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峰 杨轶 王娜娜
[摘要] 本文系统评价回忆疗法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减轻的有效性,为社会工作有效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为达此目的,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多个中英文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结果表明回忆疗法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效果显著,生活满意度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忆疗法短期内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在抑郁症状缓解的情况下明显提高,建议生产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以及长期效果追踪研究的高质量证据,以进一步探讨回忆疗法在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方面有效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老年人 抑郁症状 回忆疗法 系统评价 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循证实践的社会工作介入老人长期照护证据的整理、转化与启示研究”(童峰主持,编号为19BSH17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童峰,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老龄化,循证社会工作;杨轶,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循证社会工作;王娜娜,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循证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72(2021)03-0046-18
一、 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预计到2050年,世界上老年人的数目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年轻人的数目。①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使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日益显现,不仅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还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早先的心理健康服务兴起于美国,各种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形成初级、次级和三级三个层次预防体系,而社会工作是初级也是最基层的预防体系。②
抑郁症状也称抑郁情绪,是一种复合的情绪体验,通常会产生沮丧感、不适感、悲观焦虑等情绪症状。老年抑郁症状属于一种精神情绪,指老年人对内外部环境刺激的消极情绪反应,并伴随精神能量降低、情绪低落、难过痛苦等表现,阻碍其日常生活正常进行。当人在遭遇困境时产生抑郁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抑郁症状长时间得不到调节而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展为抑郁症,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残自杀行为。③抑郁症状是老年抑郁症的潜在风险,可能诱发老年人出现其他严重疾病甚至引起自杀。④Onder等(2005)对欧洲11个国家3976位居家老人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30.8%的老年人有抑郁症状。⑤
目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是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存在诸多副作用。社会工作作为预防和缓解心理疾患的基层防线,可以提供多种干预方法以缓解老年抑郁症状的进一步恶化。其中,回忆疗法具有操作程序标准、回忆内容熟悉、伤害性小、经济效益高等优势条件,因而常常被社会工作者所采用。源自老年精神医学的回忆疗法是1963年Butler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持续理论提出的,是指通过引导老年人回顾以往的生活,重新体验过去生活的片段,给予新的诠释,协助老年人了解自我、增加自尊及增进社会化的治疗过程。⑥按照参与人数的不同,回忆疗法可以被分为个体回忆疗法和团体回忆疗法两种形式。按照回忆内容的深入程度不同,Westerhof(2010)和Webster(2010)将回忆疗法分为三种形式:简单回忆、生命回顾和生命回顾疗法。⑦⑧简单回忆适用于无药物治疗的精神症状的老年人。生命回顾需要实施者根据老年人情况,通过标准化流程制订干预计划和实施干预。生命回顾疗法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患有抑郁等精神疾病的老年人。①
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国外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回忆疗法可以真实有效地缓解老年人抑郁等心理问题,但在中国回忆疗法的效用却备受争议,也鲜有高质量的中国证据。有学者在该领域的文献综述中发现,有8篇论文显示回忆治疗并无显著效果。②还有学者提出,我国经历过多次民族大融合,回忆疗法在老年人的适用性上可能有所不同,同时国内干预方案中的理论、本土化等问题也有待解决。③
因此,本文以近十年在中国针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回忆疗法为原始证据,通过系统评价方法探讨其对老年抑郁症状的总体疗效,为缓解老年抑郁症状提供中国证据支持。
二、 资料与方法
(一) 文献检索
检索数据库包括MEDLINE、EBSCO、PsycINFO、PubMed、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检索关键词包括“China”(中国)、“reminiscence therapy”(回憶/怀旧/缅怀疗法、人生回顾)、“elderly depression emotion/senile depression symptoms”(老年抑郁情绪/症状)等相关同义词。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以中英文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全文文章为主。
(二)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将“PICOSS”原则纳入本研究标准。④
P(Participants),研究对象:①60岁及以上老年人;②在中国(未含港、澳、台地区)进行的试验;③干预目的为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④有规范且可信的研究目标,并有报告抑郁症状干预效果结论数据;⑤文章语言为中文或英文。
