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进宏
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需要学习一门新课程——化学。如何指导孩子学好化学成为很多家长开始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家长指导初中孩子学好化学,需要从观念更新、理论学习、习惯养成等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更新观念,消除对化学的误解
“源清者流必洁”出自《资治通鉴》,意思是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洁净的。将这样的观点迁移到学习和对事物的认识上,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本源认识更为清晰之后,学习该事物的过程才会变得顺畅。关于化学学习,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对“化学是什么”“学习化学有什么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才会变得顺利。
提起化学,不少家长会想到“某种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某种食品含有化学物质”,甚至会联想到毒气、爆炸、污染等,认为“化学”存在危险性。家长有这样的看法,其实是对化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化学与人类及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化肥、农药、合成药物、新能源,能够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疾病问题、能源危机等。
化学在理学、工学、医学、农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高考填报志愿,与化学相关的专业有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医学类、药学类等11个门类,考生选考科目中包含化学的,可报考的专业达85%以上。因此,指导孩子学好化学,家长不仅要对化学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且要让孩子意识到化学的意义和作用,深刻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家长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关系以及化学在人类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二、学习教育理论,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指导方向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他们富于幻想、勇于探索,但缺乏正确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非智力因素理论”等教育学理论知识,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指导。
“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平和经过指导与帮助后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如图1),认为处于潜在发展水平以上区域的认知,是孩子现阶段暂时无法达到的过高要求。根据这一理论,家长要学会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分阶段合理预期孩子的学业成就,不要急于求成,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更不能揠苗助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家長要善于“藏巧于拙”,为孩子的学习搭建“梯子”,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除了受智力因素影响,还受非智力因素影响,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理想、抱负、焦虑等。我国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指出:“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因此,家长要适当改变家庭教育模式,既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又要对孩子充满耐心和信心,甚至需要为孩子保守“小秘密”,帮助孩子坚定理想信念和学习自信。家长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品质,并不断给予正强化。当孩子在学习上遭遇失败时,家长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引导孩子学会反思,寻找失败的原因,培养勇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希望收获学习成果、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因此,家长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学习产生的持久影响,巧妙引导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浏览经典书籍和观看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其实就是在跟贤人智者对话。与化学相关的书籍有很多,如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苏联作家伊·尼查叶夫的《元素的故事》,由叶圣陶作序推荐的《给孩子的化学三书》(法布尔的《化学奇谈》、吉布森的《神秘的化学》、沈鼎三的《化学趣味》),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阅读这些书籍。
另外,与化学相关的经典视频也是学习化学的资源。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科教类纪录片《Things you need to know》第二季第6集通过诙谐幽默的画面,讲述了人们普遍关心的化学话题;国产纪录片《美丽化学》利用新型摄影技术,艺术化地呈现了化学反应的视觉效果;国产实验视频《疯狂化学》记录的都是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观看这些视频。
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观看视频,让孩子与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化学工作者对话,了解化学学科的历史、化学元素发现史、化学奥秘的探索过程等,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对化学的正确认知,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四、动手做化学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和探索化学世界的重要途径。化学的英文单词是“chemistry”,将这个单词拆解成“chem+is+try”,意为“化学就是尝试,化学就是动手做实验”。我国著名化学教育家傅鹰说过,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可见,实验对于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让孩子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奇妙,收获做实验的乐趣。如,家长可以用两根铜丝分别接在干电池的两极,再将铜丝伸进装满水、食盐水或食醋的杯子,让孩子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汽水、水果电池、大象牙膏、醋蛋、酸碱指示剂等;还可以购买家庭实验仪器装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孩子一起做化学实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习习惯,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
根据“非智力因素理论”,兴趣、情感、意志、自信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化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又往往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指导孩子学好化学,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尊重和欣赏教师的习惯。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化学,家长要教导孩子尊重科任教师,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平时,家长要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引导孩子分享化学课中学到的知识,说一说有趣的化学实验。当孩子遇到学习难题,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2.提问和质疑的习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化学学习离不开精确的观察,并且要根据观察所得,提出有理有據、符合逻辑的化学问题。家长要引导孩子善于观察生活,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使孩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整理笔记和及时复习的习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家长要指导孩子课后及时复习,不断强化。在化学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很多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以及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记忆和复习,家长不妨与孩子通过背一背、赛一赛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或者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笔记,对化学知识重新编码和理解,建构自己的理解。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化学涉及的符号和专有名词比较多,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很容易出错。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刚接触化学就引导孩子养成使用“错题本”分类记录的习惯,引导孩子及时订正错误,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家长也不能“包办”,而应指导孩子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请教老师等,让孩子学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求答案,勇敢地迎接学习挑战。
5.培养学习条理性的习惯。有条理的学习习惯,对于化学学习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实验药品的摆放、实验药品的添加顺序、温度的控制,这些都要有条理地进行。如果次序凌乱、超过标准、应对方法错误,就有可能酿成事故。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习有条理的习惯,可以让孩子从整理房间物品、书桌,制定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做起,再将好习惯延伸到化学学习当中。
总之,指导孩子学好化学,教师重任在肩,家长的引导也十分关键。家长要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学会归纳和总结,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引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
参考文献:
[1]王涵.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影响[J].校园心理,2020,18(03):233-235.
[2]陈伟新.家庭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4(18):64-65.
[3]李永祥.“家庭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26):151-153.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