐诗佳作,《念奴娇》《江城子》《水调歌头》等宋词名作,这些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创作的诗词曲赋和元曲、明清小说等鸿篇巨制,共同谱写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一页。此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对今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崇尚理性并闪烁着智慧光芒兼具伦理色彩的道德型思想。“与人和者,谓人之乐;与天和者,谓天之乐”“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国语》《孟子》这些传世经典,无不蕴含着“和合理念”的哲理。“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政治思想,始终启发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把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我们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成为一代代志士仁人自觉坚持的人生信条。“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不断激励我们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勇立潮头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主动担当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壮丽篇章。

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各家的理论主张不同,但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生生不息,共同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成为今天我们在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共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二、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主要以我党诞生时孕育的红船精神、艰苦斗争艰难岁月凝聚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及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四万万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诞生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要精神力量源泉。

回眸我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可谓波涛汹涌、艰苦卓绝。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在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之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法租界辗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从此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凭借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必胜信心和不懈追求,燃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前程。中央苏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由闽西和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苏区人民和广大战士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广大红军战士在战略大转移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表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共同缔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保证中国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延安运筹帷幄,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缔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主要内涵的延安精神,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由衷爱戴,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精神,这是党和人民革命精神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红色精神已然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已然和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融为一体,已然成为新时代鼓舞亿万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

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来源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诸如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时代楷模、全国劳模、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所体现的人格力量,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生机和文化自信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作出新判断,不断总结新经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当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轮正扬帆启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价值观,决定了文化的属性和发展方向,是亿万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创造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中,我们从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的视域分析,国家层面的价值导向体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领域的价值准则体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角度的价值判断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日益成为成熟的执政党,我们的文化建设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亿万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才能始终主旋律高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強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生生不息奔向更广阔的未来。新时代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要辩证地、历史地、联系地看问题,准确洞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固有的内在有机联系;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现实出发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要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认同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大战略意义,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伟力,奏响新时代亿万中华儿女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EB/OL]. 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2/c1024-27542478.html,2015-09-02.

[4]严国华.增强文化自信重要性认识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5]陈先达,臧峰宇.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对话[J].理论与现代化,2019(2).

[6]傅才武,齐千里.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道理问题的科学回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

[7]陈锡喜.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3).

[8]余达淮,陈文捷.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道路的文化底气[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民族复兴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