I (Interventions),干预:回忆疗法(包含个体和团体回忆)。
C(Comparator/Control,比较 / 对照:其他干预措施(无任何干预的对照组;常规护理)。
O(Outcome),结果:老年抑郁相关量表。
S(Study design),研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RCT),准试验。
S(Setting),干预环境:基础社区、医院、养老院、疗养院、居家场所等。
排除标准:未报告抑郁症状变化的试验研究;研究对象少于30例的样本量(以保证干预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排除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患者与具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
(三)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两名研究员分别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背对背独立筛选文献。阅读检索的文献题目、摘要和全文,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若遇分歧则两人讨论解决。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研究設计、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所用工具等。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甄别实验质量并判定偏倚风险等级,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测原则涉及选择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数据偏倚、发表偏倚、其他偏倚六个方面。①由此,从是否按随机序列和分配隐藏进行选择、是否按盲法进行实施和测量、数据是否完整、分析是否全面、是否有其他偏倚等方面对纳入文章进行评判,以确保证据整体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Review Manager)进行Meta分析,且仅进行分析。
三、 数据提取
(一)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本文献检索方法搜索相关文章71篇(见图1)。其中,30篇英文研究(作者、研究对象均不属于国内)和5篇重复研究被排除在外;最后筛选出36篇文章被列入本审查,根据标题和摘要删除了5篇文章,对其余31篇文章进行深入评估审查。排除23篇文章,原因如下:适用于痴呆的老年人;社区和医院/诊所设计;60岁以下的参与者;未分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对照试验;研究对象少于30例的样本量;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患者与具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最终8项研究符合本次审查的纳入标准,对这8项研究的方法质量以及进一步的数据提取和综合进行了评估。
(二)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初步检索到71篇文献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经过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了8篇(见表1)。共有722例研究对象,年龄≥60岁。7项研究列明回忆疗法主题;2项①②样本量大于100个研究对象。
从研究地区来看,8篇被纳入的文章中有1篇③是用英文发表的,均为国内作者在国内进行的实验研究成果。研究地区分布均为中国境内:湖南省3项④⑤⑥研究,安徽省1项⑦研究,重庆市1项⑧研究,吉林省1项⑨研究,广东省1项⑩研究,浙江省1项11研究。
从研究场所看,2项为医院院内1213研究,2项为养老机构1415研究和4项为社区研究。在干预形式上,主要分为团体干预、个体干预和混合干预三大类。其中,5项研究采用团体回忆干预,2项研究采用一对一个体回忆干预1617,1项研究综合采用了两种以上干预方式18。干预对象包括医院住院老人、居家独居老人、养老机构老人、社区空巢老人及社区其他老人。
干预变量中,均以抑郁症状作为干预测评主变量,测评结局指标均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次测评为辅。其中有3篇192021在进行抑郁症状干预研究时,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次测评;1篇22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1篇23采用自我感觉量表(SES)和影响平衡量表(ABS),1篇24采用孤独量表(UCLA)。8项研究皆表明了实施者信息,包括护士、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或专业社工、学生、专家。
干预时间上,仅有1篇①在干预3个月后进行再测评,8篇均以干预组和对照组实验时间为前后测评时间;多数研究的干预频率较为规律,持续4~8周,每周1次或每2周1次。在回忆方法上,2篇②③为简单回忆,6篇为生命回顾。1篇④有明确注意事项,2篇⑤⑥有明确质量控制。
(三)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7项研究告知随机序列,1项未告知;7项实验进行分配隐藏,1项未告知;6项研究告知未采用盲法,2项未告知;6项研究均告知数据完整性,2项失访率较高,分别为8.97%①和9.27%②,分析全面性未发现,其他偏移中等(见表2)。
(四) Meta分析
1. 老年抑郁症状测评比较
通过对森林图(见图2、图3)回忆疗法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的Meta分析,我们发现两图P<0.1,I2≥50%,经判断无临床异质性。团体回忆和个体回忆疗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回忆疗法干预有效降低抑郁症状的评分分别为[MD=-5.63,95%CI(-7.12,-4.15)]和[MD=-3.74,95%CI(-5.84,-1.64)]。从RR(95%CI)来看,通过回忆疗法干预老年人抑郁症状缓解效果明显,团体回忆疗法效果优于个体回忆疗法。
2. 生活满意度指数测评比较
回忆疗法改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Meta分析显示(见图4),干预组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显著升高,[MD=9.97,95%CI(6.53,13.41)],干预效果呈明显正相关。结合图2、图3回忆疗法抑郁症状缓解情况可看出,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与其生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这表明老年人抑郁症状减轻,其生活满意度提高。
四、 结果与讨论
