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09-23 10:44白丽红
黑河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白丽红

[摘 要]阅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不同于生字、生词的单一性,阅读肩负着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功能,教师通过阅读课的教授不仅能传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养。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成功的阅读教学能够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看,分数对于教师、家长和学生来说,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分数高,意味着学生能顺利升学,最后考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好的工作。这是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最朴素的期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切手段,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哪怕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某个知识点,也要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具体到阅读模块来说,阅读在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阅读的好坏,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想方设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数,给学生布置海量的阅读题,试图用题海战术增强学生的“感觉”,或者对于一些规律性较强的题目,直接提供给学生答题模板,让学生用模板去答题,以答到“点子”上,但是这种“哺乳”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数,却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会失去思辨能力,久而久之,会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而不是会阅读的人。阅读文本往往传达出一些中心思想,议论文蕴含着表达逻辑,说明文蕴含着表达要素,记叙文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过于注重分数的提高,忽略阅读能力的增强,也就忽略了这些文本要表达的思想,那就偏离了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德育发展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较大的障碍。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阅读兴趣,那么,就算是再好的老师恐怕也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被动型阅读。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文本就是语文课本中设置的一些阅读文本,笔者曾经做过调查,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除了课本中的文本之外,没有进行任何的课外阅读。即便有课外阅读,也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交代的任务。这种被动型阅读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的最主要的表现。

(2)选择型阅读。所谓选择型阅读,就是有一些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偏向”的表现。比如,有的学生只爱读记叙文,因为记叙文像一个个小故事,读起来轻松愉快;有的学生只爱读说明文,因为说明文会介绍很多新奇的事物,更能激发他的好奇心。这种选择型阅读比被动型阅读看起来好一点,最起码学生还爱读某一类的文本,但是如果不纠正这种“偏爱”,就会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失衡,不能全面发展其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有很多无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中涉及到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而无效的提问只不过是在浪费课堂时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一些教师考虑到小学生的低龄化特点,怕提出较难的问题小学生回答不上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往往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考,就能给出答案,甚至有的时候,只需要给出“是”或者“否”即可。这种无效的提问方式,将阅读课的教学流于形式化,也会给学生造成阅读课很简单的错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

1.过度注重阅读的知识性,忽略核心素养的培育

阅读模块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囊括了语文基础知识,也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对于语文阅读课完整的授课思路是,先帮助学生扫除生字、生词等知识性障碍,再帮助学生理解中心思想等人文性内涵。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既教会学生知识又让其消化文本的中心思想,对于教师来说,压力是不小的,如果一个阅读文本要花费2~3个课时,又会影响其他模块的学习。那么,教师不自觉地就将时间更多的分配在生字、生词、基本的文本问题的讲授上,从而忽略了语文阅读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

2.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前文提到,小学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学生阅读兴趣之所以不高,是因为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做支撑,学生无法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首先,小学生的阅读文本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文本,涉猎范围较窄,从阅读量上谈不上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小学生自律性较差,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敦促,但是,因为教师和家长授课和生活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没有阅读习惯做驱动的情况下,小学生很难将阅读作为一项日常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3.部分教师“本本主义”

教师的“本本主义”是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产生很多无效提问的原因。从阅读文本设置的课后问题来看,呈现出简单化、幼稚化的趋势。教师就机械地按照阅读文本的课后问题进行提问,不会积极主动地设置更多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问题。完全遵循课本上设置的问题不能全方位的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也不能快速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阅读体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发挥阅读文本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功能

为了规避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知识教授,轻素质培养的问题,需要将语文阅读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到一定高度上来。至于如何发挥阅读文本对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明晰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不仅具备基础的语文知识,还具备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等许多综合素质,除了能考出高分,学生在学习后,更能处理生活中遇见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才是具备核心素养的表现。

2.帮助学生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形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尝到乐趣。让兴趣成为学生长久的驱动力,是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最佳状态。帮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首先,需要形成一个长效的阅读机制。比如在学期初始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阅读2~3本郑渊洁的书,在期末,让学生形成书面的读后感,并拿出专项时间,举行读书会,给学生们交流读后感的机会,最后,评选出若干篇质量优秀的读后感。这种以比赛促阅读的方式,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前后贯穿的时间较长,能让学生无形中将阅读作为一个不可割舍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氛围需要家校共建。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二手书带到班级,成立一个读书角;在家里,需要家长克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多花时间陪一陪孩子进行纸质阅读,纸质阅读相比电子阅读能让孩子“慢”下来,更好地感受阅读本身。

3.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从当前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多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阅读的学习情况,学生给出回答之后,教师的评价也往往流于形式,且多以夸赞为主,这样一来,学生对阅读文本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且,也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置于阅读课堂的被动地位,久而久之,磨灭了阅读兴趣。

发挥学生在阅读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扮演一个“领路人”的角色。即将学生带到相应的教学领域,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来完成。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把不会的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词典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明确,在课堂上,以分组的方式,由不同小组进行不同生字、生词的汇报;接下来,到阅读文本的阅读环节,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朗读;到了阅读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环节,由教师设置几个基本问题,以这几个问题为出发点,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思想的升华。在閱读文意的理解中,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自己小组的思想结晶。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殿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需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科学、客观、合理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导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让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最终培育出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士华.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

[2]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07).

[3]刘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察例谈[J].科普童话,2016,(07).

[4]陈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5,(12).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我的教学方法