本文系统评价了8篇文章研究,并进行了陈述评价。结果表明回忆疗法干预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显著,生活满意度在抑郁症状缓解的情况下明显提高,皆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 回忆疗法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有效性讨论
从图2、图3可看出,团体回忆疗法与个体回忆疗法皆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缓解有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团体回忆疗法效果优于个体回忆疗法。白治繁和沈军(2018)在已有研究证明老年人抑郁回忆治疗效果高于不干预效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个体回忆疗法组和团体回忆疗法组,以比较两者干预效果。通过便利抽样法将服务对象随机分为个体回忆治疗组(n=49)和团体回忆治疗组(n=49),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个体回忆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状效果中度显著,但团体回忆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状老年人效果显著且优于个体回忆疗法。①此外,国外研究中针对抑郁症状回忆疗法干预的系统评价,确定了团体回忆疗法的社会角色功能比个体回忆疗法更具有决定性因素。②本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1)团体回忆更注重老年人与身边环境的互动,同质性圈子具有共同语言;(2)团体回忆建立起人际支持网络,有效补充了老年人对社交需求社会支持的空缺;(3)老年人在团体中的互动利于缓解消极情绪,从团体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及归属感。因此,个体回忆虽比团体回忆更具有针对性,但更加耗时耗力,也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互动平台。此外,从财务评估来看,团体回忆疗法比个体回忆疗法的成本效益高③、财务支出较少。
另外,高婧(2011)④和乐燕等(2013)⑤采用了结构式团体回忆疗法,不仅丰富了纵横向研究的内容,还在回忆疗法领域中创新,拓展了多样化研究的思路。结构式团体回忆疗法是实施者为了帮助老年人在团体中接受干预和成长,事前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在干预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程序步骤和标准化流程。⑥非结构式团体回忆疗法是指实施者不刻意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强调老年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对比非结构式团体回忆疗法,结构式团体目标更明确,干预安排具有程序性和系统性,在干预过程中更重视营造老年人互动的氛围。同时,结构式团体回忆疗法更适用于低龄的、能自理的抑郁症状老年人群体。
本次系统评价,仅有1篇在干预3个月后进行再测评,而大多数干预虽然效果明显,但干预时间较短。赵春善和许敏(2016)运用回忆疗法进行干预治疗,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周后、干预3个月后、连续干预3周后和干预6个月后对独居老人进行抑郁情绪测评。①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6个月后测评的抑郁得分与干预组干预前无显著差异(P>0.05),并指出,“短期回忆疗法只能缓解老年人一时的抑郁症状,停止介入后抑郁症状会产生反弹,而连续干预治疗能避免这一现象发生”②。抑郁症状的介入应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对此,回忆疗法长期干预效果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明确干预的时效性,延长回忆疗法介入后的有效性。
研究的干预内容以简单回忆和生命回顾为主。简单回忆适用于无药物治疗的精神症状的老年人,干预方式多以引导和倾听为主,实施者经过短时间培训可以开展服务,便于实施。生命回顾相较简单回忆而言,体现出流程化、复杂化和精准化的特点。生命回顾已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实施者需要根据老人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不断推动老人更完整地回忆整个生命周期,对其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整合,帮助老人减轻抑郁症状。通常,老年社会工作者、老年专科治疗师、专科医护人员等经过严格的培训,可以对抑郁症状老年人进行简单回忆和生命回顾。而生命回顾疗法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需要更高的相关心理专业技能。实施者一般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且该疗法的干预对象多为已确认患有抑郁、孤独等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因此,现阶段回忆疗法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干预多以简单回忆和生命回顾为主,两者皆具有标准的操作程序,对老年人的伤害性小,干预技术的实施较生命回顾疗法更为简单易控。
在纳入的研究中,抑郁测量工具最常用的是老年抑郁量表(GDS)。一方面,适用于老年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已经成熟,并已在老年群体中被大量地应用;另一方面,胡泊(2017)系统评价了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老年护理健康评估项目实施情况,结论显示,目前对老年护理健康评估的工作开展尚不理想,已有的健康评估中的评估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评估的结果缺乏代表性。③这阻碍了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的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发展。抑郁产生的原因、症状等因人而异,个体差异性大,单一普遍的测量工具未能详细深入地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测量工具的针对性和个体性还需要进一步开发。8篇研究中的生活满意度测量工具相比于抑郁测量工具更为丰富。对此,在抑郁测量工具单一的现阶段,通过对干预效果进行多维度衡量,不仅增加了回忆疗法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效果的说服力,还进一步体现了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近几年已有学者在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基层卫生场所,逐步开展涉及老年人抑郁干预的研究,但研究对象的样本量和样本的分布还远远不够。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日常事务增多,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也越来越紧迫。伍小兰(2010)认为,十来年后,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健康杀手①;抑郁症状如不及时发现、干预,一旦发展为抑郁症,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老年群体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回忆疗法虽在西方国家已被成熟运用,但在国内的研究仍然偏少。目前国内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采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以支持性心理干预或认知行为治疗为主,有关回忆疗法的运用干预的研究太少。查阅有关文献,鲜有回忆疗法的具体介绍,且从年限来看,近几年发表的文章集中在医学护理领域。因此,要涉及老年人各类群体,如失独、失能老年人群体,延伸心理精神干预内容,如焦虑、孤独测评,扩大地区分布,如沿海、内地地区等。要加大老年人领域人才队伍投入,回忆疗法的实施者不仅包括老年专科治疗师、专科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等,还包括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医务、老年、社区社会工作者。
本次系统评价有2篇文章在回忆疗法实施中每节次时间超过90分钟,有2篇文章显示有专业心理学人士参与治疗引导。老年人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不能较好地进行长时间的活动参与或者治疗,而且本次纳入的老年人服务对象中,高龄老年人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在回忆疗法实施中,我们要选择具有老年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共情、接纳、真诚等老年社会工作技巧的实施者。从前文的表1可看出,回忆疗法实施者以护士和护理人员居多。在具体实施前,虽然都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咨询或经过回忆疗法相关培训,但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仍需不断加强。回忆疗法需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一般而言,回忆治疗每次时间通常约为45~90分钟。实施者要熟练掌握回忆治疗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具备心理学或心理咨询资格的指导者,对老年人在回忆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回忆疗法中,实施者需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实际情况或高同质性来科学严密地确定回忆主题和内容。在干预初期,实施者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与老年服务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使得整个治疗实施顺利进展。由此,整个回忆疗法的开展过程是需要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主持引导的,回忆疗法实施者的培训很重要,其在筛选上应较为严格。
质量控制和注意事项是研究中重要的一环,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确保在试验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使回忆干预过程严谨、科学,同时使干预结果更加有效且更具说服力。注意事项是回忆干预前实施者应尽可能考虑到干预过程会突发的情况,以保证回忆干预整个过程的安全性。尽管回忆疗法的具体实施中会根据不同诊断程度及老年人具体需求和特征,而采取不同的治療模式和内容,但在治疗实施过程中,实施者仍要遵循基本注意事项,比如:(1)实施者遵循非批判原则,接纳参与老年人的言行及价值观;(2)不随意中断参与老年人的叙述,适时给予正向肯定及反馈;(3)给予充分的情感沉浸时间,耐心等待老年人再次开口;(4)治疗过程中实施者要观察老年人是否面临情绪压力而影响回忆实施;(5)接受老年人参与治疗后的改变——无论好坏。①
本次研究中仅有1篇文章采取如下方式: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中服用抗抑郁药物,干预组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仅采用回忆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照护、健康教育、一般活动、社区服务等。目前,药物治疗仍是老年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多种慢性疾病并存,导致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抵抗力降低,副作用较大。过量使用精神药物可导致失眠、跌倒骨折、低钠血症等不良情况发生。药物治疗在缓解老年人心理痛苦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我国老年人的抑郁等心理疾病未得到较好的治疗,并常与其身体问题共存而被忽视及难以診断。而未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低,引发其他严重疾病,减损寿命等。特别是抑郁症状严重的老年人,更有自杀的风险。王丽(2012)研究认为,轻症患者一般不需要常规抗抑郁药物,而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②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不使用药物治疗情况下,通过回忆疗法干预也能有效降低抑郁测量评分。此外,回忆疗法的干预介入,可以缓解药物治疗为老年人带来的身心损伤。
(二) 回忆疗法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干预有效性讨论
被纳入研究中的4篇文章除采用GDS量表测评回忆疗法干预后老年人抑郁症状效果外,还采用LISA量表、UCLA量表、幸福度量表、自我感觉量表(SES)及影响平衡量表(ABS)来测评回忆疗法干预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本研究干预组的生活满意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与GDS评定的抑郁症状呈负相关,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减缓,各次测评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和改善。由此可见,回忆疗法让老年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影响其当下的生活满意度。通过回忆、分享、诉说等,老年人对过往经历产生正向情绪,感受生活的意义,不仅缓解了老年人抑郁症状,使其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环境适应力提升,还有助于我国进入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社会。对此,我们要联合社会机构、医疗行业以及家庭个体等多方面力量,从多主体多维度出发,建立多元化、多支柱的心理健康体系,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③
抑郁症状的产生具有复杂性,老年人面对社会角色的转变,生理疾病的高发,更容易受抑郁困扰。李成志(2020)等研究显示,患有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是无慢性病老年人的2倍,且有抑郁情绪的老年人在社会总支持、主客观支持、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总分低于无抑郁情绪者的总分。①郭之瑜和张李萍(2017)调查发现,“老年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与其性别、家庭、睡眠情况、娱乐活动有关”②。孔宪焜和肖巧玲(2018)的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较复杂,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更高,其干预要注重城乡间差异”③。而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的心理干预方法,回忆疗法不仅适用于各种因素导致老年人产生的抑郁症状,而且在几乎无副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增进老年人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丧偶、独居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特别是女性,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早地进行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在回忆疗法期间,社会工作者同时要加强老年人安全意识教育,开展预防性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及时降低抑郁症状给老年人带来的身心伤害。
(三) 回忆疗法介入老年人抑郁症状的领域性讨论
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现阶段回忆疗法主要集中在医学护理、疾病康复等领域以及社区卫生中心、养老机构等场所,且研究表明效果显著。例如,李惠(2018)采用随机试验表明回忆疗法能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④郭赫(2017)等通过Meta分析团体回忆疗法对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效果认为,回忆疗法能减轻其抑郁症状。⑤张铮(2016)在医院的干预研究中表示,回忆疗法对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抑郁情绪有良好的干预效应。⑥老年范畴本身带有明显的老年特征,如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加上各种疾病困扰,老年人常常伴随着医疗行为和康复护理。因此,回忆疗法较早在医学领域开始进行尝试,特别针对老年人脑卒中等疾病的术后康复期间的抑郁情绪干预,大量干预试验研究证明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同时,在众多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中,与认知行为疗法、元认知疗法等相比,回忆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符合跨界领域工作者操作的非药物治疗方法。⑦在有效性研究基础之上,Lin (2003)发展出规范化的回忆干预框架,包括事前了解、评估、确立治疗目的、选择回忆形式、结果测量。⑧这些研究在证明回忆疗法在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有效性的同时,也不断扩大回忆疗法在老年人抑郁症状各方面的应用。在应用领域上涵盖医学护理、康复照护,在实施人员上涉及医务社会工作者、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所上延展到养老机构、护养中心、社区居家,使得回忆疗法方法在老年人抑郁症状应用上,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和跨团队交叉合作式发展。
(四) 系统研究结果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本研究的系统分析结果提供了有效“证据”,证明了回忆疗法能有效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因此,本研究通过循证理念将“证据”结果转化为实践。我国老年人心理问题领域特别是抑郁症状的非药物干预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将循证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发挥作用。通过严谨的科学过程,严密的哲学逻辑,以及遵循最佳证据,将精准、专业、科学融为一体。循证实践为政府部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在科学专业中将社会工作者与老年人服务对象进行有效匹配。一方面,使政策体系与实践服务紧密有效对接,使政策“循证”支撑与实践“求证”反馈同步;另一方面,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投用人力、财力、物力等。在用回忆疗法干预老年人抑郁症状缓解研究中,循证实践体现了聚焦精准实践,具有循证依据、决策匹配服务的优势。
循证实践的主体包括:(1)研究者的证据,即领域研究者为实践所提供的研究证据。(2)实践者的实践,是指实践者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最佳证据和工作经验进行实践决策并完成实践过程。(3)服务对象的主动参与,是指根据研究证据与实践者的建议,服务对象参与到实践服务的过程中,与实践者共同完成实践过程。(4)管理者的协调,即协调研究者、实践者、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控研究方向,规范研究证据,建立相应的证据数据库,制定实践指南或标准,并与第三方机构进行沟通。①在本研究的社会工作应用中体现为:实践者是实务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患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研究者是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学者,管理者为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约70%的心理疾病是因其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②。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退化和慢性病患病率的急剧增加,伴随而来的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上的虚弱感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社会工作者应以专业方法来回应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用回忆疗法来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提高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现阶段,社会公众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认知度仍比较低,尽管养老服务已有多种形式存在,但大多仅包含基础的日常生活照护和医疗保健等物质提供,养老服务缺乏精神文化的满足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此同时,养老相关机构的服务对象,大多针对健康且自理能力较高的低龄老年人,服务内容更多还停留在康健娱乐、物质满足等初级层面。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方法,如社区宣传、举办讲座等形式,来促进尊老、助老、爱老的良好社会养老氛围的形成。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要发挥家庭和政府在老年人服务中的作用,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助老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在宣传的同时,可以组织志愿者为心理不适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情绪安抚、心理支持等服务,动员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助老活动,为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多方支持。
第二,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循环模式介入具体的老年人心理服务。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协助老年人解决身体机能、心理精神、日常生活、经济社会等问题。将社会工作助人理念、技术方法和价值观融入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助人服务能力。例如,个案工作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安抚等。小组活动搭建交流、互动、支持平台,让老年人获得归属感和意义感。动员社区资源,介入社区老年人服务减少老年人孤独焦虑和抑郁情绪,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将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串联应用到老年人服务领域中。在个案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挖掘老年人群体的需要,并以点到面扩展,服务更多同质老年人群体。在社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捕捉老年人个性化需求,聚焦老年人个体发展,提供一对一介入服务;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卫生护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支持等,使其晚年生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期”,实现有尊严、有价值、快乐的晚年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从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来看,老年人服务是由老年人、老年人家庭、社区养老、社会老年产业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服务中,可形成循环互动的养老生态模式,通过综合多元化的工作方法,协调平衡子系统间的运作,充分调动系统间的资源,以促进整个养老服务生态系统的循环。
第三,将回忆疗法应用到预防干预,并在实践中反馈证据。目前,回忆疗法仍主要集中在医院及养老机构中,以药物治疗作为治疗手段,而且多数是在老年人生活照护中已经出现心理或精神疾病时,甚至抑郁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药物治疗环节,忽略了其心理精神的预防干预。当然,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关注高龄、失能、独居等特殊老年人群体,还要关注低龄老年人群体。成年子女长期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往往是低龄老年人承担了家务劳动、抚养孙辈甚至零散打工以补贴家用等责任。长时间琐碎而繁重的家务、照顾、劳动导致躯体功能日益下降,慢性的心理压力促使其抑郁情绪的出现。特别是我国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仍然集中在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关注重视程度差异明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技术和人力资源仍然十分有限。建议将回忆疗法延伸到社区基层卫生中心加以普及应用,通过医务、老年社会工作者提前对社区、居家老年人进行预防干预,既减少心理疾病发生时带来的系列伤害,也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命质量。此外,社会工作是在国家的社会政策框架内提供服务的,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和反馈者,在实践中一边落实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一边通过过程、结果评估,反馈服务成效,协助政府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政策。例如,在回忆疗法干预老年人抑郁症状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开展活动、服务评估等一系列专业方法介入老年人服务,收集整理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抑郁症状实际需求、服务效果和困境。
第四,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档案,共享回忆疗法干预经验。如今,大数据时代来临。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群基数庞大,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众多,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记录,是作为和每位接触的服务对象保持联系的证据和需求评估的依据,是为服务对象制订个性化方案设计的基础。将这些服务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建档入册,加强数据信息化的建设,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各地区社区信息,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子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网络技术将老年人心理服务现状、健康需求等资料进行整合,为政策制定、实施和反馈提供科学依据,加快我国医疗资源、人文服务、公共卫生等在养老领域中的具体落实和推进。现阶段,回忆疗法在国内外已有實践研究,但对回忆疗法介入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效果,我国尚未确定、整合有效的原始研究证据,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系统评价提取出有效一致的结论,从而将有效科学的结论进行推广和应用。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循证实践模式在我国开展回忆疗法干预老年人抑郁症状项目实践,不仅使回忆疗法干预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中日益严谨科学,而且能总结抑郁症状在我国的原始研究证据,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体系。
第五,鼓励高质量系统评价文章发表,提高老年人服务研究水平。系统评价是一种研究证据合成的研究方法,被视为当前最高级别的证据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①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1)通过实践收集原始证据形成科学的生产证据;(2)通过系统评价标准流程得到科学的评判证据;(3)通过循证决策模型产生有效的证据决策;(4)通过试验方法检验证据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在回忆疗法的应用中,社会工作者不断实践,将实践经验整理,提供最新发现和成果,以不断优化和充实理论。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循证实践中,其过程经过严格把控,实践结果也经严谨评估,其实践服务的过程和结果可被录入证据库,为该领域提供证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系统评价以定量研究为主,只有少量系统评价采用定性和混合型研究。高质量的系统评价才能产生更加科学、客观、有效的证据,最大限度地保障循证决策依据的科学性,从而避免社会工作者因实践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欠缺导致的老年人心理干预效果不明显或决策导向有差异等问题。通过系统评价“证据”的分析和结论呈现,为政府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议,有利于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联通养老企业、医疗机构、社区居委、家庭,打破形成各个“孤岛”的瓶颈。整合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五) 局限性和进一步建议
1.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本研究仅检索了公开发表的在中国(未含港、澳、台地区)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可能存在文献收录不全导致的发表偏倚;二是纳入的文献样本存在异质性,实验设计和质量方面的方法学存在异质性;同时,回忆疗法及其介入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开始阶段,纳入文献中可能存在质量偏差;三是纳入的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仅有2篇文章超过100例。
2. 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 增加样本量:实验研究的样本量需要扩大,研究场所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灵活处理,研究范围也可以进一步扩展。虽然团体回忆疗法以8~12人为宜,个体回忆疗法只能一对一进行,但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服务对象,如空巢老年人、失能老年人重复实验,以获取研究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远期效果追踪:研究者通过回忆疗法针对老年人孤独和抑郁的短期干预效果显著,但未进行远期效果的追踪调查,可能对干预效果的动态评估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干预效果虽然显著,但也只是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所做的一时缓解。因此,回忆療法对缓解孤独、抑郁情绪的长期效果尚需进行调查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并进行连续长期的跟进。
(3) 加强定性研究:本次被纳入的文献均为定量研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回忆疗法的应用效果,我们需要多样化的研究设计,引入定性研究及其他混合方法,可能会为回忆疗法的有效性提供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回忆类型,如综合回忆、传播回忆、叙事回忆等,也产生不同的效果,建议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回忆疗法的效果。
(4) 推广到养老产业:已有的实验研究反馈,回忆疗法在缓解老年人心理精神方面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成本低、便于实施、可持续等优势。我国的养老产业正需要引入大量优质资源和治疗方式,将回忆疗法引入养老市场,实行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提供有效优质的服务。
(5) 纳入教学内容:养老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养老市场需要大量的老年护理团队。国外已有学者发现参与回忆疗法的过程可以使工作者更好地接受老年人的生命历程,便于其收集有关健康信念、应对技巧和文化背景信息。①护理生、护工人员、老年社会工作者等,若掌握一定的回忆疗法专业技能,则有利于其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推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
五、 总结与展望
回忆疗法短期内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在抑郁症状缓解的情况下明显提高。短中期治疗老年抑郁症可采用团体回忆疗法,个体回忆疗法更适用于长期治疗。我们还应更多地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有效的结果进一步推广运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老年人心理问题。同时,鼓励支持相关领域学者多发表文章,用高质量研究更新循证智库,发挥科学效益的作用。此外,回忆疗法在我国如何进行本土化发展还需进一步探讨。但不可否认,回忆疗法在防止老年抑郁症状进一步加重过程中发挥着实际有效的作用。
(责任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